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燕慕容垂的疆土无洛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一二论述后燕版图。列有豫州河南郡。并谓河南郡后燕领县十三,其首县为洛阳。举《后燕录》为证。《后燕录》说:“垂济河焚桥,众三万至洛阳,苻晖闭关门拒守,不与交  相似文献   

2.
正《南齐书》卷29《王广之传》载:"延兴元年,以(王)广之为持节、督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军事、平西将军、豫州刺史。预废郁林勋,增封三百户。高宗诛害诸王,遣(王)广之征安陆王(萧)子敬于江阳,给鼓吹一部。"([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29《王广之传》,(北京)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但北方地区也有水稻出产。从文献记载来看 ,北方在先秦时期就已种植水稻 ,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 ,到唐代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据文献记载 ,唐代关中、中原故有的稻作区有了明显的扩大。在关中 ,除郑白渠灌区以外 ,雩阝县、长安、蓝田、栎阳、朝邑、河西、汗干阳等县的不少地方也成为稻作区。就连长安城北的御苑 ,也种植了不少水稻 (《新唐书》卷 145《严郢传》)。在中原 ,除洛阳附近及南阳外 ,宜阳、陆浑、虢州、相州、怀州、卫州、陈州、魏州、许州、豫州、亳州、寿州、汴州等地亦多水陆兼作 ,有些地方…  相似文献   

4.
唐代墓志丛考程章灿一、《伯饶墓志》考《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以下简称《隋·洛》)15一14为《伯饶墓志》,前四行断裂,右下角佚失,致使碑题残缺,墓主姓氏未详,今犹可见者仅"唐故朝散大夫……。"志文云:"君讳伯饶,字……贾,以国民,大宗布於(?)...  相似文献   

5.
河南夏邑县何时改为今名,说法有二,一谓始改于金。成书于明景泰七年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卷八三夏邑县条载: 在州东百二十里。战国时下邑地,汉置县曰下邑。……金始改夏邑县。元及国朝皆因之。稍后,《明一统志》卷二七、嘉靖二十七年《夏邑县志》卷一《沿革》、雍正八年《河南通志》卷三及《读史方舆纪要》卷五○等均从其说。《河南通志》还载:“金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更名。”二谓明洪武初始改今名。《明史·地理志》记夏邑县:“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清代官修地方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十八年《归德府志》均从其说。《归德府志》的纂修者在夏邑县条下加按语:“今考下邑,始见《史记·高祖本纪》。……至更为名夏邑,乃自洪武年始。”所谓金始改今名,元、明因之,其说虽见于官修方志,但经不起查核。其一,《金史·地理志》不载改夏邑县今名事。金代该县为归德府所辖,志中载县名为下邑。其二,元代该县仍名下邑。见《元史·地理志》归德府条。元归德府教谕李希(?)  相似文献   

6.
<正>嘉泰《会稽志》是由南宋沈作宾修,施宿等人编纂,陆游作序的绍兴地区重要的地方志之一。全志共20卷,涉及许多方面内容,难免会产生一些纰漏。如卷7《宫观寺院》所载:"龙瑞宫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禹穴及阳明洞天……宫正居会稽山南,峰嶂遒崒。"【注文1】指明龙瑞宫的具体方位在会稽县东南25里处,位于会稽山南。旁有禹穴和阳明洞天。然在卷9《山》:"宛委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山下有栖神馆,唐改为怀仙馆,今为龙瑞宫。"【注文2】宛委山是会稽山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年代:唐。简介:《晋祠藏华严石经》现存于晋祠奉圣寺两侧碑廊内,始刻于唐武周时期(约700-704年),是唐译八十卷《华严经》的石刻祖本。女皇武则天请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携八十卷华严梵文善本来到洛阳,主持翻译,于圣历二年(699年)译成八十卷《华严经》,亲自为之作序,并把它完整地镌刻于方形石柱之  相似文献   

8.
一、西府考论关于西府得名缘起,前人颇有异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地理方位为规矩,强调豫州治历阳,历阳为西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胡三省注:“晋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豫州治历阳,在江西,故云北带寇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西府”条:“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立豫州于历阳,置军府于此,蔚为重镇。以在建康之西,故称西府。今即安徽和县也。”  相似文献   

9.
宋代一般于边关阨塞、道路冲要、山川险僻多聚寇攘之所以及农民武装起义频发地区设军,驻扎军队,以控制形势,当然宋代也有一些军是因其他方面的需要而设立的。如大中祥符中,河中府宝鼎县因真宗祀汾阴,为“驻跸所临,神祠俯迩,……特建为庆成军”(《宋会要辑稿·方域》5/38,以下简称《宋会要》)。信阳军,唐代为中州,“开宝九年,以户少降为信阳军,仍并罗山、钟山二县入信阳为一县”(《太平寰宇记》卷132《信阳军》)。宋代的军与州相比,同级而低,所谓“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事物纪原》卷7《镇》)。  相似文献   

