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诗大序》既是先秦乐论的总结,也是汉代文论的肇始点。它带有十分明显的乐论色彩,或者说从中可以看到汉代诗论与乐论之间的密切联系。《诗大序》无论在文本层面还是在义理层面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照搬、因袭先秦乐论的痕迹,甚至不惜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对先秦乐论进行强制阐释,杂缀而成篇,同时亦对后世文学工具论的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新审视了《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内容,确认此诗为男恋女之单相思情歌。先秦儒者赞赏此诗具有以礼节情的意识,也是基于诗中"君子"暗恋"淑女"的心理活动所作的义理阐发。汉代四家《诗》都抛开这一基本内容,而将诗旨附会为美、刺周王或后妃。且又说各不同。由此推论:汉儒解读《诗经》并无先秦遗留下的《诗序》可据。他们遵循通经致用的原则,竭力将诗旨归入汉代政治教化的轨道。而汉代的后妃干政,外戚弄权的弊端,也促使汉儒有意将诗旨引向美刺后妃,以求达到委婉讽喻帝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小雅·都人士·诗序》所言与《札记·缁衣》第九章在文字表述上极其相近。本文分析对比了与之相关的五条传本与简本文献资料,通过考证,认定今传《礼记·缁衣》中该资料保存了先秦七十子或其后学所记原貌,其写定的时间下限当在先秦。同时,本文在对《诗序》与《记》的关系,以及简本与传本《缁衣》关系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都人士·诗序》应在今传《礼记·缁衣》定本后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其转抄《缁衣》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汉代,有可能在先秦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4.
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先秦至陈隋诗歌总集的后出转精之作。逯氏辑校的韵脚字尚有可议之处。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韵脚字进行校勘,得校例十九则。这些字例有因形近、同义近义或类义换用、字序颠倒、套用古习语及断句不当等致误情形。  相似文献   

5.
《湖南文史》2012,(4):36-37
《诗》、“礼记》、《孟子》等先秦文献中,都曾用“父母”来指称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  相似文献   

6.
正《毛诗序》作者与成书问题一直聚讼纷纭,被四库馆臣称为自古"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1)相关综述比较多,笔者无意于复述。(2)这里要强调的是文献考证的一个基本方法问题:我们立足的起点应当是一确定可信的文献,而不是一个悬置性假设或某种先行的观念。立足一确定可信的文献,就能够从一安全稳当的起点出发,追溯文献生成过程中不断叠加的历史投射,从而更接近文献演变和成书的真相。而所谓悬置性假设,则是将《诗序》作者悬置于先秦某一时代,或某一人物,然后根据其时代特征、引诗论诗与《诗序》的契合性,以论证《诗序》成  相似文献   

7.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于2001年11月由上海博物馆整理出版。《诗论》补先秦《诗》学研究资料不足,显现了被历史湮没的先秦儒家诗学基本观点。本文从《诗论》文本出发,结合比较可靠的传世文献,具体阐述"诗与志"和"诗与情"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德美 《文献》2003,(3):200-205
《〈尔雅文字考〉序》一文最初见于孔继涵微波榭刊《戴氏遗书》,后段玉裁经韵楼所刊《戴东原集》、《安徽丛书》编印处所刊《戴东原先生全集》及现行其他刊本,尽皆收载.这篇文章提出"儒者治经,宜自《尔雅》始"①的著名论断,倡导"援《尔雅》以释《诗》《书》,据《诗》《书》以证《尔雅》"、"旁及先秦已上凡古籍之存者"、"而又本之六书、音声"②的训诂原则,在中国学术史上、特别是在经学史和训诂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孔子诗论>公布后,再次牵动有关<诗序>问题之讨论,同时也为重新探究"诗教"观念之继承或转化建立起新契机.虽然<孔子诗论>中对于风体诗的评论,明显有重情的趋势,而代表汉代<诗>教思想的<诗序>,又明显注重政治风化之作用,彼此遂产生较大的差异,且显然有思想转化之现象.然而这种<诗>教思想明显转化之痕迹,在<孔子诗论>所评论<大雅>之<皇矣>、<大明>、<文王>三首诗中却非如此,而有继承发展之现象.职此之故,本文将深入此三首史诗的内容,从对比各首诗的诗义以及<诗论>、<诗序>所评论之内容,参照汉代政治之状况,而对<诗>教思想之继承发展情形有更确实的理解.全文之进行:在前言说明为文之动机、目的以及讨论范围之后,进入核心议题,依序讨论此三首诗从诗义到<诗论>,乃至于到<诗序>的诗教思想继承发展之情形,获得更清楚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见其基本学术框架是由《汉书·艺文志》建构的。然考诸史籍,《汉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既不见于先秦典籍记载,又与史实矛盾;"九流十家"学术派别的划分亦与先秦学术之实际不符。汉代复兴"官学"的学术思潮与"独尊儒术"的主流文化是造成《汉志》对先秦诸子学术评判偏失的主要原因。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还先秦诸子以本来的学术面貌,是学术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0,(2)
<正>先秦时期史料匮乏是束缚先秦史研究开展的重要因素。新出土文献资料增进并刷新了我们对古书的认识,同时也揭开了对《周礼》等儒家经籍重新认识的篇章。儒家经籍作为先秦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是,在先秦史研究中,应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即是古代学者尤其是汉代学  相似文献   

