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写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P.3532)记载了一些西域佛教的情况,其中很值得注目的是有关“大乘戒”的消息,如:“于阗……行大乘法,不食肉也”。本文考察唐代大乘汉僧玄奘对小乘吃“三净”的习俗的反感与对遵守“大乘戒”的严格性,认为玄奘、慧超等西行求法的汉僧对大乘戒的观念明显地说明大乘佛教中国化的一种积极性侧面。  相似文献   

2.
“背阁”是一种民间演出形式,有些类似“踩高跷”、“耍龙灯”,不仅历史久远,形式独特,而且需要较高的技艺。与其它民间演出不同的是,“背阁”很不普及,在桑干河流域也只有两兰个村子能演出。曲长城村的“背阁”至少有300年的历史,是祖上传下来的节庆民间演出活动。  相似文献   

3.
卓尼恰盖、斜藏地区的“斡阁玛戛”,意即送新娘。颇有意味,折射出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笔者不揣简陋试析之。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斡阁玛戛”的形式及内容 “斡阁玛戛”意即送新娘。“斡阁玛”系藏语“新媳妇、新娘”之意,“戛”系藏语“送”之意,“斡阁玛戛”是一  相似文献   

4.
黄浩 《贵阳文史》2005,(3):35-37
来仙阁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麦穰寨,距贵阳市城区16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南明河与龙洞河交汇处的大塘河中矶石上的一座小亭,名“水月招堤”(又名“水月小亭”),后倾圯。清嘉庆十五年(18lO年),乡人在招堤原址上建一阁,取名“来仙阁”,后毁于火。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在原址上重建“来仙阁”。1985年11月2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正> 大慈阁位于保定城内北大街南端,原名大悲阁,是保定市现存最高大的古建筑,通高24米,极为雄伟壮观,古时曾列保定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年间被焚后多次重修的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大慈阁的始建年代,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张柔始建说,一是张柔重建说。保定市《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中,明确提出:“据《顺天府营建记》载,大慈阁重建于南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  相似文献   

6.
丁山 《收藏家》2005,(3):59-64
菩萨菩萨,源于梵文菩提萨(土垂)的简略,其中菩提是“觉”,萨(土垂)指的是众生,所以意译有“觉有情”、“道众生”多种,在大乘佛教中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类尊神。佛教认为,菩萨以修持大乘六度,即通过六种方  相似文献   

7.
向斯 《收藏家》2002,(9):56-60
一、《大藏经》的问世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四世纪,因对教义、戒律产生分歧,佛教教团内部分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上座部遵守原始佛教教义、戒律,而大众部则有所改革和创新,并将教主佛陀神圣化。公元一世纪,从印度南部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大乘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道路”的意思,大乘之意就是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大乘佛教贬称原始  相似文献   

8.
贵阳民间对旧贵阳城有“九门四阁”之说。“九门”者,指九座城门,“四阁”者,指四座著名阁楼(实际上老贵阳城远不止四座阁楼)。这些城门和阁楼虽是封建社会的旧物,但见证了贵阳几百年的历史变化,现在已是九门已无门,四阁存一阁。有谁不爱家乡?贵阳人都想了解家乡的过去,不少人询问“九门四阁”的来龙去脉;所以,讲讲“九门四阁”的沧桑,还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梅花山上“博爱阁”文/寿魁成由台湾爱国人士捐资兴建的"博爱阁",于1993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27周年纪念日,在中山陵梅花山落成。"博爱阁"是由东南大学建筑系刘叙杰教授设计的,位于梅花山顶,高12米,面积为80平方米,红楹绿瓦,流光溢采。阁...  相似文献   

10.
齐齐哈尔大乘寺,俗称“大佛寺”,位于齐齐哈尔火车站南五里许,铁路沿线东侧。是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院长孔玉书所建。始建于一九三九年,一九四三年建成。“大乘”之名,来自印度,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意译。古印度佛教中流行的一些新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1999年3月份,我有幸代表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赴澳门,参加“澳门———南京文化周”活动。到澳门,当然要去看看妈祖阁。那是个中午,天气很热,妈祖阁前的广场上几乎没人,只见前方的大海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庙门不大,也就容两个常人比肩而过。进得门去,地方也很逼仄。但沿石径前行,便会发现这是一座构建独特的庙宇。妈祖阁建于娘妈角山的山腰,背山面海,沿崖而筑,石阶山径,回廊相依。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阁”的典型。庙宇建筑依山的高低分为三层,下层为“第一神山”石殿和正觉禅林,中层为弘仁阁,上层为观音…  相似文献   

