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集举正》是南宋方崧卿校理韩愈诗集时做的校勘记,为宋代一部“独立完整的校勘学作”,体现了当时的校勘水平。它最大的特点是使用校勘符号,这些校勘符号的使用是宋代校勘学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顾千里是清代著名校勘学家,“不校校之”是他校勘学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其校勘学思想地形成,受传统校勘思想,特别是宋人校勘思想的深刻影响。顾氏的校勘学思想和方法,对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古籍整理校勘学科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念孙是清代考据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著作丰富,精通校勘、训诂,善用多种方法进行校勘,他的校勘理论和校勘思想对于丰富校勘学理论,完善校勘学的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阳 《沧桑》2012,(2):93-95
历史学家陈垣发凡起例,对文献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基工作,特别是结合自己的校勘实践、充分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校勘四法,使校勘学走上科学的轨道,奠定了校勘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校勘学是编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必经程序及关键环节。地方志校勘除包含了与其他文稿、书刊相同的内容、文字校勘外,还承担着志书体例、篇目、图、照、表的校勘,以及志书资料、史实真伪的鉴别和考据(证)任务,关系着一部志书的优劣成败。鉴此,认真研究方志校勘学是事关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志书质量及发展方志事业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试从校勘学的涵义、地位、作用及方志校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方志校勘学的探究和设想,以期引起方志同仁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民国校勘学是现代学科意义上校勘学理论的滥觞时期,在这一理论嬗变过程中,梁启超的校勘学方法奠基了现代校勘学的理论基础。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标志着现代校勘学的正式创立。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集理论、方法、历史于一身,对校勘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使它更加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张舜徽的理论创新则使校勘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国校勘学理论与方法的嬗变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校勘学屹立于现代学术之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校勘学是编辑学中的分支学科,亦是地方志编纂工作中的必经程序及关键环节。从地方志编纂实践分析,地方志校勘除包含了与其他文稿、书刊相同的内容、文字校勘外,还全面承担着志书体例、篇目、图、照、表的校勘,以及志书资料、史实真伪的鉴别和考据(证)任务,关系着一部志书的优劣成败。鉴此,认真研究方志校勘学是事关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志书质量及发展方志事业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此提出建立方志校勘学的设想,以期引起方志同仁的关注和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校勘是一门极古老的学问,但“校勘学”则是新出的。旧时学者有校勘而无其学,就是说有丰富的校勘实践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实践丰富了,理论和方法或迟或早总要跟上来。管锡华同志所著《校勘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版)的问世,正是“跟上来”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论两宋馆阁之校勘史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宋馆阁校勘史书有 2 1次 ,使宋代史书校勘在计划性等八个方面显示出特色来 ;宋代史书校勘在我国校勘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宋代学术思潮与史书校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语言学家,一生校释了大量典籍,在校勘学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他校勘的内容丰富,在校勘过程中重视分析古书讹误的原因,系统总结古书讹误的条例,科学运用各种校勘方法,对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校勘学的性质与对象白兆麟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更名《校勘学释例》)于1931年问世。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这部著作,关系到校勘学何时形成独立的学科,应当是我国校勘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前几年,有人宣称:"中国历代虽有较丰富的校勘实践,但缺少...  相似文献   

12.
校勘学在清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成为一种群众化的学术活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因素之外,清代语文学的快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从皖派学者治学的实践来看,文献校勘离不开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知识,而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又常常在文献校勘的基础上进行。清代校勘学之所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清代语文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洪菊 《丝绸之路》2013,(16):22-23
叶昌炽早期学术活动主要体现在目录学和校勘学两方面。目录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滂喜斋藏书记》的撰写,校勘学方面的成就则表现在为铁琴铜剑楼校勘书目。这两项学术活动为他日后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史励 《古籍研究》2003,(3):45-51
宋代是我国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此时,校勘学空前发展,中央政府重视整理古籍,开局设馆,延请硕学名儒校订古籍,成绩斐然;私家校勘更为繁盛,高官名流乃至一般士子,乐于此道,从事斯业,蔚然成风,硕果累累,出现了大量的校勘作。其中,方崧卿的《韩集举正》是流传至今,质量高,价值大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作为著名文献学家的欧阳修 ,曾长期任职馆阁 ,对校勘者提出了见多识广、吃苦耐劳、博采精择、久任专一的条件和要求 ,见解精辟 ;校勘中信守“慎改”原则 ,采取阙疑、存异作法 ,为后世树立楷模 ;探索“文物校勘法” ,集录金石铭刻对传世古籍进行校勘 ,成果显著 ;校勘遍及四部 ,质量精审。欧阳修在校勘学史上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杨化坤 《沧桑》2010,(3):140-141
杨明照先生的《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一书在校勘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收集材料的丰富性,校勘方法的科学性,对前人优秀成果的继承以及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心雕龙》等方面。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论述,探讨杨先生的校勘学成就。  相似文献   

17.
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北宋仁宗后纷繁的朝廷校勘状况进行了爬梳 ,首次勾勒出 30次校勘的概况 ,并对史籍中不少相舛的记载进行考证 ,解开了若干疑团。又从两千年校勘学史的角度对北宋全貌进行考察 ,首次提出校勘记独立成书是在北宋 ,并揭示出北宋校勘与“小学”互相促进的状况。第一次从学术风气与校勘的关系、军政大事与校勘的联系之角度考察北宋校勘 ,揭示出它们是如何对其产生影响 ,以及影响的程度。望本文对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历代校勘<史记>的成果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史记>古本资料,而且它们清楚地显现了古本<史记>如何成为今本<史记>的轨迹;同时,这些校勘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史记>的关注以及古代校勘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吴缜撰《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稽评欧阳修、宋祁官修《新唐书》,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历来褒贬不一,但从校勘学角度评价,仍应予充分肯定。他提出的“校勘之职”的独到见解,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所完善的本校法,缜密科学,现已成为重要的校勘方法之一;他撰专书而不是夹在注释中,系统而不是零碎地稽评当代名家欧、宋之作“正史”,同时,细分门目,使史书考订带上条理类例的特点,又有开导风气的意义;他的校勘成果,后人广泛加以利用,实为《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有功之臣。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6,(3)
清代乾嘉间著名学者段玉裁与顾广圻梳理各自校勘理念,形成了两套立场鲜明的理论,对校勘学发展影响深远,后人称之为"段顾之争"。通过梳理当时的历史情境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与当时学术风气、二人治学门径关系密切。这既是乾嘉时期两种校勘倾向的一次正面碰撞,又包含着段顾二人对两种倾向的审视和深化。段玉裁将古籍文本的校勘纳入小学研究的体系中,通过校勘获得"可靠"的文本,以支持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的考证,因此主张突破传世古本的限制。顾广圻的"不校校之"则是从自己长期从事版本鉴定、古籍校勘实践的经验出发提出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校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