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近几年来在市郊附近征集到金代时期的官印八颗。这批官印均有出土地点(图一)。对研究金代末年中京洛阳的战争,是很珍贵的实物资料。(一)总领之印1981年11月,孟津县送庄公社营庄大队社员吕遂旺,在该村东地挖蓄水池时,掘得“总领之印”一颗。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7、厚1.4厘米,重675克。上置长方形印钮,钮高3厘米。印面阳文九叠篆字“总领之印”。印的左侧阴刻正书“总领印”。印背左边三字“总部造”,右边四字“天兴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以来,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先后在盟内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及盟公安处征集到金代官印1颗、元代官印3颗、清代官印16颗、民国官印6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还收藏1颗明代官印,共计27颗。现将这批官印介绍如下。一、金、元、明代官印(一)金代“都统之印”。此印是新巴尔虎左旗新宝力格东苏木敖伦诺尔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布恩金于1973年在嘎查西南4.5公里的好里堡南岸100米附近的草原上发现的。“都统之印”(图一,3)为铜铸,印面方形,印纽长方形,边长6.2厘米。印面铸阳文汉字九叠篆书“都统之印”,铸造十分粗糙。背面无刻款。这颗“都统之印”与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藏的金代贞佑五年(1217年)正月行六部造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辽宁省建平县先后发现四方金代官印,兹分别介绍如下,并略为考释,以求教正。一、“提控之印”该印是1976年春建平县农场平房分场兰家园子北队社员,在汉代长城燧台遗址北约五百米处种地时发现的。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8厘米,厚1厘米。长方梯形印钮高4、厚0.5厘米,重740克。印面篆刻九叠阳文“提控之印”(图一,1),印背右上方阴刻一个“上”字。查阅《金史·兵志》知,提控为金代末年义军的官名。金代后期有“义军制”。《金史·兵志》上曾有记载:“元光间,时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河南省博物馆收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现分别介绍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一颗。1965年3月南阳县出土。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宽7.1、厚1.5、通高4.7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背面右刻"兴定元年九月";左刻"□□礼部造";侧面刻"都统所听字印"(图一)。  相似文献   

5.
宝丰县文化馆最近在商酒务公社收集到一方金代铜质印。这方铜印出土于1969年冬,是社员李洼斗在关帝庙村西地挖渠时发现并交给了公社党委。最近,由公社党委付书记王在囿同志转交给县文化馆收藏。这方铜印为正方形,每边长6.5厘米、通高5.4厘米,边厚1.5厘米,重675克,印背有长方形印钮,钮上部有“上”字标记。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都统盈字之印”,印背左侧镌刻楷书“林州行部造”,右侧有“兴定二年七月”等字,印边前部镌刻有印文楷书  相似文献   

6.
灵宝县川口公社池头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方金代铜质官印,印为正方形,边长6.8、厚1.4、印钮通高2.5厘米。钮呈梯形。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总领之印”四字。《金史·百官志》载:金宣宗元光年间,“招义军,置  相似文献   

7.
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南四里金上京故址中,曾出土多方金代官印,现仅试考二方,以见金末官制之一斑。一、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1964年出土,现藏于阿城县文物管理所。铜质,方形,边长6.3、厚1.6厘米,重670克。梯形纽,高3.2、宽2.8、厚1.5厘米。印面为九叠篆文,九字:“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图一)。印身上侧阴刻楷书四字:“总押荒字”。印背亦有阴刻楷书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河北省滦平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金代官印三颗,保存皆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军事情况具有重要价值。现分别介绍如下: 1.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 于金沟屯镇曹窝铺村石头沟门北拐坡出土。铜质方形,每边长6.5,厚1.9厘米;矩形钮,高3,宽3,厚1.7厘米。印正面阳文汉字篆书,二行九字,印文“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  相似文献   

9.
在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印鉴中,有金代官印十余方,现简介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该印是1965年南阳市郊出土,正方形,印面边长7.1、通纽高4.7、厚1.5厘米。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图—1)。印背面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博物馆历年来搜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其来源大部分是从太原电解铜厂拣选而得,其中少部分征购于民间,均无出土地点。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7枚官印分别介绍并加以考证。 1.“平阳公府经历司之印”印面近正方形,印面长7.2、宽7.1、厚1.4厘米。长方形柄,印柄高3.1、宽3、厚1、通高4.5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图一)。金代有两个平阳公,一是胡天作,兴定四年(1220年)封,元光元年(1222年)十月,降元,被诛。二是史詠,同年  相似文献   

