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乡镇志书是重要的地方档案文献。其主要著述体例为平目体、纲目体、纪传体。体例特征与选取原则一方面遵循仿效官方史学主导的档案文献编纂体系,同时也有极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富有鲜明特色。清代乡镇志书的编纂模式主要表现为创修、续修、独纂、合纂,在志书编纂的先后次序和志书编纂的组织形式上分别展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清代地方基层社会乡绅文士对于修志的支持倡导,以及编纂者在修志过程中形成的群体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宋高宗、孝宗朝,由于政治风向、社会思潮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苏门六君子"逐渐定型并成为士人典范,其诗文备受关注.在此时代语境下,坊间出现了苏门六君子文章选集--<苏门六君子文粹>.该书重点选入论体文,这些论体文多是相应作家的力作、代表作;同时该书又选入书、记、序、赋、铭、赞、传、杂著、题跋等多种文体,这些选文也大都是...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铜仁地区通志》之所以称"通志",是基于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地域上通贯全境,合境内10个市、县、自治县、特区而通记之。二是时限上通贯古今。三是资料翔实,内容宏富,完备记述境内各方面事物,进一步突出"通志"的特征,把地区志写成了地区的全史。该志开创了地区志的一种新形式、新体例、新写法,它采用的大编体和章节条目体也很适合该志体例。  相似文献   

4.
《王室法兰克年代记》系加洛林时代大年代记的滥觞,也是当时最为主要的史乘之一。"官方史书"、原创性、引领性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是这部史著的主要特征。从其所涵盖的时间、记载的内容和编纂体例等各个方面而言,这部文献无论是对加洛林时代的法兰克社会历史加以探究,还是对加洛林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与变革予以梳理和考察都是一部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虽然西方学界对此著述业已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然仍有继续深入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无论是作为日本地方史志源头的风土记,还是明治时期的皇国地志,其编纂都曾受到中国地方志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日本地方史志编纂的几点知识:日本地方史志编纂机构的组成,日本地方史志编纂的契机与目的,日本地方史志的种类,日本地方史志体例的演变,日本地方史志资料的收集与"史料编",日本地方史志的利用。日本地方史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体例历经变化,最主要的是由"志"向"史"的转变,以至于"二战"以后,"史"的体例成为日本地方史志中的主流。究其原因,除了机构变动、受西方史学思潮影响等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日本地方史志的变化和创新历程,值得我们今天修志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编修方志,关于体例和篇目及二者的关系,很多方志理论书籍(或论文)都有或详细或简略的解读,本文所言的"体例",非指述、记、志、传、表、图、录七种体例,也非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编纂体例,而是指篇目的"结构体例"之一种:篇、章、节、目体  相似文献   

7.
《东观汉记》作为东汉一朝的国史,对于东汉历史研究意义重大。然而,该书不仅很早就已散佚,而且关于其起讫年代、篇卷数量,在文献中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说法。这种情形的出现源于《东观汉记》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成书过程,亦源于《东观汉记》有别于一般正史的"随写随传"的传播方式,以及后人在整理、抄录《东观汉记》一书时,尚缺乏严密的文献整理条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存《东观汉记》辑本的体例与文献性质。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新编省志框架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80年代初全国开始编纂地方志工作,迄今已有20个年头了。省志的编修也由理论研讨、制定编纂方案,进入全面出版发行阶段。就目前全国出版的省志而言,其篇目的框架模式大体可分为大篇型、中篇型、小篇型三种。笔者就上述三种省志篇目的框架结构模式作一些比较和分析研究。一、省级志书的体例演变  中国方志的模式和体例定型于宋代,大成者是宋太宗时由乐史纂成的《太平寰宇记》。南宋所修方志传于今者有27种,从体例上看,可分为平列门目、纲目体和史志体三种类型。明代,通志(即以省为范围纂修的方志)普遍出现。也可以讲,以省…  相似文献   

9.
王青 《史学月刊》2008,(3):25-29
尚"文"之风贯穿于有周一代,这是周代世风的总体特征.然而细分起来,西周-春秋-战国几个时段的世风还是有所发展变化的.春秋时期,世风尚未走出尚"文"的樊篱,"武"、"勇"依然属于"文"的范畴,"文"、"武"概念,其内涵展现出交融趋势.而到了战国时期,"武"超脱了"止戈为武"的范畴,走上了"文"的对立面,成为武勇、武力的总称,个人武勇为世所重.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促进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这股强大的尚武之风一直到秦汉时期仍有余绪.  相似文献   

