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日本史研究沿革中国史籍称古代日本为“倭”。作为正史,最早提及日本的为《汉书·地理志》“燕地条”,其文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①寥寥十余字,语焉不详。其后,在《三国志·魏志》的“东夷·倭人传”中,以近两千字的篇幅,较详细地记述了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古代日本社会风貌和地理形势。自此以后,在历代正史典籍中,有关日本的记述不绝于书。但说到研究日本,则是在1871年中日缔结修好条规、建立近代邦交关系,尤其是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于日本之后。天朝大国被东洋小国击败,随即遭受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2.
抗倭关键词     
倭寇 中国和朝鲜对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侵扰抢劫的日本海盗集团的称呼。最早使用"倭寇"这一名词是在朝鲜《高丽史》中。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谓,日本海盗由日本武士、浪人以及商人组成,有时得到日本国内封建主支持。因为倭寇又可以是指倭人的一种侵略行为,凡是对外侵略的日本人通常都称为倭寇,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3.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王铁钧 《史学月刊》2007,(7):132-135
中国典籍最早见有日本述笔的是出自西汉初年的《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曰:“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借此,人们始知幽燕域外、东南海中尚有倭人存在。但是,《山海经》用笔毕竟过于简略,仅是一笔带过。史籍最早就日本娓娓道来的乃是晋人陈寿撰的《三国志·魏志》卷三○《倭人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倭人,王沈《魏书》与《后汉书·鲜卑传》都有记载.《后汉书·鲜卑传》;鲜卑“种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乃自徇行,见乌侯秦水广从数百里,水停不留,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倭人善网捕,于是东击倭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渔以助粮食。”王沈《魏书》同,但称“汗人”。马长寿先生认为,倭人即今日之“倭奴”,古代东海岸当有此族。从东汉东北民族分布看,倭人是否指今日之“倭  相似文献   

6.
《魏书·倭人传》“住七八十年”解──“倭国乱”之年代考述李纯蛟据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记载,当中国汉朝时,在今日本列岛上有分立的“百余国”。到了公元2世纪,其中的倭国发生内乱,从而开始了女王统治的时代。关于日本古史这一重大...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星宫惠一先生著《关于毫县东汉慕‘倭人’字砖》一文,依据《后汉书·鲜卑传》等有关记载,认为东汉时期鲜卑族首领檀石槐于东汉光和元年(178年)左右曾东击日本,掠夺倭人数千人到中国,将其置之酒泉附近。星宫先生说:“总之,正史中记载倭人是确实的。但是,鲜卑人仅仅为了得到几个渔民,就跨越大海,大举进攻日本岛,掠夺渔民实  相似文献   

8.
倭人和镜卑弥呼女王从魏明帝处携来一百面铜镜的事,在邪马台国的问题上也是一个重要事件。魏志倭人传——确切地说应叫《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东夷传中记载着有关倭人的文章,同时在此书中也记载着倭国女王遣使的事。景初二年(实际上三年之说有力)六月,倭国女王派大夫难升米去魏的时候,倭国让他们将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和斑布二匹  相似文献   

9.
《倭名类聚抄》所引《兼名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考证《倭名类聚抄》对其的引文部分,对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小法 《文献》2003,(2):272-284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人记载和研究日本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①.从最早《山海经》出现"倭"的记事,到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的《魏志·倭人传》开始,研究日本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各时期的正史中.到了明代,由于倭寇骚扰、商品经济发展等原因,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日本研究热",研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资料也不仅仅限于官撰正史.  相似文献   

11.
在清人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一书中,对甲午威海之役的戴宗骞,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是时倭氛渐逼,戴宗骞思脱身去威海,适有倭人将自龙门港登岸之信,宗骞遂请以威防交巩军分统刘朝佩,而自率绥军出为游击军。丁汝昌、刘朝佩侦知之,力请于鸿章,阻其行。”类似记载亦见于《清朝野史大观》等书。据此,人们便把戴宗骞看成是一个企图  相似文献   

12.
倭与中国的关系在三世纪有了新的发展。从景初三年开始,邪马台国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的魏朝访问,魏朝也由带方郡派官吏到邪马台国回访,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倭魏的官方交往在《魏志·倭人传》中有详细的记载,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倭与中国江南的吴国也有交往。由于倭吴的交往限于民间,在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长期不为人所知。但是,根据对日本出土铜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古代大陆移民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在日本列岛内创造了许多重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这些文明成果又为倭王权所利用,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并促进了倭王权走向成熟。难波津工程的建造与难波津之歌的产生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倭王权的统治下,古代大陆移民在创造了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难波津工程的同时,还在劳动过程中创作了“难波津之歌”这首著名的和歌。伴随着古代日本律令国家的形成与倭王权的强大,难波津之歌便成为倭王权用来宣扬其对内外统治的精神工具。  相似文献   

14.
氏姓是古代日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它以氏区分贵族血统,以姓鉴别等级高下,维是持统治秩序。了解氏姓制度的原委,揭示日本历史乃至日本社会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氏姓制度的兴衰氏姓,在古代史书中一般同时使用,如“物部连”、“苏我臣”、“倭直”、“水取造”,物部、苏我、倭、水取为氏,连、臣、直、造为姓。氏是职业、世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邪马台国研究突破有望──《魏书·倭人传》中的“一支国”中心村落被发现胡晓丁日本长崎县教育委员会1993年12月21日宣布,位于该县壹峙孤岛时代的原让遗址,就是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记载的“一支国”(注:原书记载为“一大国”──笔者)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秋浦在《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一书日文版序言中指出:“阿伊努人和我国东北的各族人民其中包括鄂伦春人早就有过接触,并且也早就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历史上阿伊努人与包括鄂伦春人在内的我国东北各族人民的交往,应该看作只是整个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友好交往的一个片断。”细检我国历史文献有关阿伊努人先世和虾夷人、倭人等民族的历史资料,发现阿伊努人同我国一些民族的先世存在过同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条记载,从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到247年(正始八年)的约10年间,倭人中的邪马台女王国向我国三国时代的魏国遣使5次,平均2年1次;魏国的使节也赴邪马台国2次。两国使节冒着千难万险频繁往来,这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实不多见。双方遣使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认识两国关系的性质?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日本学者虽然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成果,然而史实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尚没有得到正  相似文献   

18.
古代国家形成的基本前提至少有两点:一是古代国家都是建立在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性经济的社会之上的。二是古代国家是从社会资源被不平等占有的社会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国家就是一种在必要时用强制力维护对于基本资源的不平等占有的政治组织。本文讨论了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上的几个问题,如中国正史中提到的弥生时代"百余国"的性质、原始官制的产生、中国王朝与邪马台国倭女王的关系、4世纪以后的西日本统一王国、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政体性质等。本文指出,日本古代国家是相对独立地由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建立起来的;日本古代国家是在东亚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日本国家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与东亚大陆上的原生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很短暂的。  相似文献   

19.
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壁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代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繁荣时期。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寺塔记》等书所载206名唐代画家中,就有110人参加过壁画创作活动,他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名的由来,据我国史话所载,约有两说:一为唐代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在《史记·舜纪》“东长鸟夷”下按云:“武后改倭国为日本”;一为新旧《唐书·东夷传》的记载,谓倭国于唐高宗“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汉语),恶倭名更号日本”。从表面上看,两说互异,莫衷一是;实际上,两说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新旧《唐书·东夷传》所提供的史料,足以补证《史记正义》按语未记年月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