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越文化青铜乐器有铙、甬钟、纽钟、镈钟、句鑃、铎、鼓等,除铙、部分甬钟的年代可拟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外,其他皆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可分属于越建国前、越国两大时期。越建国前的乐器中,南方风格的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在越国时期的乐器中,出现了成组的中原风格的编甬钟、纽钟等,说明越国的上层贵族已华夏化。  相似文献   

2.
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调查,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福建陶瓷文化的发展轮廓究竟怎样?一般说来,对个别陶瓷文化窑址介绍叙述较多,而对整个省的陶瓷文化作综合考察阐述的较少.笔者拟对福建陶瓷文化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尚祈教正.一福建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如平潭的壳丘头等遗址中,即有陶器出土,文化面貌虽较原始,但这是福建陶瓷文化的起源和开端.  相似文献   

3.
<正>青瓷乐器在战国时期流行于太湖—钱塘江流域,青瓷乐器大多仿自青铜乐器,是越国贵族特有的丧葬用器。青瓷乐器的烧造体现出越人高超的制瓷工艺,青瓷乐器的器类组合反映了越国贵族墓葬的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越系青瓷又称原始瓷、原始青瓷,是越人的伟大发明,用青瓷烧造仿青铜器的礼器和乐器,是越人的一大创举。越国是于越族群在西周时期建立的国家。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越王句践徙都琅邪,北伐齐鲁。越人的北上争霸导致越国的礼制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对中原礼乐制度和礼乐器的模仿。青瓷乐器出现于越国最强盛的句践时期,沿用至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降越君之时。  相似文献   

4.
张小帆 《南方文物》2022,(1):282-288+2+301
<正>一、越系青瓷盉形器的基本概念越人是生活在太湖—钱塘江流域的於越族群,越国是於越族群建立的国家。越系青瓷又称“原始瓷”、“原始青瓷”,是夏商时期越人的伟大发明。用青瓷仿制礼乐器是越人一大的创举,太湖—钱塘江流域出土的青瓷鼎、甗、罍、尊、卣、觯、盉、缶、壶、豆、盘、匜和钟、镈、句鑃、錞于、钲、铎等礼乐器都是模仿青铜器造型烧制的越系青瓷器,其中带流的有“盉”与“匜”。  相似文献   

5.
自西汉武帝统一南越和闽越之后,百越民族在历史文献上逐步消失,其中相当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则保存了百越文化的精髓,发展演变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的诸民族.本文主要分析苗瑶文化与越文化的渊源,以期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活跃一时的古越人,他们的文化在苗瑶民族中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阙如的一章.苗瑶民族总计人口为650万人,他们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湘、粤、桂、川、黔、滇各省广袤的山区,总括起来,这两个民族有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安吉境内有着丰富的越文化遗存,是越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古城遗址以其整体保存完整、城址面貌清晰、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浙江境内已发现的仅有的两处越国城址之一;龙山、笔架山墓群以其墓葬数量众多、排列有序、规格之高而成为太湖南岸地区分布最为密集的越国文化墓群。由此,充分证明在先秦时期,安吉是越国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重要区域。本文根据多年来的考古调查,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对安吉越文化遗存作一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越南战争期间,韩国派出大规模部队参与战争,成为美国盟国中派兵规模最大的国家。韩国参战并非美国压力的结果,而是主动请缨,但从韩国提出参战到实现派兵的整个过程无不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大背景及韩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参加越战对美韩关系及韩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韩国参战后,美国提高了本已削减了的对韩经济军事援助,停止了驻韩美军的削减,美韩安全合作的新领域得到拓展,两国关系的不平衡结构亦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8.
士心 《福建史志》2010,(1):14-16
福建地区人类文明活动的历史悠久。距今18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距今二三万年前,福建三明万寿岩出现了全国迄今为止仅见的石铺地面.表明福建先民已能掌握相对先进的建筑等造型艺术。闽地先民留下的华安仙字潭岩画表明。福建绘画、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遥远的时代.岩画记录了原始氏族部落祭祀娱神时表演音乐、舞蹈的情形。关于史前太武夫人、武夷君的神话传说。则成为福建本土文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八闽大地,我们随处可见造型优美、姿态各异的桥梁。桥梁的实际作用,无非是将互不相连的两岸连接起来,以使天堑变通途。桥梁的这种作用,使长期活跃在它周围的人们酿就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与这貌似平凡的桥发生了丝丝缕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狮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汉明帝西域真狮人贡及佛教传入至今.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都得到广泛宣扬。而石狮文化作为中国狮文化的一个支系.在福建更是异彩纷呈,随处可见,有以“石狮”命名的石狮市和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惠安县.各种建筑中的“石敢当”、石狮子,以及民间活动中的舞狮表演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越民族作为一个古代民族,经历史沧桑,在春秋战国时与夏、商、周、楚诸民族,以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而形成为华夏民族,最后于西汉时发展,转化为汉民族,而消失于历史舞台,但是,其风俗文化,却转化嬗变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汉族风俗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江浙风俗文化.早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分布在从江苏、浙江到两广乃至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处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理位置的优越,  相似文献   