11.
1985年6月,贵池市灌口乡苍埠村一村民在秋浦河滩先后两次发现3方铜质官印。今藏贵池市文物管理所。现简介如下: (一)宜春县印印重267克。印体扁方,每边长5.4、体厚1.5、带纽通高4.1厘米。扁长方形纽,纽上端成弧状。印面朱文篆书“宜春县印”四字(图一)。印背左上角镑一“上”字,楷书。 (二) 萍乡县印印重238克。印体扁方,每边长5.4、体厚1.5厘米。纽残。印  相似文献   

12.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13.
正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金代官印,为20世纪50年代旧藏,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介绍如下。此印为铜质,扁方体台,矩形板状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9厘米,纽高2.9、厚0.8厘米,台厚1厘米,印面边长5.3厘米(图一)。印背纽端右侧錾刻"上万"三字,均为汉文楷书(图二)。印面阳线边框内铸有两行汉文,属阳文九叠篆,右上起顺读,为"义军万户之印"(图三、四)。印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涿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村民在整地时发现金代官印一方,后交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该印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铜质方形,橛钮。边长9.3、厚1.2、通高5.3厘米。印背一侧刻一“上”字,无年款。重950克。印面阳文,篆书“四太子府行元帅之印”9字,...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来,山西省博物馆陆续征集了一批古代官印,其中有一些是属于山西地区的地方官印,这对于当时社会的职官制度、行政区域及地方史的研究都颇为重要。现择其中金元时期的几方官印做一介绍,以飨读者。一、金“河东北路转运使印”铜质方印,边长6.8、厚1.7厘米,长方形纽,纽高3.2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河东北路转运使印。”(图一左)《金史·地理  相似文献   

16.
“耀州造到宝券纸印”铜质方形,矩形纽,印面长、宽均5.5、厚2.2,纽高3.3、厚1.1厘米,阳文九叠篆稍有磨损。金贞祐三年七月,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该印为当时耀州置造贞祐宝券用纸机构的官印;“耀州造到大宝券纸”印铜质长方形,矩形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河曲县博物馆藏有四方金代铜质官印,现分别简介如下。尚书户部之印 1985年夏出土于河曲县旧县城东南约1公里处的砖场。印正方形,边长7厘米,矩形直柄,印文为阳文九叠篆(图一)。都统之印与前印同出。印正方形,边长7厘米,矩形柄,印文为阳文九叠篆(图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河南省宝丰县文化馆入藏了两方金代"都统"铜印。一、"都统所印"。出土于宝丰城北20公里汝河南岸的赵庄村。铜印正方形,边长6.2、通高4厘米,重575克,印面左右略呈弧形。印文阳刻九叠篆书"都统所印"。长方形纽,上镌阴文"上"字。印背右刻"恒山公府天兴元年",左刻"造都统所印",均阴文楷书(图一)。"都统"为金代武官之名。按《金史·兵志》"大将府治之称号"条记载:"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1月,甘肃省民乐县新天乡许树村一农民在锄田时发现一方西夏官印,后送交张掖市博物馆,现为该馆收藏。该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纽(图一)。长宽5.5、通高2.8厘米。印面高1、印纽高1.8、长2、宽1.7厘米。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字,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图二)。印背上刻有两行西夏文字,行四字。纽顶刻一西夏文字(图三)。据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一书辑录西夏官印及其对甘肃省天祝县发现的西夏官印的考证,该印印文汉译应为“首领”。背款文字一行为铸印、颁印纪年,一行为持印者  相似文献   

20.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有汉代至三国时期的私、官印共十一方,现予以报导,并就其中有关印章略作考证。一、私印七方井相私印铜质。正方形,桥形钮。通高1.3、边宽1.5×1.5、厚0.6厘米。印面阴刻篆文“井相私印”四字。有边栏(图1)。李邦私印馆藏品。铜质。正方形,桥形钮。通高1.6、边宽1.8×1.8、厚0.8厘米。印面阴刻篆文“李邦私印”四字(图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