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二·一”运动时西南联大教授会出席情况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发生“一二·一”学生运动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会先后召开过9次会议。教授会会议的出席率,是反映联大教授参与运动程度的参考标尺。通过对5个学院100多位教授出席会议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出席率与运动前后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一般在40%到50%之间。这一现象反映了教授会的内部情形相当复杂,并为准确认识教授会在运动期间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大跃进"时期扫除文盲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8~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在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带动下,全国也很快地掀起了扫除文盲的"跃进"运动.这一运动随形势发展,由兴到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扫除文盲运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浮夸现象,但一些具体的做法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杨奎松 《江淮文史》2011,(3):31-52,1
一场原本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发起的增产节约运动,在各地触目惊心的贪腐报告面前,急转而下,变成了矛头直指新政权内部的"三反"运动!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和警惕"糖衣炮弹"的告诫,在安逸享乐面前,是那样的苍白而讽刺!面对"中央一些部门有40%的干部贪污,全国估计有1亿以上",毛泽东断言"有些共产党员比国民党还坏!""‘三反’不反,党就会变质"!言犹在耳,在反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厘清这段历史,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宝麟 《史学月刊》2008,1(5):77-85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一场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而且,这场历时持久的论争呈现出主题含混、支题芜杂和论争阵营划分相对不够"清晰"等诸多特征.对乡村建设运动批判最力的是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主的左派知识分子和具有很强"西化"色彩的陈序经等人.他们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定县实验"和梁漱溟及其"邹平实验".这场论争的焦点是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及态度.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对立的双方亦有不少相近之处,而且被批判一方的内部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进步主义史学"产生自特纳对美国的移民殖民主义根源的"发现",因而带有深刻的种族主义特征.但其对"民主的"拓殖者的赞美也有着平民党运动的背景.特纳的著作为比尔德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后者的著作旨在描述发生在西部拓殖者内部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对美国资本主义乃至扩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构成其著作的核心.进步主义运动试图扭转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过去几十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凸显了进步主义史学的其他消极面.不过,进步主义史学家为未来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为他们指明了早期美国历史侵略扩张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亮  马晓艳 《安徽史学》2021,(5):160-16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和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这一时期,"卫生运动"的概念呈现出"多样向统一"转变的特征,逐步构建了"爱国卫生运动"的话语体系.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对爱国卫生运动做了详细报道.文章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从媒体的视角探讨了从"卫生(防疫)运动"到"爱国卫生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概念上看,"卫生运动"的概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形成,1952-1954年在反对美军细菌战的背景下形成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专用名词,1956-1959年全国开展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深化并向常态化转变.  相似文献   

8.
肖振才 《百年潮》2002,(1):40-43
1943年冬,在日伪统治中心--南京,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毒运动".这是一场由中共南京地下组织领导,爱国进步学生广泛参与的学生运动,厉恩虞是这次运动的总指挥.当年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的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7月17日,接见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王武龙等有关同志时,深情回忆了当时地下斗争的情景,并在他撰写的<忆厉恩虞同志>一文中赞扬了在我党几十年革命历程中,一大批像厉恩虞同志那样不计较个人得失,为革命奋斗一生的无名英雄,称赞他们"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做好党的工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受到委屈,即使受了委屈,也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抱着坚定信念"的崇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肖斌文 《区域治理》2021,(1):174-176
"第一书记"政策是新时代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制定和施行过程中,该政策呈现出纵向权威压力、横向协同分工、制度化和非人格化等科层制特点.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第一书记"采用跨级别、跨部门、注重主观性等运动式行动逻辑,以弥补科层制的不足.这种科层制与运动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0.
1957~1958年,在反右扩大化的直接影响下,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山东昌潍地委在全区农村普遍开展了一次以两条道路大辩论、农业生产建设问题大辩论和整党、整团、整社为主题的三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政治思想批判运动,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同时也掩盖了一些问题,使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蔓延到农村,也使"左"倾冒进的苗头进一步发展,给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