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沈予日本某些论著强调,当年卢沟桥的战火"是在没有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点燃的"①,意谓卢沟桥事变是"无准备无计划"的"偶发事件"。本文拟探讨卢沟桥事变前,1934-1937年上半年期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基本脉络,并揭...  相似文献   

2.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中立到援华的发展过程。在这四年半中,美国对中国有同情,也有冷漠;对日本有斗争,也有妥协,但其总的趋势是一步步朝着援华制日的方向发展的。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过程中,1938年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这一年中,美国对于日本的称霸野心、中国的战略地位及美国的远东战略的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历时三年完成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正式向社会公布,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研究报告书代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基本反映了中日两国学界的研究现状,对加深两国学者在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以及在一些重大历史认识问题上接近或达成共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报告书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关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阐述,特别引起我的兴趣,下面即结合自己对中日报告书的解读,从日本对华认识的角度,谈一下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近卫文内阁的对华政策沈予卢沟桥事变爆发已经60年了,但战后日本某些历史论著歪曲了对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例如,在日本有相当影响的堀场一雄著《支那事变战争指导史》论述中日战争的起因,持“中国对抗日本重建东亚”说,认为:觉醒了的日本感到近代欧...  相似文献   

5.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方面现存的档案史料,论述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在实施“满蒙政策”的同时,制定并实施的“对中国本部政策”;1933—1935年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华北事变的发动;广田内阁期间,日本以华北分治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政策的全面确立,以及“佐藤外交”对于该政策的调整与失败;七七事变前夕的近卫内阁,继承了上述政策,并最终发动了“中国事变”。以华北分治为中心的日本对华政策,是日本政府与军部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日本局部侵华行动的指导与依据。从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看,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经由华北事变,迅速走向“中国事变”,包括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内的这个历史过程,并非偶然;它不但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而且构成了日本侵华“十五年战争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卢沟桥事变研究综述宋力曾祥健6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也由此开端。由于卢沟桥事变在抗日战争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近10年来,卢沟桥事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7.
曲家源著《卢沟桥事变起因考论——兼与日本有关历史学者商榷》是研究卢沟桥事变起因的专著。该书为“毋忘国耻历史丛书”之一,1992年6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作者围绕卢沟桥事变最初发生时的所谓“第一枪”问题、“一士兵失踪”问题、“进城搜查”问题等几个争论焦点,详尽介绍日本自战后以来在  相似文献   

8.
日本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被迫奋起抵抗,七七卢沟桥事变最终导致全国性抗战的爆发。以往的抗战史研究中,往往把八一三事变作为“全国进入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观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相符,值得商榷。史实表明,卢沟桥事变,既是蒋介石说的抗日的“最后关头”,也是全国性抗战的起点。国民政府对卢沟桥事变情势发...  相似文献   

9.
卢沟桥事变与牟田口廉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怎样看待1937年7月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在日本是研究日中战争的人们之间争论的问题之一。①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卢沟桥事变是从日中战争的局部阶段过渡到全面阶段的转折点(或者说是日中全面战争的开端),对卢沟桥事变如何认识关系到对日中战争的评价。这...  相似文献   

10.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七七事变后日本的不扩大方针王树荫卢沟桥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而采取的有预谋、有计划的严重步骤,是日本全面侵华的起点和标志。对此事件的性质,历史早已作出定论。但是,日本某些右翼学者始终否定卢沟桥事变演变为全面侵略战争的历史必然性,把它说成是"偶然事...  相似文献   

13.
泰平组合是20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史上经常可见的名词,该组织的出现、发展以及消失,都是以日本陆军的对华政策为动力的。1908年,以日本与德国在华军火市场竞争为背景,泰平组合由陆军催生;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以日本陆军对华分裂政策为背景,泰平组合充当了日本对华国策的工具;1917年和1918年以日本陆军的对华武器同盟、军事同盟、援助段祺瑞政策为背景,泰平组合扮演了寺内内阁对华政策纽带的角色。泰平组合在20世纪初期日本对华军火贸易的活动中,是日本陆军对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相似文献   

14.
有关卢沟桥事变战场的地名,笔者几年前曾写过《卢沟桥事变战场考》一文,但不够全面,近年来我们又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现在续写一篇考略文章,以作为对前文之补充。丰台卢沟桥事变的制造者日本华北驻屯军河边正三步兵旅团第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战与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1941—194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妄图全面灭亡中国的政策。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同侵略者的愿望相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英勇抗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实施,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灭亡中国的妄想,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省内日本政治研究经纬刘荣回顾吉林省学界日本政治研究的发展轨迹,确有一种似早还晚,似晚还早之感。说其早,是因为早在30年代日本侵华初始,我省就有一些爱国的志士仁人,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我国东北的斗争需要出发,对当时日本的对华政策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相对缓和的立场,以及对西欧、英联邦国家甚至是对美国的独特的影响,导致了其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日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与英国就对华政策进行协调。在池田内阁时期,日英两国在对华政策上主要围绕两个中心进行协调:一是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一是放松对华贸易问题。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上,日本的重心在于维护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而英国的重心是支持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席位。在放松对华贸易问题上,双方立场相近,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8.
单冠初 《史学月刊》2002,4(3):62-67
日本政府延至1913年10月才正式承认中华民国,但又规定在内外公文中要以“支那”或“支那国”称呼中国。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又先后将其改为“中华民国”和“中国”。每一次改称背后都包含着分裂或独占中国的野心,也是民国时期日本对华政策和中日交涉中的一个症结。  相似文献   

19.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多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动和曲折,其原因既有国际政治环境的因素,又有中日双方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的政策和措施上的问题。而在各种因素当中,日本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华认识的变化应该说是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本文仅以冷战后日本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相互关系为考察对象,从国际政治环境、社会体制、舆论的变化进行考察,并进而分析今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松 《民国档案》2003,21(2):60-66
抗战初期中国政府联合英美谋求停战议和的策略 ,是中国政府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同日本进行外交战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虽然没有、也完全不可能立刻阻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本文根据已公布的历史资料 ,对这一方针进行探讨。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中国政府请求英、美调解卢沟桥事变后 ,中国政府决策层认为 ,在中国据有重大利益的西方列强必不赞成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因此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政府的策略是 :力求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敦促列强出面讲话 ,请求英、美调解 ,借列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