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文岛事件是英俄殖民争夺在东亚的一次交锋,英国占领巨文岛,目的在于牵制俄国兵力,以获得与俄在中亚对峙的优势;俄国抗议英对巨文岛的占领,是为了清除其实现远东政策的障碍;清政府居间调节,充分体现了其"以夷制夷"政策的运用。巨文岛事件始末,暗含了三国在朝鲜半岛各自的战略诉求。  相似文献   

2.
巨文岛事件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地缘政治观察,该事件是以朝鲜为地理中心的区域政治参与势力在当时的东亚权力格局下进行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从全球政治观察,是英俄两国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矛盾激化背景下,在东亚地区的区域历史反映。作为事件主角的英帝国,在事件过程中运用“以中国为轴”的外交策略周旋于区域势力的外交压力之中,最后“借力中国”,用巨文岛这枚政治棋子与俄国达成局外妥协,成功地实现了遏制俄国海军进驻朝鲜的东亚战略目标。而中国则审时度势,在险恶的局势中谨慎的开展外交活动,有力地利用了局势施压俄国,实现了维护其在朝鲜半岛宗主权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关于英俄争夺西藏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俄两大殖民帝国,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在中亚互争雄长、在中国南北对峙的劲敌。1907年两国就彼此在长江流域和“长城以北”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双方在中国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两国在中亚的对抗以妥协告终。二十世纪初英俄在中国西藏的角逐,便是双方在中亚长期争斗的余波,也是两国为分割在华势力范围而较量的最后一幕。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 国主义阶段,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和重新瓜分“阳光下的地盘”的斗争有增无已。在远东,除了英、俄两个主要国家外,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登上了国际角逐的舞台。清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睦邻关系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基石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东亚研究的发展,开拓东亚合作的研究领域,全面了解全球化下东亚合作的历史演变和现在面临的问题,《世界历史》编辑部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于2011年3月26-28日,在厦门联合主办“东亚合作: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从纵向和横向系统探讨东亚合作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发展。  相似文献   

6.
英俄私分帕米尔与清政府的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世纪末的中亚为背景,运用新近刊布的国内外档案、文书等第一手资料,详尽论述了清末英俄以强凌弱,私分帕米尔,瓜分中国领土的经过,并对清政府为捍卫国土主权,与英俄据理力争的严正立场予以新的阐释,以深入理解该时期英俄争夺中亚势力范围的真实目的和清政府的领土主权意识,对稳定新疆局势,维护祖统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编     
1888-1911年英俄在西藏的角逐冯建勇在《西藏研究》2010年第六期上发表文章,论述了英俄两国于1888-1911年间在中国西藏展开的角逐以及其背后两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作者认为,由于地理位置关系英国一直占据主导位置。此间,英国一直致力于绕开清政府  相似文献   

8.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代开始,便出现了"西藏问题"的说法。英、俄等国侵略我国西藏之前,是不存在什么"西藏问题"的。自从英、俄等国用多种手段对我国西藏侵略后,挑拨西藏与中国中央的关系,才产生了"西藏问题"。为什么英、俄要对西藏进行侵略呢,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只有了解他们的真实目的,才能有助于维护我国的统一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是德国历史上涉藏活动极为频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是频繁对西藏及周边藏区考察和探险,二是在与英、俄交涉中明确宣示其西藏政策。德国人还试图与西藏上层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甚至企图在拉萨设置一名德国代表,但都以失败告终。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虽然明确反对英、俄使西藏、蒙古脱离中国,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与英、俄对抗和实现在华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代表团当即要求将中文同英、法、俄、西班牙语一样作为同等的工作语言对待。美国《纽约时报》盛赞此举为中国方面“维护汉语尊严的正确行动”。作者详细描绘了联合国中文同声传译人员,在各种国际会议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神术”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前,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及清廷同时对英、美、德、俄、法、日、意、奥八国宣战的事件。这两起事件,因其事涉中外,复杂错综,迷离扑朔,引起了中外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有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欧洲的陆上通道和通往东亚、东南亚、西亚地区海上航线的总称,它拓宽了古代中国人的国际视野,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儒佛文化圈是当今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位于东亚和东南亚,以汉字为传播媒介,以中国本土的儒学和古印度大乘佛教相结合的思想作为伦理基础和宗教信仰,其范围包括东亚的中国、韩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家。在儒佛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07年8月,英俄经过1年多的谈判签订了关于波斯、阿富汗、西藏问题的中亚协定。欧洲因这个谈判的成功而分成了两个对垒的帝国主义集团,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的多极均势变为两极均势。欧洲在这个时期大国会议、谈判、条约何其多,却都没有出现1907年英俄协定之后这样的一种局面。何以英俄解决它们之间的中亚争端会对欧洲均势结构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并促成了1904年英法协约业已开始的欧洲国家重组过程呢?它们在中亚跨越两个世纪的大角逐(great game),少说也有80来年且经常支配着两国关系的趋向,①到1906年谈判时中亚问题又在它们两国外交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本文试图从这些问题的视角,探讨英俄协约谈判的起因,即1904—1906年英俄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8月24-25日,第二届"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协办,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期间,来自日本、韩国、越南、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30余名学者,承继第一届研讨会的问题意识,围绕着"东亚秩序之理念与构造"和"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  相似文献   

15.
德国与义和团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日、法、美等帝国主义纷纷出兵来华进行残暴的镇压,屠杀和掠劫中国人民。德国是积极参与者之一,其陆军元帅瓦德西担任联军总司令,无数爱国同胞死于侵略军的屠刀之下。德国还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留下极不光采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4日是交通银行成立100周年纪念日,这家大银行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票号、钱庄等旧式金融机构已渐趋衰落,而英、美、日、德、法、俄等国银行已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并通过借款给清政府,获取了中国铁路的筑路权;通过赔款的清偿,控制了中国的关税收入;通过进出口贸易,垄断了国际汇兑,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宰。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中国通商银行光绪二十四年钞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在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向近代商业经济发展演变进程中,现代银行的出现,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英、法、德、日、俄等国列强在侵入中国的同时。相继在华开设银行.以操纵中国的经济,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并通过大量贷款,逐渐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银行成为它们对华实行经济侵略.加紧资本输出,掠夺中国财富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第二届国际萨满教学术研讨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古岩第二届国际萨满教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7月11日至17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参加会议代表有英、法、德、意、匈、芬兰、俄、奥、美、日、韩、中等国百余人,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盛会。中国萨满学界有四位...  相似文献   

19.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从自给自足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向近代商业经济发展演变进程中,现代银行的出现,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英、法、德、日、俄等国列强在入侵中国的同时,相继在华开设银行,以操纵中国的经济,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并通过大量贷款,逐渐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银行成为它们对华实行经济侵略、加紧资本输出、掠夺中国财富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8月24—28日,第九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在河南大学召开。来自中、日两国的60余位学者与会,围绕东亚政治秩序与信息沟通、东亚文化交流、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等议题,展开了观点碰撞和深入交流。东亚政治秩序与信息沟通。渡边义浩《两位"亲魏"王——三世纪的东亚国际秩序》通过对大月氏、倭国的微观分析,揭示出三国政权对周边政权的争夺。孙昊《制造"夷狄":古代东亚世界渤海"首领"的历史话语及其实践》指出唐朝、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