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转变治台政策,积极实行"开山抚番",历经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重臣巡台、治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光绪七年(1881年),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办理台湾防务事宜。他在任上两次渡海赴台,继续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刘璈、刘铭传等人的治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林利本 《福建史志》2000,(3):43-44,56
沈葆桢(1820~1879年)是福建近代史上继林则徐之后的又一位爱国的、清廉的封建政治家和务实的、开拓的洋务派船政、企业专家和经济思想家。他顺应了历史潮流。在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中,在创办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船厂、中国最大的企业——马尾造船厂。以及开发和保卫台湾所进行的海防建设事业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经济思想的遗产。整理、总结沈葆桢的经济思想理论.对于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所电以及当今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沈葆桢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林庆元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没有多少年,就踏上侵略中国的道路。1874年举兵侵台,为其发端。应该说,在这一侵略事件中,日本并没有完全达到其侵略目的。其重要原因,是沈葆桢在这场反对日本侵略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分析局势,...  相似文献   

4.
姚依  弓凯婷 《福建史志》2022,(3):16-21+71
沈葆桢是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实干家。1874年5月,沈葆桢临危受命赴台抗倭,并为巩固台湾海防采取了诸多举措,其海防经略思想可为新时代我国海防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孙佳 《福建史志》2004,(3):39-42,49
对外开放与维护主权是中国近代两大突出主题。国家在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如何避免主权的丧失。成为晚清朝野内外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同时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国,又必须回答如何开放以及如何在开放中维护主权的问题。1866年,沈葆桢受命福建船政局首任船政大  相似文献   

6.
河南近代化属于典型的依靠政治力量自上而下的后发型区域近代化.督、抚等地方大吏在河南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03-1906年,陈夔龙抚豫期间,竭力推行教育改革,通过造就师资、广筹学款、严定奖惩、发展专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措施,使清末河南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加速了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1866—1925)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工作,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为后人所追慕的历史功绩,而且在思想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财富。在这位革命先驱者曾经持之战斗的思想武器中,不仅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也还包含着值得探讨但又尚未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的政治心理学思想。本文拟就后一方面作初步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8.
晚清河南军事改革与清末新政有着重要的关系.1903-1906年,陈夔龙抚豫期间所推行裁撤旧军、编练新军、培养军事人才、兴办警政等方面的军事改革,使晚清河南在军事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军事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徐长亮 《丝绸之路》2014,(24):32-33
镇番卫作为陕西行都司的重要卫所之一,其建制沿革以及辖区变迁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对镇番卫的建制沿革进行了详细梳理: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卫;建文年间(1399~1402)撤卫,改设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复置,并持续到清雍正二年(1724)。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安定、发展,各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古代传统边疆政策对这一大趋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传统治边思想则是各历史时期边疆政策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它不仅表明有关王朝(或政权)对于当代边疆管辖方面的政治意向和行动,而且向后世统治者展示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多方面选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与日本交涉并办理台湾防务事宜。沈葆桢东渡后,深感台防空虚;随后,李鸿章急调唐定奎所部淮军武毅铭军十三营入台巩固台防。中日《台事专条》签订后,日本按约撤军。沈葆桢巡台期间,审时度势地提出"开山抚番",唐定奎又率淮军协助其安抚番社。在台湾期间,淮军招抚狮头诸番社,宣威怀德,力行教化,为"开山抚番"各项事宜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亦为清政府在台湾保卫主权、巩固治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抚民厅是清代独有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由明代的派遣厅(府同知、通判的派出机构)演变而来。这两种厅在清代长期共存,需要有一个标准将两者区分开来。区分的标准应该由清代官方文献的记载和现代政治地理学理论结合而成。在此标准之下,通过对《清实录》、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疏理,认为抚民厅制度萌芽于明代末期,在清代设立新厅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乾隆十二年(1734年)潼关抚民厅的出现,标志着抚民厅制度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13.
1912—1927年阎锡山治晋思想初探贺渊在众多军阀中,阎锡山以“文治”见长。终其一生,他热衷于传统文化,又关注过军国主义、国家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各种概念、论断、观点被他兼容、拼凑、批判。他视山西为其独立王国,他的努力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每逢重大事件发生之时,海外留学生即大批归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七七抗战,直至新中国成立,都成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上的回国高潮。本文主要叙述抗战军兴后,海外留学生共赴国难的情形,藉以探索国难期间留学  相似文献   

15.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抗法保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3至1885年,法国发动了一场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分别在越南北圻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役又主要集中在台湾。因此,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如何坚持抗法保台、维护对台湾的主权,成为其对法军事斗争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对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的策略演变做一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6.
楚灵王修建章华台,文献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为诸侯落之”。后代的文人墨客,歌咏章华台的诗篇,为数也很不少,故关于楚灵王修建章台的事实,无需多加怀疑。但章华台的确切位置究在何处?都已经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重大学术课题,素为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要想解决这个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前人遗留下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单依靠文献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台湾的防守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的重大国防难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姚莹成功地保卫了台湾。通过研究,发现了姚莹保台思想的主要内容:重视"人和";强调主次结合的全面防御;重视制海权;主张"闵台一体,澎湖尤重"的联合防御。以此尝试探索近代台湾防务的发展之路和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其抗清和收复台湾的壮举深得世人称颂。同时.郑氏善于经略海洋,他所拥有的船队。成为纵横海上.对内巩固海岛根据地,对外保障海运、拓展东西洋贸易的重要依托。郑成功何以能在内有清廷、外有强敌的艰苦环境下,依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上船队?笔者试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分析.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制定各项边疆治策理论的基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本文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蓝廷珍(1663--1729年),字荆璞,福建漳浦人.畲族。少年习武,弃农投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提为把总,后因平海盗有功,迁为澎湖副将。不久获授南澳总兵。朱一贵之乱起,蓝廷珍奉命与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率军进剿。平定朱一贵之乱后.任台湾总兵,后署理台湾提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