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田华明在距邻水县城22公里的王家镇地龙村境内,有一大型较完整的摩崖石刻造像群。据史料记载,该造像群体是唐朝中和元年(841年),由华严宗僧众凿造。是邻水县迄今发现最早的摩崖造像。摩崖造像镌刻于高耸的砂质石岩上,总长18米,高2.3米。石龛共...  相似文献   

2.
蓬溪县在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唐至明清各历史时代的摩崖造像二十九处,填补了我县文物门类缺少摩崖造像的空白。现仅以新开寺刻有题记:“唐贞元元年(785年)”及“咸通元年(860年)”的两龛唐代摩崖造像,试述其造像特点。 新开寺,位于蓬溪县三凤区旌忠乡,新开村北约100米的黄桶坡脚。造像分布在长8米、高2.40米,距地表0.78米的青砂石石壁上。从左至右四龛,大小造像四十三尊。 一号龛:长方形平顶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我们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和复查了一批碑刻造像。其中较重要的有东魏高永乐造像、北齐天统五年交脚弥勒造像等,现介绍如下。一、东魏高永乐造像造像现存于洪门乡李村东南角土邱旁,当地称之为“佛爷岗”的地方。造像是由一块青石雕成,阳面为一佛二菩萨立像,主佛及二胁侍头、手均残。现存高度1.2米,宽0.8米,主佛通体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衹支,衣褶由阴线刻成,纹路清晰可见,左臂前伸,跣足。二胁侍均通体袍服,残高为0.55—0.69米,内衣束带,带中部有胸环,手势残缺不详,脚踩仰莲花宝座,仰莲下有  相似文献   

4.
广西博白宴石山摩崖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冬,笔者随玉林地区文物普查组在广西博白县普查时,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南流江畔宴石山发现一组摩崖造像。宴石山高约200余米,西面临水,摩崖造像雕凿在距河面高约15米的一处天然崖壁凹面上。雕刻面宽5.5、高3米,共有3个排列在一起的尖拱形佛龛。正中的主龛内为坐佛一尊,左右两龛均为一佛二菩萨。因是红砂岩雕凿而成,剥蚀严重,但整体形象还可辨认(见图)。  相似文献   

5.
剑川石钟山石窟石钟寺区第8号窟,座落在石钟寺后一垛巨大的石崖右端,背靠东南,面向西北,开凿面积约9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由大小不等之9个小龛组成,分别雕有佛、菩萨、天王造像。在上层4龛正中显目处,增长天王、持国天王两龛造像之间,有一稍大之拱门形龛洞,龛洞高0.9米,宽0.6米,深0.65米。龛洞内壁两侧平底上,阴线刻两铺佛、菩萨、侍从造像。龛洞迎面正中须弥座之莲台上,雕一高0.42米之锥状物,中间刻一凹槽.酷似女性生殖器之外阴.  相似文献   

6.
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山集风峰处,崖窟内有一尊大肚弥勒佛摩崖石刻造像,俗称大肚罗汉,凿于明代。据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版《嘉定州志》卷二《凌云山》载:“有兜率宫,弥勒石像甚古。”即指上述大肚弥勒摩崖石刻造像。他与我国各地寺庙的左手持布袋,右手拿佛珠的赤脚大肚弥勒佛的外貌特征不同。这尊石窟造像凿于距地表高1.68米的崖壁上,石窟系方形、穹窿顶形制,面阔3.25米,进深5.75米,通高3.2米。造像坐于石窟中央,前距窟口3.25米,左距窟壁0.7米,右距窟壁0.8米,后距崖壁0.6米。面对岷、雅、沫三…  相似文献   

7.
龙门唐代密宗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石窟保存一批唐代密宗造像,过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集中报道如下。一、密宗造像 1.擂鼓台南洞的大日如来现置龙门擂鼓台南洞内的大日如来像,据调查是清末由龙门某寺院迁来的。从风格看应为武则天后期作品。像高2.15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座高o.86米。像螺髻,戴宝冠,上饰莲花及忍冬流云。面略长,较平,眉梢、眼角上斜。左手平伸五指仰置右足上;右臂戴葫芦形臂钏,掌心向下抚右膝。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群自80年代初被确认为东汉晚期的佛、道教造像群以来①,其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群,已引起了宗教界、艺术界和考古学界的广泛注意。孔望山,是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西南郊的一座海拔129米的花岗片麻岩小山丘。在其南麓西端的宽17、高8米的范围内,刻有105躯人物造像(图一)。在这群造像附近,还有巨大的圆雕石像和蟾蜍等。1980年夏秋,为了搞清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性质、内容及其雕造年代,笔者同北京大图一孔望山摩崖造像群实测图学教授俞伟超先生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先生等,先后两次赴连云港对这一造…  相似文献   