12.
按照"字形———字义———先秦学校情况"三步式对先秦的几个常用的学校称谓字进行论述,以求理清称谓字的本义及其演变,了解先秦学校的概况。学校自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金文中能证实周时有学校的铭文也有很多。如周康王《大盂鼎》":……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周宣王《师■■》":师■才昔先王小学,……"《静簋》中有"学宫"称谓。以上先秦典籍及古文字资料中出现了"学、庠、序、校"等众多先秦学校称谓字。本文就"学、庠、序、校"四个先秦学校常用字逐一进行解说,以便探其字源并了解先秦时期学校的设置情况。  相似文献   

13.
先秦两汉文献征引大量逸诗,汉代学者有所认定,较之后人更为严谨;征引逸诗有合引方式;引用逸诗文字语句或异于《诗经》,但不能据此否定其逸诗性质;孔子删诗说不能被否定。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本文是1997年8月于桂林召开的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重要交流论文。作者是台湾著名学者,编著了大量的经学论著,而对《诗经》的研究尤为深入。本文是第一篇有关民国初年《诗经》研究的专题论文,论文系统,分析深入,资料丰富,评阶公允,特此刊登,以飨读者。一、绪论《诗序》是解释《诗经》各诗篇诗旨的一篇文字,本与《诗经》分开单行。是何时、何人所作,至今不易下定论。由于它是现存最早、最有系统解释(诗经》各篇诗旨的文字,从汉代起有关(诗经》的解释即受其影响。当时人以为《诗序》是子县所作。《诗经》中的解释观点,…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儒家进行德教的一个基本典籍,诗是与乐相伴而生的,乐是来配合咏诗的,但是经过大浪淘沙,《诗经》流传了下来,然而《乐经》不见踪影。四始在"孔子诗论"和"毛诗大序"中顺序的不同,引起了我们对孔子教授过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汉代《诗经》研究兴盛,《诗》学在民间舆论之中受到高度重视,对汉代社会民俗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举凡教育、取名、节日等均受到《诗》之沾溉。  相似文献   

17.
"德"是中国古代乐教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内涵,脱胎于乐教的诗教亦是如此。秦代之前乐教所推崇的"乐德"发生了由"天德"到"君德",再到"人德"的转型,同时,随着"诗乐一体"观念向"礼乐一体"观念的滑移,乐的社会道德属性得以凸显,从而又发生了"人德"向"社会道德"的扩容。以此为肇始点,功利性的社会道德成为先秦乃至后世艺术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在文学理论层面,"原道"、"征圣"、"宗经"等基本文论母题,都可纳入"崇德"的范畴,且实际创作层面的"比德"思想亦与乐论对德的开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以来,《汉书》所载元王诗多被人目为《鲁诗》,但其证据存在诸多疑点。因此,考察《元王诗》的归属是进一步地弄清汉代《诗经》传承版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元王诗》被看作《鲁诗》的过程出发,具体分析了《元王诗》非《鲁诗》的原因,并比对了刘向《诗》学观点与楚元王封地附近的汉代《诗》简,从而最终判定《元王诗》是汉代《诗经》传授中的独立一支,刘向所习主要是《元王诗》而非《鲁诗》。所以从刘向《诗》学中辑考的鲁诗也非《鲁诗》。  相似文献   

19.
《周礼》中第一次出现了"六书"这个词,却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后世对"六书"内容只能是根据先秦文献进行推测。汉代学者许慎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但《周礼》中的"六书"并不是许慎所说的"六书"。《周礼》的"六书"可能是指六种字体。  相似文献   

20.
龙、凤同为四灵之一,是中国南北两大图腾崇拜。中国古书上常常龙凤共提,《艺文类聚》卷九十八载"应龙游于华泽,凤鸟鸣于高冈",卷六十四载"天降丹鸟,既序孝经,河出应龙,乃弘周易"。《太平御览》卷五十七载"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但在汉代龙、凤形象最终演化成南北两大图腾崇拜的融合,呈现出三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