10.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3,(1):103-110
程敏政《篁墩文集》中较多使用"故家文献"一词,为"故家"注入"文献"的含义,即宿贤之"故家",增添了文化内涵,"故家"作为文化传承的产物,所以具有自己的风范,包括世德、学问,传承文化是"故家文献"的特征。宋以后徽州等地的"故家文献"类型宗族,对于传承并创造中国文化与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人才的重要载体,人才往往离不开"故家文献"对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引书但记篇名,标记卷数起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萧客皆认为始于唐人,汪远孙《借闲随笔》则注意到梁皇侃《论语疏》已有此例,如"子谓卫公子荆"条云,"事在《春秋》第十九卷襄公二十九年传也。"~①乔秀岩先生认为,"《十三经》注疏绝无此例,且《春秋》经传,言何公何年足矣,必言卷第则千古未见其例。"并推测皇侃疏的这种体例,"盖出日本学人备忘记之与?"~②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转型时期,其时的志书纂修也开始运用新的学科发展理念和科技手段。志书纂修过程中形成的志草志料、采访册与调查记等文献也被收入进“准方志”系列。本文从它们的名称、体例、内容等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简单论述了它们对方志纂修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的背景下,"馆际互借服务"这一理念以及运营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以往这一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通常都是以实体型的文献作为主要的提供方式,而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逐渐的向着数字型的方式开始转变,对于实体的文献通常是采用返还的方式来进行服务,故此,被称为是"馆际互借";而对于数字化的文献一般都是采取非返还的方式进行的服务,故此,被称为是"文献传递"。本文主要对馆际互借服务的基本概论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实际的问题加以探究并找出合理性的解决对策,对于馆际互借服务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最后对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此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是一篇记载楚国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文献,可与《世本·居篇》等文献相对照,丰富了我们对于先秦史书特征的认识。《楚居》记史整体上具有平实性的特征,但在记述楚人早期发展阶段时,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传说与历史混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为最新的颜渊文献,使"颜氏之儒"重见天日。经过考察竹简形制,认为简文应现存316字。对简文30余字重新释读。该篇简文的文献价值在于:保存了"颜氏之儒"的文献原貌;是早期儒家思想在战国楚地传播的实证;重现了战国楚地书法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16.
《周礼》中的户籍制度并非西周实录,《国语·周语上》"仲山父谏料民"章所记的"仲山父模式"才是考察早期户政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由"人""物""审之以事"三个控制系统构成:人的控制系统以"民姓"家族为单元,以征召民众执役为目的,以除去老弱、奸人为补充;物的控制系统以"牧""工"生产为基础,以"场"的贮藏为中间,以"廪"的出纳为结束;审之以事则以事的监督为核心。三种系统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西周户政制度的全部。仲山父模式具有团体性、具体性、间接性、伦理性、强制性等特征,反映了氏族部落社会向成熟国家社会过渡阶段的早期国家的普遍情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蔡邕《独断》为基础,结合简牍、金石与传世文献,探讨了汉代公文形态的四个重要问题。一是章与奏的区别。指出章是官民个人上给皇帝的文书,而奏属于官僚机构上给皇帝的公文。二是制书的体例和功能。指出制书是汉代最重要的皇帝命令文书,主要用于颁布法令、颁布重大政策以及宣布对高官的任免等场合。三是策书与制书在性质上的区别。指出制书是单纯的命令文书,而策书是种礼仪性的文书,两者在任命高官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四是章奏文书与诏书的关系。指出汉代的主要诏书,是由章奏文书、"制曰"和皇帝的批答三者复合构成的,"制曰"是皇帝批答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汉代玺书的特征与性质,梳理了秦代的公文形态与汉代公文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陈旭 《西夏研究》2020,(1):52-58
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法律文献《■》中文标题:深受唐宋时期综合性王朝法典编纂体例与中文标题:层面嬗变的客观影响,基于唐末五代以来王朝法典因编纂体例改变一般以"刑法统类"或"条法"中文标题:的历史趋势与史实,结合西夏文语义学,其汉文中文标题:应移译为《重详定天盛刑统》。作者认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制定与任得敬擅权毫无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年代学问题,认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于天盛初年(1150)在西夏旧律基础上修纂成书,乾祐后期又经重修,应不早于1183年,今日所见《重详定天盛刑统》当属后者。学界中文标题:《颁律表》的俄藏Инв.No.2570号西夏文文献应中文标题:为《进重详定天盛刑统表》。  相似文献   

20.
吴郡地域总集编纂历史悠久。清道光年间,《吴郡文编》秉持"既博既精"的选文原则,一方面在宋郑虎臣《吴都文粹》、明钱《吴都文粹续集》、清吴伟业《吴郡文献》选文基础上广搜博取,增补数千文章,另一方面又严格按照选文是否关切"乡邦利病、名贤事迹"的内容标准,筛选地域文献,彰显重内容故实、忌浮华空洞的选文特点。《吴郡文编》沿用宋代地域总集仿效地方志类目体例编排作品的分类意识,参照康熙《苏州府志》体例,初次分类取事类编,再次分类各以县属,建立起类目明晰、层次有序的分类结构。在地域文化的视野下,《吴郡文编》将吴郡地域总集分类的地方志化传统承继下来并发扬光大,其编纂分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