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韬与来华传教士、教会以及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时间上以1850年代为中心,尤其集中在1854—1857年期间,并以麦都思的去世为时间与信仰上的一个转折点。此间王韬不仅接替其父王昌桂协助麦都思等完成《圣经》翻译,而且还近于重新改写翻译了《宗主诗篇》,积极参与宣教站宣教材料的编写及传播事务,同时还向麦都思提交了一份与自己受洗相关的申请书,王韬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至此亦达到顶点。但即便如此,撇开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王韬的不断被自我强化的中国文化立场、世俗与知识理性、比较宗教意识、根深蒂固的文人情怀与生活习气,让他始终陷入到基督教信仰与非基督教信仰的夹缝之间,并最终让他完成了一个晚清民间文人信仰追求、怀疑与自我放逐的思想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2.
陈垣在广州——从医学向史学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本世纪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青年时代在广州度过,先中秀才,后与革命党人游。毕业于西医学校并成为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先驱。在广州成为天主教徒,并发愿撰写基督教史。而立之年始定居北京,因其成名于北京,故在广州之事,尤其是撰写医学论文及在石室教堂受法国传教士影响之事常过于简略。  相似文献   

3.
赵阳 《沧桑》2012,(2):93-95
历史学家陈垣发凡起例,对文献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基工作,特别是结合自己的校勘实践、充分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校勘四法,使校勘学走上科学的轨道,奠定了校勘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50年代韩山明牧、黎力基牧梯山航海,披荆斩棘来到五华山区传播福音,拓展神的国土已近150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经起落,五华客家山区的基督教发展亦折射出这种波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基督教在五华地区迅速复兴,信徒恢复身份,重新开展宗教活动,重建扩建宗教场所。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为研究对象,初步考证了新加坡华人教会创办学校的历史,分析了影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加坡华人教会办学宗旨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所产生的效果。认为二战以前的华人基督教教育对教会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新加坡华人社会在各个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也成为影响教会教育,乃至基督教传播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华人社会的变迁,1885年前后卫理公会调整了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从而使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昭君 《民俗研究》2001,1(4):97-101
民国时期,基督宗教为寻求在中国的发展,在进行内在学理探讨的同时,还尝试进行具体的宗教礼仪中国化改革。他们研究和借鉴中国的风土习俗,创立新的教会礼仪,探索新的宗教活动方式,以便营造一种表里如一的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氛围。王治心在谈到基督教时说:“本色教会第一紧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固有的民情风俗,而创立融洽无间的中华教会,使中华人民不会发生什么反应。这是本色教会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近今教会所十分注重的一点。”为此,他们积极研究斟比中国民俗习惯与基督宗教仪礼的异同,尽可能使基督宗教礼仪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我长期在基督教教会供职,对教会在武汉地区所办教育事业比较熟悉。自汉口开埠以来,武汉基督教为了传教与适应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需要,从1871年创设第一所膳宿学校华书院始,截至1949年10月1日止,曾先后开办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学校30余所。现将这些学校按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三类,分述其简单沿革。  相似文献   

8.
陈垣学术源于清学,从早期编辑《柱下备忘录》到晚年考证两封无名字无年月的信,其研究经历始终于清史、清学,在清人基础上,治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和元史,并开辟清史研究新领域,揭示宗教与清代政治、文化之关系,全面调查《四库全书》,论衡清人著述,总结清代学术与建立近代意义之史讳学、年代学、校勘学,考述清代人物年事,利用档案、僧人语录、学人手札等新材料考史,拓宽清代史料范围。其对清史研究的贡献,开拓与集成兼俱。  相似文献   

9.
陈垣晚年史学及学术思想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垣先生晚年目睹国家和民族的新兴 ,学术思想不断升华 ,进一步明确了学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 ,他刻苦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唯物史观。他晚年把渊博的学识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将大量精力投入新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规划和建设中 ,发挥了重要的顾问和指导作用 ,这是他晚年学术成就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陈先生晚年依然在史学耕耘不息 ,撰写了 40多篇学术论文 ,主持了大型的古籍整理项目。先生晚年的历史考证周匝缜密 ,益臻佳境 ,善于由小见大 ,求得历史真相和通识  相似文献   

10.
陈垣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著名教育家,其学术研究善于开掘方志材料,所撰《元也里可温教考》、《释氏疑年录》、《元西域人华化考》等名著广征元至顺《镇江志》、佛教志乘及其他志书;考证元大德《南海志》残本为路志,陈大震撰;其治学师承清学传统,重视志书,又开启后学,教人阅读志书。  相似文献   

11.
论陈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是陈垣民族文化史观的主导思想。在数十年的治史过程中 ,他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 ,深刻揭示中华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阐释中华文化对外来宗教、外来民族的巨大影响。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抗日战争中 ,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民族的新文化 ,念念不忘推动中国学术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陈垣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强调了文化的个性和以此为基点的文化进化的包容性 ,对于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 ,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华人基督教教会组织发展迅速,其在帮助华人新移民群体,整合华人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华人社团。本文依据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研究,探索美国华人教会组织的多方面社会功能。作者认为,华人教会在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异教时期的罗马国教具有公共性、反个人崇拜及相对宽容等特点。自从元首政治建立之后,随着东方思想的大量涌入,有关个人灵魂拯救的秘传崇拜开始打破公共崇拜对于信仰领域的垄断;皇帝崇拜日益冲击着城邦宗教中的共和与民主传统;与此同时,帝国政府对于异己思想表现得越来越不宽容。这种信仰危机随着3世纪社会总危机的爆发而日益加剧,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普遍的道德危机。基督教的崛起有效地缓解了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之间的张力,彻底瓦解了个人崇拜赖以存在的基础,并用一套全新的伦理原则重塑了社会的道德模式,因而最终结束了这场长达四百年之久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will attempt to analyze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party of Christian Democracy (so named for its affiliation with a traditional religion) and the phenomena of the sacralization of politics that have so profoundly shaped the character of mass part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quest for consensus led the Catholic party to adopt a new language, based on mythical thinking and profoundly indebted – in content and mode of communication – to the experiences of totalitarianism. The active rivalry with political religions marked, both in the phase of development an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forms of mass political expression of Christian Democracy. De Gasperi's proposal concerning the definition of new identities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s, both on the national level and on the broader Western level (both in European and Atlantic terms) was the product of a uniqu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in keep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mass politics.  相似文献   

16.
17.
王惠荣 《安徽史学》2006,50(4):107-110
魏源及<海国图志>在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然而关于魏源修改<海国图志>的一些细节问题,在后人的撰述中存有误解之处.由于这些后人撰述现已成为研究魏源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们的正确无误因而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在研读这些撰述时发现,有些重要撰述包括<清史列传>都持一共同观点,即魏源曾依据广东近代著名学者陈澧的<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屡次修改<海国图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这一观点的证据不足;其次,将陈文与50卷本、60卷本、100卷本<海国图志·筹海篇>相比较,可以证实魏源基本未采纳陈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汪菁华 《安徽史学》2005,1(6):93-96
国家主权意识构成了陈独秀前期国家思想的理论起点.由此,陈独秀阐明了有关现代国家理论,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及其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并积极探索了在中国实现宪政制度的具体途径,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慧 《安徽史学》2012,(4):99-104
陈独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现代文化的开拓者,而且是一位成效卓著的报刊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创立者。他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和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他在报刊性质、功能、特征,传播特点及报人品格诸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对当代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