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之沈氏。在我国历史上曾显耀一时,以武将望族和化大族彪炳史册。自汉以来,沈氏代有将才、帅才。军功显赫,封侯拜爵。为王朝、为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南朝以後,沈氏更以经世饱学和史名世,沈璘士(4167—5017)、沈约(441-513)、沈不害(518—580)、  相似文献   

2.
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万三是传奇人物,民间传说很多,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他缺乏研究。本文详细考证了沈万三的身世,否定了他是明初人的说法,认为他生在元代也死在元代。史籍中有关沈万三在明初的一切“事迹”都是讹传。文章还考证了沈氏家族情况及沈氏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指出研究沈氏家族对深刻理解元末明初的历史、社会、文化诸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耀东 《文献》2002,(4):76-85
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之沈氏,在我国历史上曾显耀一时,以武将望族和文化大族彪炳史册.自汉以来,沈氏代有将才、帅才,军功显赫,封侯拜爵,为王朝、为民族、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4.
<正>沈栗仲绢本山水册,纵40厘米,横40厘米,纸板绫裱,对折散页,锦盒匣装,内有沈氏山水画八帧,还有方浚颐、赵佑宸、管乐、顾文彬、黎培敬、吴云、李经畲、罗振玉、谢稚柳等十一位名人题跋,是一件经沈氏祖孙三代精心收藏的传世珍宝,历史悠久,弥足珍贵。沈栗仲(1772—1853年),名道宽,字栗仲,祖籍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明清时期,沈氏为甬上望族,官宦世家,明代宰辅沈一贯和  相似文献   

5.
正沈家本,字子惇,浙江归安人。43岁时任职刑部右、左侍郎,期间潜心考证律典,其呕心沥血之作《历代刑法考》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座丰碑。沈氏62岁时,受张之洞力荐,被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主持修订旧律,起草新律。他看到西法的新颖之处,故而沈氏之法在名称、体例、内容、编排、名词等方面都大力引用西法,因此形成了以沈家本、伍廷芳为主要代表的法理派和以张之洞为主要代表的礼教派之间的"法礼之争"。最终,在时势之下,沈氏新法经过伤筋动骨的修改,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  相似文献   

6.
沈德潜批评陆机的诗作时,曾说:“士衡以名将之后,破国亡家,称情而言,必多哀怨,乃词旨敷浅,但工涂泽,复何贵乎。”陆机又不是个木偶人,他的情都到哪里去了?沈氏的解读正确吗?此其一。而“破国亡家”除了如沈氏按照一般世俗的推想,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近代史上,宋氏三姐妹叱咤风云,广为人知。浙江嘉兴的沈氏三姐妹亦为当时显赫人物,其学识风度,为海内外景仰。沈氏家族颇似宋氏家族,兄弟姐妹人才辈出,且各有不同的政治抱负、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大姐沈性真早年热衷于社会改革,辛亥革命时曾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日战争中又创办上海南屏女中,她的丈夫是著名政治人物黄郛。二姐沈性仁早年留学欧美,  相似文献   

8.
沈氏家族自兩漢之際遷居吴興武康以來,始則在西晉末年成長爲吴姓豪族,繼而于劉宋中葉上升爲軍功士族,終乃在齊末梁初嬗變爲文化士族。吴興沈氏的士族化,不僅起步較晚,而且主要通過黨附皇權而得實現。梁末以還,受門風轉向的負面影響,沈氏族勢日漸衰退;隋唐之後,更因爲離散宗族政策的實施和選舉制度的變易,吴興沈氏喪失了鄉里根基的依托,與其他中古士族一樣,最終消融于官僚帝國的組織框架和文化構造之中。  相似文献   

9.
这次,我提出“沈氏述祖德碑”这一材料,是想把它做为阐明长江下游流域早期佛教流传实态的证据之一.“沈氏述祖德碑”是梁的隐士沈麟士所撰,收录在严可均《全梁文》卷四十.但是,关于此碑是否真的是沈麟士所撰,《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宗源浣等修)有疑问,认为大概是后人伪作的吧!然而,此碑在唐大历八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又撰写其碑阴记.像这样有种种问题的文章,我想其中正隐含着沈氏一族的历史真象.如所周知,吴兴(现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沈氏,是六朝时代活跃的江东大姓之一.根据碑文,此一家族勃兴的时期,是始于东汉光武帝时代的沈戎.刘宋元嘉三年,由沈戎的子孙们所表请,而下诏追封沈戎为述善侯,同时,把沈戎过去“舍故宅为佛寺”的佛寺,命名为怀德寺.根据《湖州府志》,浙江省德清县东北十里的皇觉  相似文献   