9.
山东东平华严洞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华严洞位于山东东平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翠屏山麓(图一),在俗称为“牛鼻子洞”的天然山洞内造成。南侧主洞平直高大,两壁约十余米镌满造像,共有造像49身及数小龛像,余处则无加工痕迹(图二)。造像布局显然出自统一计划,窟口存有两方碑记,有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记铭。可知是一处纪年明确的明代石窟造像,惜文革中造像头部被砸毁、碑文划伤。华严洞内平面轴线方位北偏东38°,洞口朝向西南方。窟口立面高336、宽281厘米,底部有沟槽,两壁有痕迹,原应设有门(图三)。雕刻造像据内容可编为11号。北壁有7号共  相似文献   

10.
小佛湾造像均为南宋的作品,位于圣寿寺左侧,与大佛湾毗邻,是宝顶山摩岩造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全部刻于用大石条砌成的墙上。千佛壁坐南朝北,从东至西约长7米,壁高1.72米,雕像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刻“地狱变相图”,上层为手持器物,形态各异的小圆龛造像,计5排,每排33个,共165个,龛径0.32米(图一人其中:第1排:33个圆龛均为佛像。第2排:第1、16、17号(编号均从左至右,下同)造像为髦发人,第26号造像为技发齐耳人。第3排:第9、19、24、33号造像为夜发人。第12、13号造像为技发齐耳人。第4排:第8、9、11号造像为…  相似文献   

11.
陕西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调查简报张砚,王福民陕西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是离古都西安最近的一处摩崖造像群,位于耀县东5公里药王山显化台太玄洞东侧500米南崖半山腰处,其上共凿大小佛龛23个,摩崖全长21、高5米。编号由右至左,依自然裂成的三块石壁分为东、中1...  相似文献   

12.
在安岳县几处重要摩崖造像中,都可见到“玄应”书写的摩崖题记或经文,玄应是安岳石刻中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他与安岳石刻开元中兴有极大的关系。其所书题记和经文,是安岳石刻艺术考古断代研究的珍贵文献资料,有补史证史的作用,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安岳城西五里有大云山,其上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寨摩崖造像,有龛窟编号105号、造像3061尊。第38号为题记(实为37、39号造像的题记,本为一龛,应编为一个号),高1.50米,宽0.40米,计6  相似文献   

13.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陇东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结社及佛教信仰状况。该造像碑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7,(5)
<正>安岳县今属资阳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属涪江流域,东毗大足,南通内江,西邻乐至,北接遂宁,为成渝古道之重镇。安岳摩崖造像始凿于初唐,发展、兴盛于盛唐至两宋,明清仍有余续。今安岳境内有各代石刻造像300余处、10万余尊~([1]),数量居四川区县之首。侯家湾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林凤镇新坝村八组,西北距道路约30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29°59′51.4″、东经105°33′32.5″,海拔高程为306米(图一)。造像共计15龛,分别开凿于侯家湾南面缓坡上的两个石包上(编号1、2号石包),其中2号石包位于1号石包东北约10  相似文献   

15.
北山院,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北山,原有一古刹,名叫北山院,北山院因此流传。该院又因有弥勒大佛一躯,故又名大佛寺。该院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年),距今1100多年。在后来的动乱中,殿宇和石刻大佛、送子观音、千手观音、十八罗汉等被毁。现存造像分布在全长32米的崖壁上,南高5.1米,北高2.8米,其间尚有唐代佛教摩崖造像11龛;金刚经1方,壁北约距80米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河间县近年出土两批鎏金铜造像,1982年城上村农民于村西动土时发现11件;1983年北李子口村农民在房基下发现42件。这些造像均无包裹或盛装物,直接埋在一米多深的土层里。造像中有些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分别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7.
长治市博物馆藏唐乾封元年阿弥陀石造像一件(图一),造像青石质,头部佚失,残高1.16、座高0.66米。佛内著僧祗支,外著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跌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须弥座束腰部雕有八大神将,运转其轮。底座正面竖刻发愿文: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南朝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文物》2001,(10)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为华西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馆内现收藏有各类文物4万余件,其中包括成都地区发现的一批石刻造像。在这批石刻造像中,有两尊造像为具有明确纪年的南朝时期佛教石刻造像。由于过去对这两尊石像均未加以刊布,为便于学术界对我国南朝造像作深入的研究探讨,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 1.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释迦像红砂岩质背屏式造像。上部已残,残高  相似文献   

19.
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古称朐山)东北,东西长约700、高129米(图版壹:1)。是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构成的山体。三百年前,孔望山与东部云台山之间还无陆地相连。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南麓最西端,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成。现可识并已编号的图像有一○五个,刻在东西长17、高8米的山崖上(图一)。离造像群东70米处有一大型的圆雕石象,南150米处有一圆雕石蟾蜍。石象南25米还有一块顶部有人工凿槽的"馒头"状巨石。  相似文献   

20.
1976年3月,郑州市博物馆在大海寺内遗址中发掘出一批北魏至唐长庆年间的佛像和菩萨像40余尊。其中除一块北魏造像碑外,多数为唐代密宗菩萨像。现将其具代表性者分别介绍如下。 1.大海寺北魏造像碑该碑为扁立方体,高1.35、宽0.98、厚0.44米。正面为主龛,瓮内有一交脚弥勒坐于长方形座上,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