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中柱 《文献》2006,(4):83-87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①,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2.
论林纾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是清末民初的古文名家,又是著名的西方文学翻译家,这样一位文化名人理应为学术界重视。以往对林纾的研究多局限于文学界,且偏重于对“林译小说”的译文技术、文体特征以及客观作用和影响的探究、论述,而关于林纾的文化思想及其在“林译小说”上的体现,却很少有专文论及。本文试从近代文化史的角度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林纾的《先大母陈太孺人事略》是一篇记载其祖母事迹的古文。文章为今人了解晚清福州经济、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从林家收入情况的变化、福州地区盛行铁钱等记录中,我们可推知晚清福州经济的运行境况。由林家日常生活用度和购书费用之间的巨大差额中,我们可感受到寒门学子参加科举时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林纾家人赴台谋生的遭遇,又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当年闽台之间广泛的社会、经济关联。  相似文献   

4.
林纾文化研究,除了指一般意义上的对林纾采用文化(历史)的研究角度,同时还应该是对"林纾文化"的研究。林纾在73年的生涯中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涉及诗词文戏曲小说绘画等几乎各个领域的创造成果,实际上已形成了后人研究的一个文化本体对象标本——独一无二的"林纾文化"。只有这种林纾文化研究,才真正有助于还原林纾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於古文运动方面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相当优秀的研究成果。除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大家的个案研究外,单以“古文运动”为题的专着便有六部。而在日、美汉学界,古文运动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虽然没有撰写方志类著作,但后来的柳州方志多与其相关。乾隆《柳州府志》记录了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突出其榜样作用;所涉及的柳州山川风物,大多与柳宗元有关;还收录了柳宗元的有关诗文。总之,乾隆《柳州府志》以柳宗元为地方先贤,将之推崇为柳州文人的最高典范,反映出柳宗元对柳州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赖晨 《钟山风雨》2022,(2):56-58
<正>近代中国曾经有一位不懂外文的译界泰斗——林纾,他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是在王寿昌的协助下完成的。殊不知,近代造船专家魏瀚是该书的推手,也是林纾成为著名翻译家的幕后英雄,他引导林纾开始翻译该书,并给予长期的帮助。林纾与魏瀚的结识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清咸丰二年(1852)生于福建闽县莲塘乡(今福州城内)。先祖世代为农,祖父弃农从艺,父亲弃艺从商,但因所经营的贩盐船触礁沉没,以致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8.
近代社会的进步不单纯体现在那些先进人士的行为中,那些"顽固"人士思想的变化更能体现这种变动。林纾著作权思想的变化就符合了这种情况,他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开始并不认同稿费,可后来却成为稿费有力追求者,林纾思想的变化更能体现近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以前对林纾研究多集中在翻译的文法、艺术等方面,对其著作权思想研究不够,所以从其思想变化的角度研究,更能体现其代表性及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江浙之游是清初著名古文家魏禧交游生涯中的高峰,也是魏禧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创作风格成熟与定型的最关键时期。对魏禧在江浙一带的行踪遗迹及交游之人的生平情况进行详细考述,有助于探寻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态度的发展脉络,了解清初遗民文士的生存状态及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10.
正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都以自己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循循善诱地教导青年,为推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对待为师的态度上,两人却迥然不同:韩愈是不顾流俗,抗颜为师,公开培养"韩门弟子";柳宗元却只行教授之实,不担为师之名,拒绝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的态度,是由他的经历和处境所定的。柳宗元在长安期间,和韩愈同倡古文,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19年林纾与蔡元培的笔战,是民国初年新旧之争的一次象征性事件。一般人均认为此事是以蔡胜林败为结局的,当然也就是新战胜了旧。这个看法,最多只对一半。从思想观念的视角看,应该说是林胜了蔡。这并不是要标新立异。只要细看蔡元培对林纾的驳论,便可见蔡无非是一一力驳北京大学并不存在林所指控的“错误”,却甚少指出林氏的观念本身有何不妥。实际上蔡在驳林时,处处皆本林纾所提的观点。此虽是论战中常用的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但争论的一方若基本全用对方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關於古文運動方面陸續湧現出一大批相當優秀的研究成果。除對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古文大家的個案研究外,單以"古文運動"爲題的專著便有六部。①而在日、美漢學界,古文運動也是研究重點之一。②通過以上卓有成  相似文献   

