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州》2006,(Z1)
方志敏,原名远镇。1899年8月21日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进南昌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后考入九江伟烈大学。他用心研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组织“读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云南自治讨贼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3月,唐继尧回滇,东山再起,执掌政权。此后不久,云南暗中组织一个倒唐的“云南自治讨贼军”。云南自治讨贼军以老同盟会员马幼伯等人为核心,以“贯彻护国主旨,实行民治”为旗号,在其政治纲领里,号召声讨“利令智昏”,“勾结吴佩孚,倒行逆施”的唐继尧。自治讨贼军组成后,与孙中山先生发生过联系,谋求孙中山支持他的倒唐,在事机泄露,情况危急时,可能也极力谋求孙中山的救助。唐继尧对云南自治讨贼军恨之入骨,于1922年7月捕杀了马  相似文献   

3.
(一) 1922年夏天,黄克诚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毛泽东就在这年4月从长沙来衡阳宣传革命,并在那里演讲。黄克诚从同学处了解到毛泽东演讲的内容,觉得他讲的都是穷苦人的心里话,很受教育和启发。从此,黄克诚便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第三师范进步学生的活动。为北伐进军湖南作准备,中共中央指示湖南党的组织选送一批学生投考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创始人之一。江苏苏州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工作。曾积极参加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活动与《歌谣周刊》的编辑工作,并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与容肇祖、钟敬文等创立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会丛书。30年代在北平发起成立风谣学会,主编《民俗》、《民风》、《谣俗》等  相似文献   

5.
《民俗研究》2002,(1):5-6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诗人、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先生,因患老年性综合症,医治无效,于2002年1月10日0时1分在北京友谊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0岁。钟敬文先生,广东海丰人。生于1903年3月20日。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校。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与顾颉刚等组织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丛书。1928年到浙江大学任教,编辑《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等。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修。  相似文献   

6.
邹韬奋拒贿     
富春 《文史天地》2003,(7):62-62
邹韬奋从1926年起就在上海主办《生活》周刊。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邹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韬奋先生看了信后,派人明察暗访那位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作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信箱栏发表”。正当稿件排印时,王伯群得知了此事,他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韬奋先生的老相识,带了十万大洋前往《生活》周刊社同韬奋先生“谈判”。“交际博士”先开口:“邹先生,王部长最近拨了一笔公款,对…  相似文献   

7.
赵式铭,字星海,号弢父,晚号翁,云南剑川人,生于一八七○年,卒于一九四二年,是一位近代的白族爱国诗人。生平著作已出版的有:《白文考·文考·么些文考》(辑入《新纂云南通志》)、《云南光复志·起源篇·建设篇·西征篇》(辑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考察四川灌县堰工利病书》(辑入《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等。未出版的有:《希夷徵室诗抄》、《浩劫余生录》、《睫巢随笔·楹句》、《滇志辨略》、《汉书传补注》、《弢父六十自述》等。他在青年时期,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光绪二十年,他到昆明应乡试。因为在试卷中“放言时务”,考官认为他“(马交)而未醇,实有碍于磨勘”(《弢父六十自述》),只勉强给了他一个副榜的功名,然而,最使他感到痛彻肺腑的,是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所以他在落第归来,在故乡任高等学堂校长时,曾给学生们写了一些勉励他们立志救国  相似文献   

8.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唐·李贺《致酒行》杨兆龙,字一飞,1904年出生于江苏金坛县西岗镇东岗村。9岁入村上私塾读书,10岁进金坛县立西岗小学,三年后考入镇江高等小学,1922年由镇江润州中学毕业。杨兆龙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后,司徒雷登曾建议他改学法学。两年之后,他以全优的成绩提前毕业。他原想入燕京大学医学院学习,但因家境困难未能如愿。后来经司徒雷登多方帮助,他转入上海东吴大学改学法科。在东吴大学时,他开始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行列。“五卅”运动后,他被推举为上海学生会“五卅”惨案法律委员会的委员,并于1926…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译著和革命活动我的父亲董秋斯是个革命者。他早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父亲和刘谦初、张采真(后二人均为革命烈士)合编《燕大周刊》,发表过不少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父亲和刘谦初迅即投入这一运动,并成为燕大学生运动的负责人。1926年,父亲参加了“三·一八”爱国运动,随同燕大的学生队伍去段祺瑞的执政府请愿,反动军阀蓄意屠杀爱国革命群众,当场打死几十人,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幸免于难。经过这次血的教训,他坚定地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引导…  相似文献   

