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人卜筮时常常遵循"一事数卜"之原则,同一件事情要卜筮多次,因而包山楚简中有五套"成套卜筮辞"。五套"成套卜筮辞"中,一事或三卜、或四卜、或五卜。"成套卜筮辞"中有的卜筮辞被选择执行了,"三卜者从其二","五占者从其多"。"四卜者"包括"习卜","习卜"一方的意见通常被选择执行。"习卜"以"三卜制"为基础,是人为控制改变占卜结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易笺》认为《周易》是一部专言人事的书,并非卜筮之书,肯定《河图》是作《易》的本源,上古即有,并非宋人伪作,指出《易》学研究中重理轻象、或重象轻理的思想都有不对,反映了作者朴素唯物的认识方法,客观科学的图说见解,以及辩证统一的理象观点,值得研究与弘扬。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黄元炳全面继承王弼及宋明学人以《易》解《庄》的传统,在其所著《庄子新疏》中,将《庄子》视为"易教之别传",更以《易》"乾"卦疏解《逍遥游》篇,以《中庸》、《大学》结合《易》"乾"卦爻辞等比附《齐物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庄子》内七篇作出了独特的阐释,同时对于《庄子》外、杂篇也有所涉及,从而使《庄子新疏》成为了庄学史上易学化倾向最为显著的一部庄子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文献》2010,(2)
<正>汉魏时期的不少歌辞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趋失传,而郭茂倩《乐府诗集》著录的十曲汉魏旧辞,不仅著录乐奏辞,还附列"本辞",清晰展示出这些歌辞流传演变的历史脉络。由于这种著录体例是在承袭前代乐书基础上的创新,故研究者对乐辞、本辞的来源及二者之关系亦颇多关注。逯钦立先生《〈古诗纪〉补正凡例》认为,郭氏所录乐辞本之《宋书·乐志》,本辞则本之《文选》、《玉台》  相似文献   

5.
文献是真有历史价值之反映人类活动的文字记录.我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先秦之书,只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但经、子实也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因为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引孔子对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为文.称六经为六艺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亦引孔子日:“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相似文献   

6.
《建文朝野汇编》收录的建文忠臣亲族在"靖难之役"后遭受迫害的史料,极具价值。这些史料记事明确,包括被祸者间之亲属关系、姓名、家财变价解院及全家充军等情况,弥补了正史及其他史籍记事模糊、缺乏细节,从而引发争议的缺憾,证实了靖难后株连"九族"以至"十族"的迫害确实存在。这对于深入认识建文、永乐之交历史,尤其是"靖难之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源  曲静 《文博》2008,(4):35-41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学术著作<日知录>收录了一系列易学札记,涉及易卦的起源、卦爻的形与位、卦象、<周易>的编次、卦爻辞的意义、卜筮关系、易学史等问题,其中"三易"、"重卦不始于文王"、"龟从筮逆"等条反映的学术见解与现代学者根据考古材料得出的若干重要观点不谋而和,值得重视.本文结合商周筮数材料对顾炎武的这些易学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春秋历史,《左传》是最为重要的文献,其于筮占意义亦不容忽视,《国语》的情况也相类似。二书中记载的春秋筮例,是目前研究筮占内容最为可靠的文献材料。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学者对《左传》筮例进行整理研究,其著作出现于汲冢竹书中,《晋书·束晳传》称有《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1。杜注云:"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2自此肇始,后世学者根据这些筮例著书立说,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9.
"良史工文"是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的见解。他认为,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田居俭先生精心打造几十年的一部《李煜传》在"良史工文"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不仅运用具有文学风格的语言来进行引人入胜的叙述,更重要的是把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说明历史的媒介,进行以诗证史、以文证史。同时,他还注意运用合理的想象,"激活"历史资料、文学作品,给历史人物注入"灵魂",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呈献在读者面前。田居俭先生的《李煜传》提供了一个良史工文的范例,通过阅读他的著作,人们不仅可以获得历史人物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文学上的享受。历史学家所写的学术著作,同样可以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历史之魅     
今年是故土贵州建省600周年。但关于建省,切莫理解为贵州仅仅只有600年的历史。据贵州大学张新民先生的考证,远在汉代,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有关"贵州"的记载就时隐时现,由此也证明,从那时起,"贵州"与中原大地的交流与碰撞就已经开始。我不是学者,更非历史学家,但我窃想,有关蚩尤的传说,有关苗族迁徙的历史,有关"正史"背后那些许许多多、隐而不彰的谜一般的故事……会不会也或明或暗地叙述着更为久远的"贵州"历史呢?  相似文献   

