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文献》2021,(3)
明清诸本《朱子年谱》载朱熹于庆元二年丙辰(1196)始修礼书,现代学人多疑其说。本文考证《仪礼经传通解》整体纲维的最终厘定,当以朱熹答余正甫第五书为标志;答余书之作,在庆元元年乙卯(1195)秋间。以此为基准,旁参朱熹与友生论修礼之书札、语录,可知乙卯以前,乃朱熹修礼的酝酿构思期,期间朱熹关于修礼的构思,存在重要的前后变化:从梳理三礼文献之固有脉络,转向以礼学文献构建自身之"为学—立教"体系。乙卯以后,则为朱门集体修礼的开展期,旧谱"丙辰始修礼书"之说,盖本自门人参与修礼的实际见闻,其意义未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4,(5)
<正>鲍廷博是乾嘉时期江浙地区著名藏书家,以献书四库馆与刊刻《知不足斋丛书》驰誉天下。今传世有《知不足斋宋元文集书目》,学界或认作鲍廷博所编家藏宋元文集书目~①,或语焉不详~②。然文献没有鲍氏编家藏书目的记载,今考其实为浙江遗书局编订"鲍士恭进呈书目清单"之文集部分的底稿。该底稿是目前所仅见的研究当时进呈书情况的原始文献,再现了当时进呈书目清单的办理过程,并透露出鲍氏积极献书的心态。此一发现,对四库学研究具有一定推动意义。一、版本、体例及收书情况《知不足斋宋元文集书目》(下简称《宋元集目》)不分卷,据笔者考查,  相似文献   

3.
王辉先生整理的《仪礼注疏》对礼学的传播和研究有较大的推动意义,近年来学界对其校点内容的商榷颇多。本文对其中的部分校点内容提出商讨,以期为读《仪礼》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家禮》爲朱子所作本無爭議。清王懋竑以其書爲僞,理由有二:一是《家禮》成書和失而復得的相關記載存在可疑之處,二是《家禮》思想内容存在不足甚至謬誤。前者主要是由於對相關文獻掌握不够全面而引起的誤解,後者在判斷標準和具體論證上也都存在問題。在判斷標準上,質疑者預設了朱子不會出錯的前提,忽視了《家禮》作爲未定之本本來就存在不足的可能性。在具體論證中,則罔顧朱子不拘古禮、積極吸收後世禮俗的思想,往往據《儀禮》以繩《家禮》,加之對《家禮》本文存在誤讀,遂造成《家禮》謬誤百出的假象。由此懷疑《家禮》非朱子所作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点校本《仪礼注疏》,为研读《仪礼》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本子。然其点校存在不少可商之处,近年来虽经多位研究者指出,然仍存在不少,主要有当出校记而未出,漏施标点,当断未断、不当断而断,相同内容或类型之文而前后断句不同等。此外,还存在多处印刷错误及前后用字不同等现象,本文一一正之。  相似文献   

6.
《诗品考实》是逯钦立教授20世纪40年代后期之旧作,全文26000余字,内容与逯先生1947年发表的《钟嵘诗品丛考》(《现代学报》第—卷第九、十期合刊)一文相比,虽然文章的整体框架与《丛考》基本相同,但文字超出约7000余字,论述更充实,从版本、序文、成书年代、体例、评诗标准等五方面,对钟嵘《诗品》进行考证和阐述,其中最末一节"论诗起例"(5000余字)为《丛考》所无,逯先生在这一节中将钟嵘的诗学主张、审美理想等置于横向的空间纬度及纵向的时间纬度中进行分析,即使在今天看来,逯先生的分析仍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在逯钦立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特此刊出,以为纪念。《诗品考实》的手稿原件是毛笔小楷誊抄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蓝格稿纸上,又以红、蓝两色笔做修改,对折装订为35页,现藏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李思清博士发现并详加校理,本刊编辑部又请逯钦立先生的研究生刘孝严教授与《丛考》详加比对,又承蒙逯钦立先生家人允准在本刊发表。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义疏学之发达是众所周知的。但义疏学之发达首先表现在解经术语体系的建立上。前人于此未能予以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乡射礼疏》所用术语的归纳分析,将《仪礼疏》术语厘定为六大类:分节术语、迭出经文术语、径释经文术语、迭出注文术语、出示书证术语、推衍术语,并对其基本功能加以解释。通过分析《仪礼疏》所用术语之参差,《仪礼》旧疏的蛛丝马迹亦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国家图书馆藏有韩愈集宋刻残本一部,残存卷一至卷十六。《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卷六录,编号为四九二四。该本为三个南宋刻本残卷汇集而成,原为清人翁同书所藏。有关这三个宋刻本的情况,学术界至今还很少有人问津。该本卷首翁同书题记以及卷一之末刘庠题识对该本来源曾作过考察,但以赏鉴印象为主,并不是严密科学的版本鉴定。此外,这三个版本的版本来源、作品编次、字特点等,都还没有人进行过具体的考证。本根据以上三本的刻工、避讳以及字  相似文献   

