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余丽 《神州民俗》2009,(12):50-52
温州石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奇葩,为保护、扶持温州石雕,对它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简要介绍了其民俗传承人、传承方式,这有助于了解青田石雕在温州境域内进行再习俗化的过程,对温州石雕探究可以帮助解读温州区域风俗。  相似文献   

2.
砂岩质文物防风化处理及其保护效果评估是展开砂岩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与关键环节。本文提出了砂岩质文物防风化材料效果评估过程中的基本程序及其具体评估方法,如材料安全性检测方法、防风化性能检测方法、长期有效性及其耐候性检测方法等,并以表格形式给出具体的经验性评估参数,为砂岩质文物防风化处理效果评估工作规范、合理地展开提供借鉴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风化问题一直是户外砖石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本文作者结合在故宫博物院十多年间对石质文物防风化的保护研究工作,指出对石质文物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水的渗入,同时介绍了世界上较先进的化学防水方法,强调了这些防风化方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论及了故宫对于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材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利用物探与遥感技术是对秦始皇帝陵进行地下文物调查的项目。该项目包括两个子课题:考古遥感探测技术和考古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物探考古子课题的任务是以秦始皇帝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地下文物进行无损勘查,  相似文献   

5.
王尚可 《神州》2021,(1):76-77
石雕,中国传承最为久远的技艺之一,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又了石雕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人类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种比石雕更古老,也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比石雕更为人们所喜欢且长久不衰,而泰顺石雕则作为一种新石种正逐步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6.
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材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窟造像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其保护加固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除需具有很好的粘连性、渗透性、透气性、耐候性、疏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外,还需具有一定再处理性,且对石窟造像本身无副作用.本文通过对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的梳理,分析了各类保护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我国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保护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PS喷洒工艺与渗透深度的关系,进而为加固施工提供技术参数,为此在甘肃省敦煌市河州堡开展了现场试验。在划定试验区域,开展了3%、5%与7%浓度在不同次数喷洒的渗透深度试验,同时对PS用量进行了统计。试验结果表明:(1)内墙上,7%浓度PS三次喷洒的渗透深度满足防风化加固的要求且PS用量适中;(2)外墙上,5%浓度PS喷洒三次渗透深度满足防风化加固的要求且PS用量适中。通过试验可知,PS喷洒多次渗透效果更为理想,低浓度PS渗透密度大的土体与高浓度PS渗透密度小的土体效果较好。试验结论为正在施工中的交河故城遗址体防风化加固提供了施工依据。  相似文献   

8.
曹彦  韦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9(3):30-37+152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展现了北魏平城时代鲜卑军傩的场景。寺儿村石雕中武士和怪兽形象的组合,对北魏洛阳时代及其后之镇墓组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葛川  田明中 《南方文物》2013,(2):148-151,128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地质雷达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勘察研究。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出了外城东西大道的道路情况与明德门基础的详细情况和城门外护城河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提出了地质雷达特征图像识别的规律,为以后地质雷达在遗址探测中提供了很好的利用经验。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物理探测和岩土类型遗址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文物勘察方法——无损文物勘察。  相似文献   

10.
广泛分布于蒙古高原的石雕人像是中世纪考占学研究的重要遗存,本文对目前发现的石雕人像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石雕人像的起源、族属以及羊群庙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石雕人像的性质与渊源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认为,羊群庙遗址是元代皇家和贵戚为祭天和祭祖而建立的祭祀场所,4处大型建筑基址为燕铁木儿家族的宗庙遗址,4件汉白玉石雕人像代表燕铁木儿三代祖先及其本人。  相似文献   

11.
郭少青 《文物春秋》2023,(6):70-75+2
1999年,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十方村出土了一件造型构思巧妙、雕刻精美的石雕神兽。通过梳理海外收藏机构相关石刻资料,发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对石雕神兽和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石雕神兽为早年内丘十方村及附近的吴村流失的文物,其中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雕神兽与十方村出土者应为一对。综合分析器物造型、纹饰特征和出土地周边古墓情况可知,十方村和吴村出土石雕神兽的制作年代为东汉末期。两对石雕神兽的发现,填补了河北地区墓前石雕神兽资料的空白,对研究我国北方早期墓前石刻的地区分布、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墓葬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窟风化是指在露天状态下,由于太阳照射,温差变化、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水的作用,通过化学、物理等综合作用使石窟造像、石窟刻文和石窟壁画等文物逐渐由坚硬变为疏松,由清晰变为模糊,以至脱落、崩塌、退色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石窟科技保护工作者对炳灵寺石窟乃至甘肃其它石窟的防风化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可行性探索。在防风化材料的研究、选用以及实践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心血。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由于条件及技术设备力量的限制,只能从温差变化的角度,通过肉眼对造像风化现状及  相似文献   

13.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石峁遗址发现的石雕进行了讨论,辨析了石峁石雕上的几例虎纹;讨论了石雕上的虎食人图案及其与商周时期同类纹饰的内涵。认为石峁石雕上纹样的幅面巨大,是具有公众性的一类纹饰,与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小型私人化的玉雕内涵不同,同时认为石雕上纹样与青铜器上所见的兽面纹有直接的发展关系,是铜器兽面纹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5.
曲阳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石材资源而成为石雕之乡,历代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石雕作品。本文对收藏在曲阳北岳庙内、具有不同时代风格的石雕文物做一简要介绍,并以曲阳石雕的发展史为序,略述其艺术风格及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高精度磁法对地下历史遗存进行无损考古探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高精度磁法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遗址考古中的应用和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高精度磁法应用于考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唐代卢正容墓志研究,考证了卢正容的家世和谱牒,补充和纠正了史书对唐代卢氏家族的记载.与墓志同时出土的一套线刻墓门,雕刻生动逼真、线条流畅,反映了唐代石雕线刻艺术的水平和成就.  相似文献   

18.
太赫兹波凭借其穿透性、非电离性、飞秒时间分辨等特性,非常适合应用于历史文物的无损、原地探测。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太赫兹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太赫兹光谱分析和太赫兹成像技术在文物物质分析、内部结构探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其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太赫兹技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蒋惠民 《东方收藏》2023,(8):134-136
惠安石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形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作为“中华一绝”,惠安石雕是我国工艺美术界的一朵奇葩。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的能工巧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使它在中国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惠安石雕推陈出新,是值得惠安石雕界积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文章立足于惠安石雕历史发展的悠久性和独特性,进一步探究其艺术价值,从历史、艺术、形意、匠心四个方面论证惠安石雕,以期为惠安石雕的多元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英 《满族研究》2004,(4):77-82
清代帝王陵寝,均择圣地为万年吉壤。在陵寝的建造上也相当奢华。采用大量砖瓦木材与石材。随着石材工艺的成熟,这些石件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具装饰性。装点着帝王陵寝的地官、建筑的坐基、陵寝的神道。精湛的石雕技艺,精美的地官,高耸的须弥座,威武的石雕群,含概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丰富的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