11.
<正>太史公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次,择其言语典雅者,作《五帝本纪》,居《史记》之首。然而上古之史未著于文字,且流传散佚多冥没不能考,所以《五帝本纪》之中所记五帝诸人之事迹有多有少,于先秦之书有援引有发挥,或有因年代久远且多系传说而不能明其义者。诚如徐亮工老师所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或许那些被司马迁认为不雅驯的而所未栽的材料,才真正反映出一些历史的真实。"虽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但就读书时所见之问题札  相似文献   

12.
在周礼之中,"馈食"作为祭法,既是天子及诸侯宗庙人鬼祭祀中之杀礼,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所云"以馈食享先王",又是大夫、士祭祀祖祢之正札,即《仪礼·少牢馈食礼》、《特牲馈食礼》所记。在战国天星观一号楚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二号楚墓与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卜筮祈祷简文中,存在"馈食礼",并且其中的"大牢馈食礼"与"特牲馈食礼"可与典籍记载相互参证。同时,此"馈食礼"中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13.
1.《易经》的得名:汉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太卜三易,夏代叫《连山》,殷代叫《归藏》,周代叫《周易》。都是古代讲卜筮的书。《连山》、《归藏》早就失传了。《周易·古经》,自西周以来流传到现在。《周易·古经》(64卦及其卦爻辞)连同十翼,在汉代才定名为《易经》。2.《易经》包括哪些内容,讲了些什么?自汉代定名的《易经》,其内容有:①上经三十卦,包括卦爻辞,彖、象和文言;②下经三十四卦,包括卦爻辞、彖和象;  相似文献   

14.
汉儒拘囿于以经解辞,"经义",尤其是君臣伦理成为衡量文本价值的权威尺度,而漠视浸染浓郁荆楚文化的屈辞独特的艺术价值.刘勰一方面依照前人,"以经证辞",在《辨骚》中形成"四同"、"四异"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四同"论处留有对王逸骚辞评判的明显依循痕迹,并将脱胎于《诗经》之"风、雅"设置为行为之线索.另一方面,其以南朝人的眼光与审美观品评屈辞,不仅对"四异"宽容,甚至肯定,还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美学特质.这是对屈辞传统经学化阐释的超越与背叛.  相似文献   

15.
《周易》卦名用商《易》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卦名采用商《易》卦名,前人已有论说。秦简《归藏》的出土,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认识商《易》,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周易》卦名与商《易》卦名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秦简《归藏》不但繇辞中有商《易》旧筮辞,而且其卦名、筮辞结构也源于商《易》。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7,(9)
正占梦是《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杂占类之下的一个小类。《汉书·艺文志》在概述杂占类数术时说"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易》曰:‘占事知来。’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而《诗》载熊罴虺蛇众鱼旐旟之梦,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盖参卜筮"~([1])。可见,占梦是杂占类数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当时记载占梦这类数术的文献,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书籍中就有两种,即《黄帝长柳  相似文献   

17.
班固《汉书》的叙传和赞辞蕴含多则《易》辞,这些引《易》言辞频次密集,是经学思想在史学中的折射和彰显。《汉书》赞辞是对纪、传、志等文本的韵语总结,带有评点性质。《汉书》叙传是作者对写作该书的缘由交代、作者家族的历史追溯,其中的《幽通赋》感人至深。《汉书》叙传"叙曰"是对各篇目文本的简单叙录,相当于后世的目录提要,而内容又有所溢出。叙、赞多次称引《易》,语约而义丰,具有依经立义的评点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明末的《三国演义》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之高自不待言,而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与真实历史相比,究竟有何区别呢?本文以其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孙刘夷陵之战为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丁瑶 《神州》2013,(7):3-3
人生如戏,《白蛇》中的主人公孙丽坤在文革前、文革期间、和文革后的生活都在舞台上得到展示。事实上,小说中的"舞台"并不仅仅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而存在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这一点,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制造出戏剧化场面,而且还影响着小说中的各个角色及其命运。同时,《白蛇》中的"舞台"还兼具着反应社会历史,揭示小说主题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抽去这一空间,或置换为其它空间,故事也将无法存在。  相似文献   

20.
"怎见得?有诗为证",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套路,也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新问题。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将诗歌作为"价值最高之史料",并在叙事的过程中彰显历史写作之诗意的典范著作,是伊懋可《大象的退却》的一大特点。作为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大象的退却》以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大量引用,提出了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史料问题:诗歌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作为可信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