12.
春秋末期开始,越国贵族墓葬首先发生巨大变化,大型土墩墓在越地逐渐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吸收大量中原、楚文化因素并与自身土著文化因素相融合的深土坑木椁墓。越国贵族墓葬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非常复杂,本文试图从越国贵族墓葬随葬品的内涵来试析墓葬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建茶叶经济兴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福建茶叶经济是福建的支柱产业.福建茶叶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唯一大宗商品.它涉及农工商交通运输诸行业,影响千家万户。研究清代福建茶叶经济的兴衰.可以了解清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之一般,对振兴民族经济寻找发展途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诏令天下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孔庙依托官学普及而遍及各地。宋时,福建统县政区及下辖县均有1处孔庙,共计57处。对于宋代福建孔庙,学界已有一定研究,著述如《宋代的州县学》(周愚文著,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福建教育史》(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福建教育史》(王豫生主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革命根据地在谋求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金融手段,以财政、银行和合作社的名义发行多种货币,既有效地支援了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又促进了根据地的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功能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当时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为了学习和借鉴历史的经验,特对福建革命根据地所推行的货币政策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多嘴壶是一种以多嘴或多角为主要装饰特征的明器。福建地区墓葬中使用多嘴壶随葬始于唐、盛于宋、没于元。目前福建地区出土的多嘴壶以闽北和闽西地区居多,闽东地区次之,闽南地区较少。从器身、分层、嘴(角)的形制等特征可将其分为唐、宋两个时期。它的器身由宝塔形、蚕蛹形、橄榄形等向罐形发展;分层由明显向不明显仅用浅弦纹分隔或不分层发展;嘴的数量多为五的倍数,且多有开孔,并由长嘴向短嘴再到乳突状嘴发展。多嘴壶独特的造型蕴含了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的用意。  相似文献   

17.
我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开始的。唐代充实了这一制度.考试科目大大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科目。考生来源由各州(府)选拔,将合格的考生接送礼部。礼部考试录取者为进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相似文献   

18.
吴凡  曹磊 《福建史志》2022,(4):47-54+72
中国自以来水旱灾害频发,祈雨活动来有之,大祈雨文学作品相应而生。宋代旱灾次数繁多,祈雨文学创作成果显著。南宋期间,不少官员、儒者或出身福建,或福建任职讲学,为应对旱情,于当地写下了大涉及各种文体的祈雨文章。本文以真秀、陆、史浩、朱松等七人所作福建祈雨文为探讨中心,在基础上挖掘所涉地方山川名迹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不同作家格各异的祈雨文创作,窥探他们对祈雨及人神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以期有助于了和研究南宋福建祈雨文的文学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1889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近代桂越经贸交往客观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其经贸交往环节上,即在进出口贸易中,始终主要由华商和越南华侨商人尤其是粤商掌握,而不似沿海地区和云南是由外国洋行和商业资本主导.这是历史、交通地理环境、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商品和资本输出重点不放在这里,以及不平等条约相关条款的规定等原因造成的.这种经营特点深刻影响着桂越经贸交往与广西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20.
四川古崖葬资料多,类型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从墓室结构、葬具、出土物及是否二次葬等诸方面探讨并分析了非汉系崖墓的特征和分布,认为非汉系崖墓在四川各地广有分布,其时代上限可至南北朝,下限至明,是研究四川历史、文化及民族演变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