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芳 《神州》2014,(3):23-23
中华文化包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当我们的胸怀里容纳下纵横千年的文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淡定从容、高雅脱俗。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如何引导高中生读悟国学经典,以一己之思践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之路。  相似文献   

2.
自二战结束以来,几乎每一位法国总统都有着特殊的中国情结。"我也是这样一个人。"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说,他不会改变这一"传统"。但是,萨科齐并不像其前任希拉克那样熟悉中国文化,他的中国情结从何而来呢?其实,早在两个多月前,答案就已揭晓了。  相似文献   

3.
张小虎 《沧桑》2014,(6):141-14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居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精神与灵魂之柱,其价值历久弥新。阳煤集团长沟煤矿积极更新观念,延伸党建管理文化的内涵,把"国学经典"融入煤矿党建文化,成为了公司党建文化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4.
国学的兴起,是20世纪的中国,时处复杂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的大事件,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光返照,熠熠生辉却也明灭一瞬。所幸,世界文明主流重新唤醒了它。20世纪的国学家,将以他们的辉光,引领人类新的文明之旅。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贤君 《民国档案》2006,1(1):99-104
民国时期国学教育运动在内忧外患中形成,表征着教育界、学术界的深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拯救中国文化,他们通过成立国学教育机构、开展国学研究、中学教育渗透国学、中小学读经等方式推进国学教育。他们爱国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应予肯定。国学教育运动推进了国学的研究,培养了众多国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西学东渐以来,相对于源自欧美的"西学",中国固有之学术逐渐被概括地称为"国学"。从《史记》等国学经典,可以管窥"国学"中"商道"及商业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12,(5):153-166
武侠情结、清官情结与皇权情结 先从武侠小说开始说起吧,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拥有这么大面积的读者,这应该是民族心理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武侠文化,换言之武侠情结是埋藏在中国人心底的一个非常动人的梦。武侠情结和中国人心中的另一个情结——清官情结(或者叫清官文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一体两面,构成了中国的皇权情结(或者叫皇权文化)。长达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都生活在皇权之下,诚惶诚恐地生活在帝王文化之下。所有的文化,说穿了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为皇帝服务的文化也不能一直吹捧皇上圣明、罪臣当诛,也要来一点调味品。  相似文献   

8.
卢毅 《安徽史学》2005,(1):96-100
无论是从胡适等人自述,还是从他们的理论主张与研究方法来看,曾在民国时期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都明显承受了西学的深刻影响.其中,在考据学方面,相较于中国传统学术,西学的影响虽不那么直接明显,但正是通过对西方学理的引进,胡适等人终于具有了一种"平等的眼光",从而将国学研究领域拓展延伸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并且由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国学的概念是什么?国学的精华何在?该不该继承传统文化?这其中,有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一再高调弘扬,有“文化保守主义”、“复古”、“封建”的批评之声。在这场讨论之中,专家学者、教育人士、普通公民,大、中、小学生们、外国友人都加入了其中……他们当中,不乏鲜明的自我气质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选择了沉默和务实的态度,他们认为,最要紧的,莫过于踏踏实实地做出一点具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正国学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古诗作为国学中的经典,行文流畅,朗朗上口,内容丰富。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我们应重视幼儿国学学习,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传承给孩子们最精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近代学人为后学开设国学书目者甚众,但以大学生为对象拟定国学读书书目的并不多,其中较有名者有吴汝纶、梁启超、胡适等人。他们三人为大学生所拟国学书目虽各异其趣,却有诸多相通之处:一是所拟书目均以传承国学为宗旨;二是所拟国学均有学习程度上的层级划分,以适应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所拟书目基本上是按传统图书四部分类法分类筛选,这种书目筛选法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所拟国学书目能系统、完整地传承国学。他们关于国学范围的界定、国学书目的筛选、国学书目的分级与分类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今中国大学的国学教育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名人传记》2022,(9):1-1
清华国学研究院终于于1925年9月开学了。虽然存续时间仅四年,但清华国学研究院被视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彼时的中国学术界可谓一片“荒野”,乱局夹缝里,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研究院筹备主任吴宓等人不懈奔走,为研究院延揽人才;梁启超、王国维等教授亲自出题、面试,组织入学考试……他们和他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前所未有的一代大师,不仅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纪元,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中,您将读到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过程中的种种不得已,读到中国近代学人们如何在荒野深谷中辟出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浙江工商大学、杭州西湖国学馆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历史学——第五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27-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多所科研单位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下列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上世纪二十年代,是西方文化思想进入中国的高潮时期。当此之际,一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学人,面对这些与自己一生所受教育和研究大相径庭的东西,真如遇见"洪水猛兽"。所以,起而迎对,甚至激烈反抗,真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这些东西动摇了人家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一九二二年春,上海的一个江苏省教育会,约请在传统思想文化方面极有造诣的章太炎先生,作有关"国学"的系  相似文献   

15.
正19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它结合中国旧时书院与西方高校的导师制,以贯通中西的思维教导学生,旨在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专门人才。根据"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稔念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与学生以个人接触,亲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初的晚清时代,由于西化大潮的进逼和民族危机的严峻,中国文化舞台上出现了国粹派,继而形成了国摔思潮。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邓实等人,他们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表述了深刻的、具有文化保守思想倾向的文化观,主张弘扬国学,批判君学,强调国学兴则国兴,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应调和互补,并持抑西扬中的文化取向。该思潮达到了晚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最高水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新陈代谢,导发了延续数十年之久的“国学热”的出现,其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设想则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文怀沙的"国学大师"头衔来自"文化江湖"的需要。这个江湖由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暴发户等组成。他们没谁知道文怀沙的过去,也不了解文肚里的墨水,正是在这个"文化江湖"中,文怀沙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18.
《中华遗产》2007,(9):15-15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近日谈到奥运会时,主张奥运会开幕式把孔子"抬出来",认为这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和谐与和平。季先生的观点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现摘引三篇博客文章,大致代表了争论各方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清末,我们祖国国势趋弱,而列强猖狂,担当兴亡之责的学者苦寻兴国之途,在学术上或倡西化,或主张国学。有些时期,以外来学术为主之势力独领风骚,国学因而沉于民间;有些时期,国学得趁春风,古树枝叶茂盛。1950年至于现在,中国大陆国学有兴有衰,甚至曾有过被“大革命”的一段时期。可喜者,国学多年来已于坦途中发展,当前正处于文化兴盛期。国学或沉或浮,传统文化或兴或衰,道路坎坷,令人唏嘘。虽然历史不堪回首,但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却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0.
正国学大师杨树达(1885—1956),湖南长沙县人,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甚丰,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享有极高地位。在本文中,杨树达嫡孙杨逢彬(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为我们讲述了祖父遗稿的流转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