13.
邓怡舟 《沧桑》2012,(1):77-79
著名文学家柳宗元集寓言创作之大成,使寓言成为独立文体,为我国寓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寓言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柳宗元在寓言方面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主要是他发奋钻研、师承广泛、博采众长,而又大胆创新的结果。本文阐述老子的思想对柳宗元寓言创作内在精神等方面的影响,以此论证柳宗元寓言与老子思想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译介外国文学最有成绩的翻译家,他一生共译了西洋小说183种(包括未刊稿)。这些翻译小说在清末民初曾产生过极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迦茵小传》等,曾风行一时,受到当时广大读者的欢迎。林纾的翻译活动,按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可以民国二年译完《离恨天》为标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译作大多比较出色,译本出版时,林纾还往往写有序言或按语等。在这些简短的文字中,林纾除了对原著的有关背景知识作一些介绍之  相似文献   

15.
清末举人出身,既没有上过洋学堂,又没有出国留学,对于外国语言、民情风俗一概不知的人,谁能相信,在20多年中竟能译出好好丑丑近200部小说。这位今古奇才,就是被人称为“译界之王”的林纾。要问林纾是怎样走上翻译小说道路的,还要从王寿昌、林纾声泪合译《茶花女》说起。  相似文献   

16.
《国语》风格,南北异趣熊宪光《国语》之文,异彩纷呈,历来备受推崇。唐代柳宗元称其"深闳杰异"①,明代黄省曾赞其"文辞高妙精理,非后之操觚者可及"。王世贞甚至说它"足以文藻群流当代,信文章之巨丽也。"②。其实,这样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主要强调...  相似文献   

17.
《史记》在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下,成为古文创作的典范,受到古文作家的普遍推崇。然而,陈师道、黄庭坚却提出苏轼不好《史记》,并对之表示不解。实际上,苏轼与《史记》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微妙的渊源关系,而且对《史记》深有研究:他首次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史记》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的深意,从而使道法两家的关系,成为后人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起点;又首次明确提出了庄子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的关系,开启了后世儒道互补的研究课题;另外,他对《史记》的史实记载,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考证和见解。苏轼的《史记》研究,理应在《史记》研究史上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厅壁记"的源流以及李华、元结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殷尚 《文献》2006,(4):31-35
当我们讨论唐代古文家的文体时候,往往把焦点集中在韩愈与柳宗元身上,许多学者从韩、柳古文中寻找文体革新上的发展轨辙.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除了韩、柳之外,也有不少唐代古文家对文体革新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柳宗元诗的批点本明显增多,除了柳集专集的评点之外,还有不少选本评点,其中包括一些手批本,如汪森所评《韩柳诗选》等;还有以同一选本为底本的不同评点者的手批本,如以汪立名所辑的《唐四家诗》为底本,就有王庆麟、黄二梧与张鸣珂等人的评本。他们的批点注重对柳诗的风格、诗法等的评点,其中不乏精到的见解;尤其是,在手批本中的一些序跋、题识中包含着批点者、刊刻者的诸多批评,且有的批本还录有许多诗话中的批语,它们为我们今天解读、研究柳诗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正林纾(1852-1924)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他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语的文人,但他却与朋友合作,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107名作家的作品,翻译小说达200多种,被誉为"译界之王"。少年时的林纾,读书异乎寻常地刻苦。他曾在居室的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房门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字条,抄着一段文章或者一个问题。林纾要将它背诵一遍或想出答案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