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邦和 《纵横》2009,(9):4-7
1949年9月中旬,我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介绍,代表《大刚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等的采访。这是我在前半生新闻工作经历中,最难以忘怀、最值得纪念和最令我感奋的一次采访活动。当时,从武汉去北京参加采访的记者只有我一人。因此,我的任务非常艰巨,责任也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2.
9月18日15时,伍绍祖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采访过老头丽次,都在他南沙沟社区的家中。邻居大部分是省部级高宫,也有一些文化名人,比如钱锺书的夫人杨绛。采访很愉快,几近无话不谈,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3.
胡同的味道     
刘一达 《北京文史》2010,(1):108-113
我曾在一篇介绍北京胡同的文章中写过一句话,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四合院是北京城的魂。是呀,远了不说,30年前,70%以上的北京人是在胡同生活的,虽说有些人是在楼房里长大的,但那会儿许多楼房也在胡同里。  相似文献   

4.
作者     
《风景名胜》2012,(12):12-12
●穿三甲/本名刘大庆,北京和无锡双城游走,汽车旅行达人,新华社中国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摄影和行走都不是我的职业,也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期作品:《大澳渔村:别样的香港印象》  相似文献   

5.
九十回眸     
我1911年3月28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城市独劳,父亲免费就读于唐山铁道学堂,毕业后在铁路上工作,后来当了总工程师。我四五岁时上家庭私塾,后转入教会办的女小和女中读书,14岁时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大学(简称“女大”)文理学院预科,193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大学时期,我基于爱国热忱,参加了各次学生运动。当时自己还是一个少女,思想上懵懵懂懂,只知道那是爱国行动,便每次随同学们去游行示威、摇旗呐喊。记得常去的地方是天安门,有时也到铁狮子胡同。我的大哥和大姐也都是大学生,他们全是五…  相似文献   

6.
好吃之人对香港明阁餐厅恐怕都不陌生,我对它“米其林二星餐厅”的光环也总是惦记再三。听闻北京朗豪酒店的明阁是它的姊妹餐厅,此次在北京转机,便特地从T3航站楼乘坐大巴前去一试究竟。  相似文献   

7.
我所见到的陈济棠夫人莫秀英何予珍一1929年冬,陈济棠在梧州设立了讨逆军第八路总指挥部。那时我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我的父亲何楠廷和梁士是儿女亲家(我的胞妹何予博嫁给梁士第二儿子梁定蜀),一向也在北京居住。1930年夏我在假期中回到梧州家乡小住,这期...  相似文献   

8.
我的童年充满了对陌生城市的好奇,对生活过的城市的淡忘 我没有故乡。精神上的故乡?也没有。如果非要说是否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停下来思考,只有北京。北京是繁华的,热闹的,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化的。生活最舒服的时光在北京.最倒霉的地方也在北京——以后是越来越好了。  相似文献   

9.
《山茶》2009,(11):14-14
仔细拜读了贵刊9月的《黔之北》封面报道。我是客居北京的贵州人,同时也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所以心中有些读后感觉。  相似文献   

10.
我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和革命生活(上)徐子佩我是1926年暑期考上清华大学的。从报纸上看到清华大学新生录取名单,我即以喜悦的心情,告别亲人,赶去北京。从商丘去北京,本应先乘陇海路车西去郑州,而后转乘京汉路车即可直达北京。可是,就在这时,从广东出发的北伐军...  相似文献   

11.
正初到中南海1961年,我准备去北京过年,当时我已经从部队转业到青岛工作。1月30日我收到七妈邓颖超的来信。她在信上说:"我们同意你来北京和我们一起过年。我们前几年也不在北京,我身体不好,以往都在南方。今年是在北京,所以同意你来。"第二天,我又收到七妈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2.
萧乾 《湖南文史》2013,(5):67-68
20世纪50年代为了听点儿纯粹的北京话,我常出前门去赶相声大会,还邀过叶圣陶老先生和老友严文井。现在除了说老段子,一般都用普通话了。虽然未免有点儿可惜,可我估摸着他们也是不得已。您想,现今北京城扩大了多少倍!  相似文献   

13.
温娇嗑着瓜子,听我讲一个14岁的男接来北京做馒头,七八年后成了小老板,把全家十几口人都带来北京发展,给附近十来个工地供应馒头大饼的故事。“看!不管做什么,坚持下去才有积累,不能老换行,做馒头也是这样。”温娇从闲聊里总结出这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一个逃离北京回到家乡又逃出来的资深女神经病,这次从幕后跳出来自己讲故事。我是4年前本刊《逃离北京》一文的主人公。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使用了化名。  相似文献   

15.
王宝璋 《纵横》2014,(9):54-5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北京。如今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可我还是会常常回忆起儿时的老胡同、老商业街区,前门大栅栏就是我最喜爱也是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是刚刚开始学做文物工作的干部,一切有关文物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讲都是陌生的,也是迫切需要学习的。五月间我从报上知道北京举办"五省出土文物展览会",我非常的高兴,这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得到领导同意后,我从鞍山到北京  相似文献   

17.
是和老友一起吃饭时,突然说定去北京旅游的。那时候我正把一块红烧肉吃得满嘴流油,老友突然提议:"吃完饭,我们一起去北京吧,我都在北京这么多年了,你们竟然没有去过。"老公强烈赞同,煽风点火说:"就是,旅行需要冲动,越是计划越是不能成行。你者,我们都计划了很多年了!"老公的话,我也认同。老友是我们最铁的朋友,从他定居北京以后,我们已经计划过无数次要去和他相聚。第一年,我们刚结婚,新婚的甜蜜还没过,也想留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婚姻生活,计划的北京之行搁浅了;第二年,我刚刚接了一家店,放不下刚刚开始的生意,再次搁浅;第三年,我怀孕了,挺者大肚子的我,害怕受不了路途颠簸,也放弃了;第四年,  相似文献   

18.
骆明  陈鸿儒 《旅游》2000,(10):12-13
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了,不冷不热,天高气爽,花红柳绿,人也透着一股子精气神儿。外地朋友来北京旅游,顺便看看我,过去生活拮据的年代,我都请他们撮一顿儿。现在不行了,刚一张口,人家就说了:“谁还没吃过饭?到北京就是感受老北京的文化来了。你就领着我们转悠吧。”“去琉璃厂文化街怎么样?”“那当然好了。”吃饭改逛街,为我省下不少钱,再说我也有段时间没去哪儿转转了。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一游     
我爱旅游,很多城市都去过了,唯独首都北京没有去,这成了我魂牵梦绕的一大愿望。今年2月,恰好丈夫出差到北京,让我也跟去,我高兴得在床上打了好几个滚,高高地举起双腿,伸开双手大叫:“我要去北京罗!”惹得丈夫连连摇头,笑我小孩子脾气。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印象中,蒙古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内陆国家,是一个仅有200万人口,100多平方公里却大部分为草原或戈壁的国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富有魅力的世界。6月的北京已是炎炎夏日,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还不过16℃,看人穿皮夹克也不算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