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3月22日,我刊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俞伟超先生进行了专访。俞先生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中国考古学与本世纪中国风雨同舟的艰辛历程,高度赞扬了中国考古学第一代学人为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极富哲理地阐述了中国考古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研究内容、目标、理论与方法的种种可喜的变化。通篇洋溢着激情与睿智,体现出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一代学者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伟超.考古学家.1933年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1年,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北大历史系、考古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西安白鹿原发掘报告》(1956年)、《三门峡漕运遗迹》、《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1985年)、《中国古代公社制度的考察》(1988年),《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主编,1989年)等.1990年元月,笔者受《东南文化》杂志的委托,就当代中国考古学的若干问题,往北京对俞伟超先生作了一次专访.现将部分内容整理成文,交《东南文化》发表.  相似文献   

3.
中国考古学的姿势———俞伟超先生《考古学是什么》读后曹兵武如果把上帝之死视为人类精神现代性之始,考古学一度也是缔造现代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考古学直接参与了对上帝的谋杀。1859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和普雷斯特维奇对法国索姆河畔(Somme)古老地...  相似文献   

4.
继《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考古学是什么》,21世纪初俞伟超先生亲自选辑了他的第三部考古学论集《古史的考古学探索》①。这是俞伟超先生在病榻上选编而成,也是其生前最后一部学术论集。  相似文献   

5.
中国考古学的思考与展望——张忠培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培,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考古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1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历任吉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考古专业副主任、主任、历史系系主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故宫博物院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考古学科成员.现任吉林大学及故宫博物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曾发表考古学论著100余种,主要学术论著有《中国北方考古文集》、《元君庙仰韶墓地》、《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与严文明合著)等.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学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文献史学,即通过历史文献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田野考古学,通过人类活动实物遗存的研究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三是文化人类学,是对现存民族、社会进行考察,从而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又称"社会人类学",属于广义人类学的一个部门,大体上相当于欧洲各国的民族学(Ethnology)。文化人类学是对世界各民族及有关群体的文化过程和人类的天习行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并探  相似文献   

7.
杨泓  郑岩  刘婕 《南方文物》2009,(2):7-18
郑岩、刘婕(以下简称郑婕):杨先生您好,能有机会对您进行这样一次访谈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就我们所知,您是一位治学经历十分丰富的学者,在古代兵器考古、汉唐考古、美术考古以及古代家具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像您这样的一位学者在走上学术道路的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俞伟超考古学思想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考古学解释体系的初步探索;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文献与实物的二重证据推定;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技术、社会和观念的三重解读以及以此为方法论核心的考古学新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名考古学家、教育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前馆长、湘鄂豫皖四省楚化研究会理事长俞伟超先生,于去年12月病逝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他离世后的这段时间里,回想起同他在湖北考古的日子里,他那不知疲惫地坚持考古实践,艰苦地探索楚化的执着精神,一幕幕感人情景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心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考古向何处去──张光直先生访谈录陈星灿InhisinterviewwithPrefessorKwang-chihChang,Mr.ChenXingcan,the1993-1994visitingscholaratHarvardfromtheIns...  相似文献   

11.
怀念中国考古学导师苏秉琦先生谢飞自我涉足考古学领域,苏先生已是声名显赫、小字辈不敢奢望接近的大学者。此即他正在实施他的伟大构思区系类型学说。后来,听说苏先生故里是河北高阳,与我老家相距咫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首次拜见苏先生我第一次见到苏先生是十年以前...  相似文献   

12.
李仰松,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北京大学考古博院教授,在史前考古学特别是民族考古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名的民族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13.
1992年6月在石家庄召开的第四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苏秉琦先生正式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新课题,从而把中国考古学引进一个新领域。这一课题的概念,概括地说就是从用区系观点看中国到用区系观点看世界,是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是中国面向大陆和...  相似文献   

14.
15.
佛教造像于何时传入我国,这是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关心的问题。《文物》1980年第5期上发表了俞伟超先生的文章,明确提出了“最迟至东汉的桓灵时期,从新疆开始,直到东边的山东滕县和沂南、北边的内蒙和林格尔、南边的四川彭山乐山等地,佛教图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传布”。1982年《文物》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论证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的大批佛像为东汉时期所造,遂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和争议。本文作者阮荣春同志认为我国东汉时期尚不具备产生佛像之条件,他曾于《考古》1985年第1期就孔望山佛教造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本文主要针对俞伟超先生所举出的几处“东汉佛教图像”提出异议,并进一步阐述了东汉时期不可能产生佛像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乡村教师的巨大奉献。此系列报道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区系类型学说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苏秉琦先生两本考古学论文集学习笔记曹兵武如果按照传统的看法,中国考古学自安特生先生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为始,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七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的进步主要依靠了两个方法论的支柱———地层学...  相似文献   

18.
牟永抗,1933年生.1952年起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浙江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受本刊委托,本刊特约记者芮国耀于1991年初秋对牟永抗先生作了专访.1936年良渚遗址发掘.我们现在应该如何来认识和评价?长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开展的年代要比黄河流域晚,现知最早的是1925—26年间,美国的一个探险队在三峡做过一些调查,很可能当时他们就找到了大溪遗址,采集了一些陶片,据说还发现了墓葬.十年以后,1936年才在长江的下游发掘了良渚遗址.几乎同时发现的有杭州市郊的古荡(即老和山,现在浙江大学校园内的U  相似文献   

19.
1997年6月30日1时30分,我国当代考古学家苏秉倚教授停止呼吸了。苏教授诞生于1909年10月4日,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即到北平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此后的64个春秋,他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辛勤耕耘,贡献卓著。去世前,他还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教授。苏教授是新中国大学第一个考古专业,即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主要创办人。在他主持下形成的考古专业教学模式,不仅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所沿用,而且也为后成立的各校考古专业或考…  相似文献   

20.
苏秉琦,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当代中国考古界泰斗。生朴1909年10月4日,河北省高阳县人。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年至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整理编写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瓦鬲的研究》奠定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基础。自1949年起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至1982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对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了独到的系统研究。并培养了好几代考古学者。1986年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其主要论著汇集为《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984年由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