12.
在辉县城东南一公里,有一座古代建筑,原名文昌阁,因阁顶覆盖琉璃瓦,故俗称琉璃阁。据旧志记载:“旧阁原在古城东南角,明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移建到县城东南二里许”。清咸丰年间又经重修。自建阁四百年来,这里经历了十次大小地震,它仍巍然屹立。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历史化名城山西省平遥县的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是在木阁内摆设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的戏人而成的,每阁一剧。洒金宣纸的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尤其显得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纱阁戏人”之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4.
一、碑文句读 一九九二年,法门寺在拆除清代建筑大雄宝殿时,从房基内挖出明弘治十八年(1488)刻立《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以下简称“大乘殿记”)石碑一通,出土时碑已残碎,经我们拼对,残长270,宽100,厚40厘米。碑弧首,圭额内篆书“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额旁线刻二龙戏珠,碑周边沿一圈二方连续忍冬花草。铭文楷书,碑文共30行,满行52字,字径3厘米。碑阴为功德铭,字多残缺,漫患不清。现将正文摘录於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解读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为中心,从儒、释两面考察梁初僧团素食改革运动的思想史背景。《断酒肉文》的写作时间在天监十七年(518),所依据的佛教经典主要是《楞伽经》和《大般涅盘经》等大乘经典。素食运动的展开,是大乘佛教兴起和本土素食传统的合力所致。为了调和部派戒律与大乘经典的不同说法,南朝的义学僧人发展出“渐进制戒”的解释方式。与此相应,南朝的士大夫也用类似的方法对礼制作出新解释,用以调和儒释。这种解释在南朝後期逐渐被新的学术形态取代,随着伪经《梵网经》的流行,大乘戒法以条文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6.
贵阳来仙阁,位于市东北郊的东风镇麦穰寨,距城中心区约18公里。麦穰寨前有由南明河与龙洞河交汇而成的大长河(又名大塘河)潆绕。其上有九眼桥,因涨水冲毁,后又建三硐桥,改名日汇川桥(或名汇仙桥)。来仙阁就建立在大长河的矶石上。阁高20余米,木质结构,三层六角。角系铜铃,微风轻拂,叮咚有声。阁前有“来仙阁”三字匾额,两边有围墙,墙壁有碎花瓷砌成的大宇,一日“天高地迥”,一日“岳峙渊亭”。这是描摹来仙阁的周遭环境。20世纪80年代,我在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时,曾与文管会的同志几次到来仙阁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7.
《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都承旨,旧用院吏递迁,熙宁三年,始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之,又以皇城使李绶为之副,更用士人自评、绶始。”其中“熙宁三年”是错误的记载。《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四:“(熙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枢密都承旨,都承旨旧用阁门使以上或大将军,其后专用枢密院吏,而更用士人复自评始。”《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亦把李评任枢密都承旨的时间记载为熙宁二年,因此,李评除授枢密都承旨当在熙宁二年八月。  相似文献   

18.
在明代 ,殿阁大学士与阁臣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绝非等同关系。然而学界至今将两者混为一谈 ,或以殿阁大学士代指阁臣 ,或把阁臣直呼为殿阁 (或内阁 )大学士 ,如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91年版徐连达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词典》 (第 6 3页 )在“大学士”一词中言 :“明成祖朱棣即位 ,命以翰林院编修等官入值文渊阁 ,参预机务 ,称为内阁大学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 992年版俞鹿年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 (第 2 2 8页 )对“内阁大学士”一词的解释是 :“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 ,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 ,通称内阁大学士。”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19.
秦岭分水阁     
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地处秦岭、六盘山两山交汇处,水系属嘉陵江、渭河分割带,因而造就了不少奇特的景观。“一檐起龙凤,滴水分江河”的分水间就是一处。 分水阁,坐落在天水市秦城区西南部秦岭乡关家店村南龙王庙里,是座巍峨宏伟的古建筑。解放前,游人如织,香火不断。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分水阁,若遇到雨天,雨水落在阁屋顶上,就会溅成两半,一半流入黄河,一半流入长江,该阁实际成了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分水阁由此得名。 分水阁原是龙王庙的正殿,坐西面东。解放后,在那“史无前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20.
贵阳来仙阁,位于市东北郊的东风镇麦穰寨,距城中心区约18公里。麦穰寨前有由南明河与龙洞河交汇而成的大长河(又名大塘河)潆绕。其上有九眼桥,因涨水冲毁,后又建三硐桥,改名曰汇川桥(或名汇仙桥)。来仙阁就建立在大长河的矶石上。阁高20余米,木质结构,三层六角。角系铜铃,微风轻拂,叮咚有声。阁前有“来仙阁”三字匾额,两边有围墙,墙壁有碎花瓷砌成的大宇,一曰“天高地迥”,一曰“岳峙渊亭”。这是描摹来仙阁的周遭环境。20世纪80年代,我在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时,曾与文管会的同志几次到来仙阁实地调查,见楼阁破败,石基和围墙多处出现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