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2,(18):22-23
5月24日至28日,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举行一年一度的哥特音乐节。莱比锡哥特音乐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色文化”艺术节。朋克艺术一直是哥特艺术节的主导者。此次艺术节吸引了约两百个乐队和两万名哥特迷参加  相似文献   

2.
在我1970年代刚开始拍时,观众几乎不相信还有德国电影……现在比过去已经好了很多,德国电影的上映率达到了20%,而在1980年代,这个比例只有2%。已经有1/4的观众愿意看德国电影美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美国民众和媒体完全不了解他们以外的世界如果能做到既满足大众口味又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电影导演最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19、20世纪之交是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英国在面对德国和美国的殖民扩张威胁到自己利益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英国面对美国的扩张态度暧昧,多以仲裁方式解决冲突;相反,面对德国的扩张却态度强硬,加大海军军备竞赛,强调军事优势应对。  相似文献   

4.
刘以林 《旅游》2007,(8):10-11
要说哪个国家最好,在周游世界之后,我说是瑞士。我不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这些国家都太“老牌”了,我也不说美国或跟着美国跑的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都有点以为自己的国家才是国家,别的国家都不像是国家;当然,我也不说蒙古、尼泊尔、以色列、埃及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不是太穷困,就是在一种难言的困境里。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展示中国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成果,搭建国内外最新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交流,山东省文物局、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贸促会联合德国莱比锡国际展览集团于2015年10月26日-28日在济南举办中国国际文物保护装备博览会,旨在打造中国文物保护装备行业内精品交流和贸易平台。2015文保展会由欧洲文保展(Denkaml)组织机构德国莱比锡展览集团公司负责邀请国际展商和买家邀  相似文献   

6.
艺术对话录     
四十年前,我和杜应强同志同时任职于《汕头日报》。我任文字编辑;杜应强任美术编辑。当时杜应强以青年木刻家杨名国内外,他的作品频频在《美术杂志》《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发表,并进军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三十年后,他的国画作品登陆东南亚和台港澳市场,故宫、中国美术馆、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7.
刘少才 《丝绸之路》2012,(11):69-71
德国有一个地方,让德国文坛巨匠、浪漫派诗人、剧作家歌德把心遗失,让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为之感叹:“这里是我到过最美的地方!”让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动情地说:“我来到这个城市10天了,依然无法自拔!”那就是古老而美丽的海德堡。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物周刊》2012,(10):22-23
德国莱比锡于3月15日至18日举办国际书展.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家出版社为大众呈现约10万册图书。随着近几年来漫画风靡德国.书展也举办了COSPLAY大赛。展厅内到处可见根据漫画形象打扮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我在英国读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孩,叫拉克什米。虽然从认识到分别也就一年的时间,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难忘——灿烂的笑容,活泼的身影,每时每刻都活力四射。班上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初次见面时,总会介绍自己的国籍。而这个金发碧眼的姑娘一开口就把所有人都弄蒙了:"我是印度人,叫拉克什米,来自美国。"大家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一点儿也不像印度人的西方姑娘,心中充满了问号。后来,她在一次聊天中解释道:"我的妈妈是美国人,我在美国上了小学、中学。但我觉得自己更像印  相似文献   

10.
积极的旗袍     
到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我没法和Miriam成为好朋友,是因为她太积极向上了。Miriam,一个德国女生,身材高挑,举止优雅。长得嘛,这么说吧,大家说起她的时候,都不叫名字,直接说“我们系那个德国美女”。她比我低一级,03年夏天考我们系的“过关考试”,听说我前一年distinction,跑来找我探讨,就这么认识了。那个时候,我对美国的新鲜劲还没有完全过去,对于交朋友,还有一种“收藏癖”。各个国家的朋友,都想收藏一枚。看着对面浅笑盈盈的美女,又在脑子里走了一遍朋友地图,决定插上她这面美丽的德国小旗。  相似文献   

11.
1992年6月的一天,我背着自己简便的行李,从德国的波恩城乘火车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作了次小小的自费旅游。 快到阿姆斯特丹火车站时,车窗外边是一片黑呼呼的建筑群。火车进站了,无情地把我抛在阿姆斯特丹火车站的一群不同肤色的人群中间,火车就继续向前  相似文献   