9.
1959年7月,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发掘了比较完整的9篇《仪礼》竹木简。这是自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冢郡魏墓出土竹书以后,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量经书的发现。磨咀子在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杂木河西岸。这里地势起伏,形成丘陵地带,东接沃野,田园阡陌,并有杂木河水源灌溉之利。很早以来,就是一处便于人类居住、从事生产的好地方.所以不仅保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很多的汉代墓葬。从河岸台地的东部直至祁连山麓,估计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的范围内约有200座墓葬,构成一个汉代墓群。甘肃文物考古队曾于1957年,1959年、1972年三次对这些墓葬进行了清  相似文献   

10.
《陆士衡文集》的宋刻本已经不存,今所见者有明代陆元大翻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影宋钞本。影宋钞本原为鲍廷博珍藏,曾经赵怀玉、卢文招等校勘。嘉庆年间阮元寻访《四库全书》未收之书进呈,即所谓《宛委别藏》。现以其中的《陆士衡文集》与影宋钞本以及赵、卢诸家校语对勘,可发现其相似程度极高,故该集应即据影宋钞本再度影钞。明乎此,对於陆机文集的整理自属必需,也有助於增加对於《宛委别藏》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12.
一 很长时期以来,欣赏阿诺德·范·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理论模式意义的人都感觉到了翻译其《通过仪礼》的必要性。尽管在部分人类学家中,他声名卓著,但总体而言,他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影响甚微。这是十分遗憾的,因为他对与个人和群体生命变迁过程(dynamics)相关仪式行为的分析,将极大地丰富这些社会科学。造成这种特定遗憾的一个原因是,语言的障碍影响了原著的受众面。在相当程度上,眼前的这个译本将弥补这种不足。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仪礼》有今文经,也有古文经。根据郑玄的经注,今文经和古文经,除少数文字外,大部分基本相同,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曾大致对勘了今古文的文字差异,了解到两种经文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用不用通假字的问题。而且,在古文经中通假字出现的频率比今文经大得多。当然,这是因为今文经在汉初就被改成了隶书,原先很多通假字都被改成了当时的通行字。而古文经是汉武帝时出于孔子老家的墙壁中的,是未经隶定的先秦古文字,假借字相当多是很正常的,近年来出土的先秦竹简,其中借字很多的情况和古文经比较相似,说明古文经的来源是可靠…  相似文献   

14.
柳向春 《文献》2005,(3):200-208
胡培翚(1782-1849),字竹村,一字载屏,号竹匡、紫蒙,安徽绩溪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授内阁中书,擢户部广东司主事.道光十一年去官,历主钟山、惜阴、云间、泾川诸书院,所著有<仪礼正义>四十卷、<燕寝考>三卷、<禘袷问答>一卷、<研六室文钞>十卷、<补遗>一卷等.其生平事迹可约略见于其弟子汪士铎所撰<墓志铭>及<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传>卷六十九等.  相似文献   

15.
《仪礼》白文经版本考辨王锷《仪礼》是十三经中“三礼”之一。两汉时期,《仪礼》只称《礼》,或称《士礼》、《礼经》,亦称《礼记》,至晋代始称《仪礼》。今传《仪礼》十六篇是一部记录先秦以前贵族生活中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各种礼节仪式的专书。该书所...  相似文献   

16.
《仪礼注疏》17卷(或作50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这是《仪礼》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本文参稽大量文献,通过研究《仪礼注疏》的最早刊刻时间与版本源流,考辨了历代所刻《仪礼注疏》的版本(包括附唐陆德明《释文》者)及其存佚状况  相似文献   

17.
楊明 《中华文史论丛》2012,(1):319-329,398
《陸士衡文集》的宋刻本已經不存,今所見者有明代陸元大翻宋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影宋鈔本。影宋鈔本原爲鮑廷博珍藏,曾經趙懷玉、盧文弨等校勘。嘉慶年間阮元尋訪《四庫全書》未收之書進呈,即所謂《宛委别藏》。現以其中的《陸士衡文集》與影宋鈔本以及趙、盧諸家校語對勘,可發現其相似程度極高,故該集應即據影宋鈔本再度影鈔。明乎此,對於陸機文集的整理自屬必需,也有助於增加對於《宛委别藏》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欧阳詹与韩愈同榜进士登第,但英年早逝,韩愈为其作《欧阳生哀辞》和《题哀辞后》。他有《欧阳行周文集》八卷本和十卷本行世,八卷本比十卷本多《秋月赋》外内容无异,但编次体例不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欧阳行周文集》善本18种,作者对其中十卷本系统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9.
程人乾(1933—),江苏吴江人。1953年秋,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读。1954年秋,通过国家选拔考试派赴波兰留学,入华沙大学历史学系。1960年夏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分配至山西大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21,(3)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国家图书馆藏题为"黄宗羲辑"的《授书随笔》,实为方中履的《古今释疑》。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力辟黄宗羲授阎若璩《尚书》并撰成《授书随笔》之说,认为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所说的《授书随笔》当为误传,黄宗羲根本未撰写过此书。万经《辨志堂新辑书经集解》引用《授书随笔》十则,为黄宗羲确曾撰有此书之铁证。梁启超称《授书随笔》为辨伪《古文尚书》之作,乃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之先导。然万经所引十则,分别是对《舜典》《大禹谟》《皋陶谟》《胤征》《仲虺之诰》诸篇义理之阐发,其中《大禹谟》《胤征》《仲虺之诰》皆在伪古文二十五篇之内,并有为伪古文辩护之语,则此书非辨伪《古文尚书》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