10.
李丹 《文史天地》2006,(9):54-55
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九十二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  相似文献   

11.
王学平 《文史天地》2006,(10):14-16
称鲁迅先生为“民族魂”,这是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干事、时年23岁的姚士彦的杰作,但却是奉了沈钧儒先生指派的结果。本文介绍了沈先生为鲁迅治丧和维权的事情,展示了这两位伟人感人至深的友谊。  相似文献   

12.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1918年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为争取民主自由,组织学生自治会,宣扬新思想,倡行新风尚,带头剪去辫子,与芳信等发起成立“觉社”,编辑出版新文艺刊物《时代之花》,主编《江西女子师范周刊》。1923年离开南昌,去到北京,考进女子师大学英语系。她勤奋好学,性格坚毅,和蔼可亲,办事干练,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在“女师大风潮”中,为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封建统治,与总干事许广平,干事张平江、蒲振声、郑德育、姜伯谛等团结合作,得到教师周树人(鲁迅)、许寿裳、易培基、马裕藻、林语…  相似文献   

13.
傅惜华先生的俗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家铮 《满族研究》2003,7(3):50-58
傅惜华先生作为满族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俗学研究中,一方面参与主编“平字号”《俗学》周刊,另一方面积极从事俗学研究。“平字号”《俗学》周刊,对推动中国俗学研究的进程,不仅在理论上、研究方法上以及研究范围上都提出了新的观点,推动北方的中国俗学研究,而且对整个俗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潮,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俗学的全面兴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丁希宇 《文史天地》2012,(12):26-29
“九一八”事变后,因积极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发表抗日檄文、抨击政府的退让政策,1933年底,《生活》周刊遭政府查禁。1934年2月《新生》创刊,实为前者精神之延续。1935年《新生》周刊因刊载《闲话皇帝》一文,引起日本的严重交涉。国民政府受制于日本淫威,再度查封《新生》周刊,并监禁发行人杜重远。这就是闻名当时的“闲话皇帝”风波,也称“新生”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李丹 《古今谈》2005,(3):41-41,37
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2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风度》、《读书与求学》。版权页上印有“印数:113000册,ISBN7—80656—060—2/G416,定价:赠送”。  相似文献   

16.
《少年中国晨报》亦称《少年中国》,是美洲中国同盟会总会的机关报。一九○八年同盟会员李是男等十数志士在旧金山组织了进步团体“少年学社”,并创办《少年》(亦名《美洲少年》)周刊,宣扬“革命排满”。一九一○年二月孙中山行抵旧金山后,即着手在华侨中宣传革命主张和进行筹款工作,少年学社热烈相助。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发展组织,李是男、黄伯耀遵照孙中山的建议,改组了少年学社及《少年》周刊。在孙中山的亲自主盟下,少年学社成员一律加入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7.
正1947年6月,武汉大学发生"六一惨案",学生运动一度处于低潮。8月中旬起,武大助学运动开始发动,地下党组织依靠进步社团组成武大助学筹委会,并与武大教授会、武汉社会民主人士、基督教青年会和学生公社等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当年底,武大地下党总支建立,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组织读《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等。这期间有人读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  相似文献   

18.
张曾 《百年潮》2023,(9):50-55
<正>彭公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同是湖南韶山人的彭公达,比毛泽东小了整整10岁,1903年3月1日出生于一个普通中农家庭。因为目睹农民受苦受难和被压迫剥削的情景,彭公达自小产生了“世界不平”的印象,少年时期即参加革命,中学后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而与罗学瓒、郭亮、夏明翰等人相识。他与同学杨昭植等人组织社会问题研究小组,到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补习班听课,共同主编《前进》周刊。  相似文献   

19.
此印模景云南昭通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1986年编《昭通少数民族画册》载“彝文印章”复印件。 1979年4月,西南师范学院邓子琴教授曾在《夜郎考》论文辑第二集写《彝文“以诺”印章跋语》介绍:“此印系云南昭通张希鲁先生收藏,云系得于贵州威宁县境,后归西南师范学院历史陈列室,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现仅存拓片”。  相似文献   

20.
李侃(1922—2010),奉天(今辽宁)本溪人。出版家,历史学家。中共党员。曾任本溪市青年联合会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干事。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秘书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室副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现代史料学会原会长,著有《中国近代史散论》、《朝夕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