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贫穷饥饿的童年,让作家刘震云从小萌生了当厨子的理想。这源自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有次家里来了客人,到午饭时,家里却没东西招待。家中有8口人,外加3个客人,母亲把父亲叫到一旁交代说:"你到镇上的饭馆赊3个馒头,赊多了我们还不起。"父亲到镇上饭馆赊馒头时,遭到厨子的羞辱:"你们家人的嘴咋恁贱呢?没有馒头  相似文献   

2.
<正>一、诸葛亮的人才观概述诸葛亮一直是治理蜀汉的主要人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历代的人臣。没有他的蜀汉是不可想象的。诸葛亮用人佳则蜀汉强,诸葛亮用人误则蜀汉衰。诸葛亮的识人、选人、用人,自成体系,他有自己独特的人才观。诸葛亮用人,其出发点是为维护大汉的统治。具体到当时就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定中  相似文献   

3.
馒头的来历     
馒头的起源来自三国时代,当时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于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  相似文献   

4.
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诸葛亮真的能借东风吗?其实古人早就根据《易经》和物候的变化预测天气,这也是诸葛亮能"借来东风"的秘密。诸葛亮预测到将有东南风起,有三个依据。一是根据阴阳五行和占卜预测。诸葛亮熟读经书,精通易理,用《周易》预测风雨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八个卦象分别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如"坎"多主雨",震"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有孙权的"船借箭";周瑜的"船借箭";唐将张巡的"草借箭"以及宋代岳家军毕再遇的"伞借箭"的故事.但在历史上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6.
曾昭聪 《民俗研究》2002,(1):191-193
馒头是一种普通食品,它用面粉发酵而成.在古代,它是有馅的,类似于现在的包子.作为现在的常见食品,它是无馅的.有馅的已经称为包子. 关于馒头的起源,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说,说是由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发明的.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  相似文献   

7.
陈醉 《纵横》2008,(6):47-50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很有趣的,有些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事,但它的的确确存在过。譬如20世纪60年代,有人居然一口气吃了18个馒头外加半铅桶稀饭——虽然南方的馒头是一两一个。中国的学术界,也同样经受过这种饥饿。那个年代,就连"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个单一的创作方法,也都变成  相似文献   

8.
范志红 《南京史志》2011,(17):32-33
"主食"这个词汇,只有在亚洲才有,而欧美人似乎不那么在意。很多人都说,无论吃了多少鱼肉蔬菜,只要不吃主食,就觉得没吃饭,一顿饭没完成。可是,什么叫做主食呢?问到这个问题,有人会说,是米饭馒头。有人说还包括玉米小  相似文献   

9.
独特的东汉末世为诸葛亮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诸葛亮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的"仁"为目的,以法家思想为其手段,而其目的与效果并未完全的一致,他军事、经济、文化和民族思想则服务于其政治。因此,深入分析诸葛亮的政治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诸葛亮的其他方面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芫 《中华遗产》2013,(2):62-69
馒头被誉为中华面食文化的象征。从粒食到粉食,馒头对于北方的饮食有着巨大贡献。图中是山东青岛的一家馒头店,刚刚使用直径一米的大笼屉蒸出二十来个戗面馒头。戗面馒头是在发好的面中再加入一些千面粉,来吸收发面中的一部分水分。这样蒸出来的馒头吃着会更加筋道。  相似文献   

11.
廖文杰 《旅游纵览》2008,(12):20-21
<正>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是南宋末年诸葛亮二十世孙诸葛大师公迁居此地后,为纪念先祖诸葛亮而按九宫八卦阵图式精心设计构建的。诸葛村全村5000多人,聚居着诸葛亮后裔第四十三至五十五代共4000多人,完完全全的一家人呐。  相似文献   

12.
散叶     
<正>"饭桶"梁实秋一顿饭12个馒头三碗面民国名士中,梁实秋可谓最善吃的一位。早在就读清华学校时,梁就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纪录。而这种令人咋舌又不甚光彩的"饭桶"行径,绝非因他拥有着如象巨胃,很大程度上乃是纯粹出于追求那种大快朵颐的快感。并且他还常跟人说自己最羡慕长颈鹿,有那么长的一段脖颈,想象  相似文献   

13.
武侯祠     
《文物》1977,(9)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砑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他是一位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的影响深广的历史人物。这个人物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头脑里是"勤劳王事"的代表,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成了智慧的化身。之所以产生这种深广的影响,古代的戏曲、小说起了很大的作用。毋庸置疑,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卓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经对当时西南地区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千多年来,不少地方建立  相似文献   

14.
吕方 《文史天地》2014,(8):67-70
正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一、诸葛亮北伐战术受制于  相似文献   

15.
袁培德 《旅游》2005,(3):68-72
诸葛村,古称"高隆",是诸葛亮一支后裔聚集的血缘村落。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村中的诸葛氏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为始祖。元代中叶到高隆定居的是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狮。这座以九宫八卦构思布局的村庄是诸葛大狮亲自设计的。全村目前有5000多人口,其中近3000人为诸葛亮嫡传后裔,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  相似文献   

16.
正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历代吐槽不少。"诸葛亮不会打仗"的论调,大都是参考《三国志》里这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这显然是严重的断章取义。这句话之前更有洋洋洒洒一大段,说诸葛亮作为相国很成功,执法严格却让人心服口服,安抚百姓治国有方。比起这辉煌成就来,他军事上未能北伐成功,显得有点逊色,意即内政100打仗99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羽扇纶巾     
《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的服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羽扇纶(音关)巾",一些明清人绘制的诸葛亮画像中也常突出这一特点(图一)。因此,这种纶巾并曾被命名为"诸葛巾"。到了京剧中,诸葛亮在羽扇纶巾之外,又添上一身八卦袍,打扮得犹似一个作法的老道;更由于他手持羽扇,所以"摇羽毛扇的"也就逐渐变成某一类谋士的代名词了。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诸葛亮用"空城计"退敌的故事妇孺皆知。一般人以为"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专利,其实,考诸历史,"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首创,更不是他的专利。最早记载设"空城计"是在春秋时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令尹子元带领六百辆战车征伐郑国,进入郑国的桔柣之门,到达大路上的市场,悬挂的门没有放下,有个楚国人说话后退出。楚军令尹子元以为郑国守备力量雄厚,又听说诸侯正在出兵救郑,于是就  相似文献   

19.
正公元234年,53岁的诸葛亮(181-234)死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蜀军不得不班师回朝。把诸葛亮厚葬之后,黄皓(三国时蜀国的宦官)就上书要求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后主刘禅本是个耳软心活之人。听黄皓这样一说,心不由得动了一下,但他还是把诸葛亮写给他的《自表后主》拿出来让黄皓过目。里面详细罗列了诸葛亮的财产状况:"臣初奉先帝,资仰于  相似文献   

20.
史式 《文史天地》2008,(8):32-32
猛然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认为我在匆忙中产生了笔误。因为众所周知: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刘备)在成都登上了帝位,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起了的。刘阿斗(刘禅)是由他父亲向诸葛亮托孤,由诸葛亮长期辅佐,最后还是不免当了亡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不起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是说颠倒了?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