10.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七册①《周故宋州砀山县令李府君神道铭并序》:“君讳义琳,字□□,陇西成纪人也……曾祖之,齐太子洗马、考功郎中,赠光、胶二州刺史……祖为仁,太原太守、吏部侍郎……父玄成,隋北平郡主簿、潭州都督府长史……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乡县尉。”是则李义琳唐初曾登第,其名不见于清人徐松之《登科记考》②。据《新唐书》卷七二上《宰相世系二上》“李氏姑臧大房”下载之字曼容,北齐尚书考功郎中,与上引墓铭义琳曾祖合,盖为同一人。同表录之子元俭、武卿二人,失载上引墓铭所记义琳之祖李为仁。今补入为仁…  相似文献   

11.
据《隋书·地理志》,汲郡统县八,临河即其一。关于隋汲郡临河县的建置沿革,《太平寰宇记》卷57《澶州》云:“临河县,东六十五里,旧十二乡,今三乡。古东黎县也。魏孝昌年中分汲郡置黎阳郡,领县三:黎阳、东黎、顿丘,此即东黎也。……隋开皇五年,郡罢,置临河县...  相似文献   

12.
建兴元年(313年)琅琊王司马睿以祖逖为豫州刺史,咸和四年(329年)晋成帝侨置豫州,直到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豫州都是东晋重要的方镇之一。万斯同、吴廷燮分著有《东晋方镇年表》,秦锡圭亦著有《补晋方镇年表》,为研究东晋豫州提供便捷。但书中不乏讹误或简略不详,今整理相关史料,对上述三书中豫州部分进行考订,以按语的方式详细列述考证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历代州域形势》:“二刘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踰陇坻,北不出汾晋。”然《晋书》卷一四《地理志》却曾明白有这样的记载“永嘉之后,司州沦没刘聪,聪以洛阳为荆  相似文献   

14.
河南县,古县名。《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下有河南县,可见汉代有河南县。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曰:“河南县,本汉旧县。后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南。”另中华书局《宋本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县”下云:“秦灭,汉为县,属河南郡”明确指出河南县是汉所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周比亡之时,凡七县:河南、洛阳、毂成、平阴、偃师、巩、缑氏。”马非百先生《秦集史》据此认为:“周比亡之时,凡七县,河南即其一也。知秦时亦必有是县。”似乎河南置县最晚在周亡之前,秦相因。但仔细推敲,徐广的这句话有两种解…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景龙元年(707年)九月载:“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公、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主慧范于东都作圣善寺”。胡注:“圣善寺,盖为武后资福,取母氏圣善之义。《唐会要》;‘圣善寺,在长安城中章善坊,神龙二年中宗为武后追福。’”检《唐会要》卷四十八云:“圣善寺,章善坊,神龙元年二月立为中兴二年,中宗为武太后追福,改为圣善寺”。今按上揭胡三省注引《唐会要》妄自增加“在长安城中”字样,混淆长安与洛阳二圣善寺,误甚;而《唐会要》又置长安圣善寺于洛阳章善坊,亦误。诸误所出,缘于未曾深究东…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69第914页,正文有“(张)宪初闻有变,出奔沂州。”卷后第923页《校勘记》第二条“出奔沂州”称“殿本、刘本同。《资治通鉴》卷275作‘出奔忻州’。《资治通鉴》注云:《九域志》:太原府东北至忻州二百里。此以宋氏徙府后言也。”但对张宪出奔之地究竟是“忻州”抑或“沂州”,却不予判明,使人读后更不得要领。按,北宋初年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3载:“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该书卷42又载:“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复为忻州”。“沂州”…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卷四一《高光传》载:(高光)子韬字子远,放佚无检……初,光诣长安留台,以韬兼右卫将军。此句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为:初,光诣长安,留台以韬兼右卫将军。 按照标点本,留台似乎设在长安,高韬兼任的即此留台的右卫将军一职,但事实并非如此。《晋书》卷四《惠帝纪》明确记载,公元304年,晋惠帝为张方所逼,由洛阳到长  相似文献   

18.
《河洛春秋》2001,(2):44-44
由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编纂的《黄河小浪底文化丛书》第三卷——《孟津黄河大观》一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努力,终于于2001年4月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9.
读着河南省政协主席范钦臣、河南省人大副主任袁祖亮等领导为老师鲁德政先生新著《志鉴文集》的题词和撰写的书序,翻阅着一幅幅照片和107篇文章的目录,我的思绪伴着文集的墨香进入对鲁师为开拓河南史志事业,奔波于各市、县,特别是对洛阳史志事业热情指导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20.
唐开元十年(722年),韦述写成《两京新记》五卷,成为详细记载隋唐长安与洛阳的重要著作,为历代研究隋唐两京者所重视。然而,北宋史家宋敏求在借鉴《两京新记》的基础上写成内容更为丰瞻的《长安志》、《河南志》二书后,《两京新记》便日趋湮没。现在,只剩下了保留卷三部分内容的节略本残卷还存于日本,全书已不可复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