12.
俞可平是1985年入学北大读博士的,到北大来之前,他在厦大哲学系。那一年我招了俞和王浦劬,他们算是1949年以来大陆第一批政治学博士(不含台湾)。俞可平读书刻苦,1980年代博士生英文底子一般不好,他此前也没有出国学习的经历,只在美国访问一年,此后到德国等地讲学便都用英文。  相似文献   

13.
有病无处逃     
身上有很多毛病,在国内没有解决。到了美国,看病费用极贵,我却一个个在解决,比如泪道堵塞。这是个老毛病了。上大学时去医务室看,大夫说:"这有什么关系?不就是流点泪吗?"后来去了一家医院,医生嘱咐我下次来做个小手术。等我再次去的时候发现换了个医生,又没有治疗记录(我自己弄丢了),所以要重新检查,重新预约时间……就这样,问题一次次拖了下去。  相似文献   

14.
来德国留学已一年多了,欧洲人的高消费让我不堪重负,生活越来越拮据.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洛阳大叔在美国校园门口卖肉夹馍”的故事,灵机一动,我何不做些小买卖来弥补日常生活开销呢? 说干就干,我暗中打听了小镇的批发市场,选定了一批常用的日用品,准备大干一场.德国的管理是很严格的,他们的“城管”是不是很厉害?我孤身在外,人地两生,买卖不成再被重罚,我得不偿失呀!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关于大屠杀,我做了一场让我神经崩溃的噩梦。梦是这样开始的……"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方式,费舍尔开始了对那场人类历史上的"噩梦"的缜密叙述。对这场大屠杀,很多人有过各种各样的叙述和解读,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份德国人自己的答卷——仅仅凭借德国历史中源远流长的对犹太人的歧视,不足以解释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只有当这种对犹太人的憎恨超越歧视而到了  相似文献   

16.
郭建 《炎黄春秋》2013,(7):35-39
一、大国崛起 2008年春夏时节,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家地方报纸刊登了一则佳话: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战场上曾是敌人,如今成了好朋友。一位是我所在大学的退休教授,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士兵;另一位是1955年迁居美国的德国农民,曾是纳粹士兵。这两位老人又恰恰与我相识。  相似文献   

17.
《华夏人文地理》2001,(3):38-42
飞虎队老兵都像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施维君大姐,常邀请她到美国做客。她与许许多多参加过战争的美国老兵建立了通讯联系。在他们给施大姐的许多来信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封信。  相似文献   

18.
那年我29岁,人生好像到了一个重要关卡,必须作出个生死了断.我正纠结在生活意义的瓶颈里.我尝试去重新认识自己,也期待可以有重新的开始.年底,我与同样迷茫的丈夫一起辞去工作,准备到外面走走.我们希望以摄影换住宿的方式,给当地人拍摄家庭写真,换取住宿,竟然也顺利在美国转了一固.历经三个月时间,我们完成了自驾一万六干公里、穿越18个城市、游走9个国家公园、拜访并记录16个当地家庭的旅行,安全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世界》2014,(8):115-115
我叫Maya,在一家外企工作,一忙起来就脚不沾地,是典型的高报酬高劳作一员,所以一有时间便趁假期到处旅行。从国内景点到国外名胜,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都曾留下过我的足迹。一晃多年过去,慢慢的我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国外旅游宝典。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在分享—下我在国外旅行时的一些小经验——在国外该怎样花钱,才能既显高大上,又便捷、节省和安全?  相似文献   

20.
刘炯 《湖南文史》2014,(12):46-46
来德国留学已一年多了,欧洲人的高消费让我不堪重负,生活越来越拮据。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洛阳大叔在美国校园门口卖肉夹馍”的故事,灵机一动,我何不做些小买卖来弥补日常生活开销呢?说干就干,我暗中打听了小镇的批发市场,选定了一批常用的日用品,准备大干一场。德国的管理是很严格的,他们的“城管”是不是很厉害?我孤身在外,人地两生,买卖不成再被重罚,我得不偿失呀!为了保险起见,我千方百计去了解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