10.
沈姓是江浙大姓。据说浙江省湖州市的下昂乡竹墩村,是沈家祖上的居所,现在还立有沈氏祠堂。该地盛产青竹,故有“竹墩沈氏”之说。中国近代史的许多沈姓名人,都出自竹墩沈家,当中首推沈秉成(1823—1895)。沈秉成字仲复,清咸丰六年进士,在京城时做过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任广西、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光绪十三年(1887)广西遭灾,沈秉成受命任广西巡抚,从此结下了沈家与桂林的缘分。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4,(2)
<正>明清两代,南方曲坛最负盛名的家族,莫过于吴江的沈氏家族。此外,颇具声望者,尚有吴江顾氏、山阴祁氏、苏州冯氏、太仓王氏、吴中叶氏等等,这些家族群体的活跃,形成了明末清初南方曲坛乃至整个曲坛的繁荣。当时,与吴江毗邻的嘉兴,也曾出现过一个重要的曲学家族——卜氏家族,族中著名的曲家至少有卜世臣、卜不矜等,还有卜二南、卜休等人可能也是曲家。此外,卜氏家族还与吴江沈氏家族有几代的联姻,这对两个家族的曲学活动,都曾发生过重  相似文献   

12.
《清封一品夫人沈母吴太夫人墓志铭》发现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志文记载了清封一品夫人的家世生平、性格仪貌等,为研究墓主及沈氏家族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证史、补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富家之子成了爱国牧师董健吾是上海市青浦县人,1891年生于有钱人家,祖父曾是清朝的县官,有学识。祖母董沈氏,1840年生于书香世家,知书懂礼,思想开明,又特别精明能干。1900年,青浦县来了一位传布基督教的女牧师鲍小姐,年龄二十七八岁,端庄大方,眉清目秀,会说中国话。早年在上海已接受基督教洗礼的董沈氏,当即把鲍小姐接到家中,请她做董健吾的家庭教师,教授英语和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的教义。自幼天资聪明的董健吾,历时两年即能够熟练地用英语对话。  相似文献   

14.
《随笔》第十七期,刊载署名安然的一篇文章——《名臣之女——林敬纫》,介绍林则徐女儿、沈葆桢之妻林敬纫的若干事迹。其中关于沈葆桢家世的记述,多有商榷之处,现引证史料,就其大者作一考辨,请识者批评指正。(一) 关于林则徐家与沈家的关系安然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安文”)记云:“林则徐有一堂姐嫁侯官沈氏”,这是林、沈两家结亲之始。这里说的“侯官沈氏”,指的是林则徐同乡的沈葆桢家;这里说的“堂姐”,即指沈葆桢的母亲。其实,嫁给沈家的并非林则徐的“堂姐”,而是他的亲妹妹。  相似文献   

15.
文峰林氏家族和武林沈氏家族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两个知名家族。这两个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世代联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两大家族的联姻,不仅提升了家族凝聚力,也对福州地方区域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诗学作为其诗学的根本。在他之前与同时,有明清之际的诗人、清圣祖和清高宗三种不同的“温柔敦厚”诗说。沈氏之说与这三者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考察沈德潜诗学的“生成语境”,可以发现,沈氏一生以诗人自命,其大半生的关注点只是集中在吴地诗坛与诗风,与政治诗学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他并非传统认为的希望恢复诗教,其本意是要借经的权威以尊诗,而非还诗於经、藉诗行教。在此基础上分析沈德潜“温柔敦厚”诗说,可以认为它包含了总纲、题材、创作方法与诗歌风格四方面的内容。这既是对“温柔敦厚”诗学集成式的总结,同时又不乏诗心独运的新见。  相似文献   

17.
自1956年至1984年间,我曾三访明代画家泰斗沈石田故乡及其墓,还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的沈石田故事。其中以1980年收获为大,于当地社员家得睹新近出土沈氏三种墓志,对沈周的家世与家学的探讨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18.
杜琼(1396~1474年),字用嘉,号东原,又号鹿冠道人、五坞山人、延缓亭主人、私谥渊孝先生。他一生历经明代洪武至成化九朝,家居吴县(今属江苏苏州),是吴派早期的代表画家,作为沈氏父子的老师,在行为观念、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派领袖人物沈周有着直接影响。本文拟就杜琼的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潛提倡"溫柔敦厚"詩學作爲其詩學的根本。在他之前與同時,有明清之際的詩人、清聖祖和清高宗三種不同的"溫柔敦厚"詩說。沈氏之說與這三者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考察沈德潛詩學的"生成語境",可以發現,沈氏一生以詩人自命,其大半生的關注點只是集中在吳地詩壇與詩風,與政治詩學的關係並不緊密。因此他並非傳統認爲的希望恢復詩教,其本意是要借經的權威以尊詩,而非還詩於經、藉詩行教。在此基礎上分析沈德潛"溫柔敦厚"詩說,可以認爲它包含了總綱、題材、創作方法與詩歌風格四方面的內容。這既是對"溫柔敦厚"詩學集成式的總結,同時又不乏詩心獨運的新見。  相似文献   

20.
正在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举国共识,探讨家族文化、总结积淀丰厚的家风族风和家规族训成为时代风潮的当下,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史特色学科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族望南浔:世家望族暨沈氏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2月1—3日在湖州荻港古镇适时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数十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