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西域是荟萃东、西化的中心和纽带,它以自身独特的建树,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超越国家、民族和地域界限,博采众长,风迎八方,海纳百川,包容丰富,这种历史化精神与现代艺术化多元陛、开放性的观念相吻合。王嵘近作《西域化的回声》正是把大量历史艺术化现象聚焦在与未来的结合点上,是着力寻求历史与未来结合部的新尝试、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一、新型化理念:方志是代表人类明前进方向的经济制度化。方志工作是反映和体现中华民族地域特性的独特化传媒、化载体和化基础工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性乃是方志历史中的第一性。换言之,由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地域化相互融合、相互推演、相互滋生才最终形成中华明、化今天这种辉煌的局面。因此,方志工作积极应对WTO关键还是在于能够首先将这一“外来侵袭”的精神实质植根和内生于民族的化体系中,培育出具中国特色的地域化的新形态,更好地促进方志事业的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在《潮汕化索源》一中,对“什么是潮汕化”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了界定。界定的第三点说:“潮汕化包含着许多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化、客家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区域化是随着氏族宗法制度的消灭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河洛化不是一般上的地域化,它远远高于地域化,因为夏、商、周三代的都城绝大部分在河洛之间,它应该是中心化,对全国的地域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南方地域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我是研究方言学与民俗学的,我认为南方的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都是古代中原官话传播到南方,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相融合而形成的。现在的中原方言与现在的闽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母子关系,因为它们的根都是古代中原官话。古代中原官话是源,现代各方言都是流。那么,对我国的地域化是否也可以如此分析、认识?  相似文献   

5.
青海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德生 《攀登》2004,23(2):71-74
传统化的发展、延伸,影响地域化的发展,也影响地域经济与社会的进步.研究地域性传统化,吸纳其优秀成分,对区域经济、枉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化,研究青海传统化之特征、特赝、转型问题,对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适应枉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青海地域化,推动青海经济、枉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枉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了青海传统化的发展、特征、特质及其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南粤一个地域化的主概念不仅应当尽可能地与该地域的自然生态相符,在地域空间上是恰当的、准确的,在历史上产生过的所有地域名称中是内涵最为丰厚的,[1]而且要求其最能反映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内涵。地域文化研究中有一种倾向,一些研究者将地域简单地理解为土地边界,文化于是被机械地理解为这一土地边界内产生的历史,只须按历史顺序和方志分类罗列出来便完成文化研究任务。而从实践哲学、系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候,广州街头的一个小吃摊。“小吃”是中国人特有的快餐文化,它所折射出的是各地独有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黄守田 《南方文物》2005,(3):111-113
何为闽台化?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刘登翰先生指出.闽台化是中华化的一种地域形态。一般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化,在播迁闽台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差异和与土化融合所产生的变异等诸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亚化。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以齐鲁化区为代表的黄河中下游地域对汉以前的本土教育史的描述及研究,搞得有声有色,而毗邻巴蜀化区的荆楚化区以及吴越化区等长江中下游地域在这方面的工作也颇见成绩;相比之下,我们对汉以前的四川教育史成系统的勾勒或介绍,则属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鉴于此,笔特根据典籍所留蛛丝马迹并辅以神话传说与考古资料而试作蠡测,  相似文献   

10.
本探索了沙滩化衰落的原因,认为经济制约、观念陈旧、地域限制、民间化立场是主要因素,指出西部振兴的关键是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吉祥 《中国地方志》2004,(10):53-56
特定的地理环境会使一地的民众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表现为该地特有的化性质和地方性格。地域化之间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差异在人地关系中的衍生,或说是化形态差异的表现。以江苏宜兴为例,该地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历史化(如道教信仰、国山封禅以及梁祝化的形成)就与该地的喀斯特地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方志应无愧于地域文化的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历史中蕴涵着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若能将这类文化归纳聚集,提供给社会各个阶层,让他们晓文化之内涵,振地方之经济,立报国之志向,则是地方志作品应有之义。从这个特点来说,方志作品不应该仅仅扮演保存资料的工具书的角色,而应该是承担地域文化的载体。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方志作品,越能够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我国各地环境不同、语言特色各异、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价值取向都有所差异,因此,第二轮修志要从自身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发展道路等方面去探索认识,着重刻画出独具特色的丰厚文化积淀和鲜明地域特点,使方志作品成为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独特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3.
江淮东部指运河以东、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滨临黄海的广阔地域。由于历史上这里从未发现古人类遗址,因此国内考古界一直认为这一地域没有原始化。但1951年淮安青莲岗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化是中华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源头可远溯至1万年前的太湖三山化,而后历经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崧泽化、良渚化的演变。自商末至春秋历时七百年的吴国在吴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融合中原化与荆蛮土化,逐渐构建了既具中原化色彩、又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吴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吴化不断演化、更新,形成了经济领先、水运便利、教育兴盛、人荟萃、开放创新的地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一座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两种财富有机地合二为一.便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化。目前就湖北的地域化来说.真正能够让国人乃至世界认可的.恐怕只有以荆州为核心的“楚化”和以武汉为核心的“首义化”了。  相似文献   

16.
淮海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宇 《人文地理》2001,16(4):89-92
本讨论了淮海化的源流及其形成的自然与人地理环境。指出包括现今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在内的淮海地域,主要是由淮河、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稠密的河湖、肥沃的土地、暖湿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古人类的活动,并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变,自古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化模式。这里是中国古代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昭庆 《攀登》2006,25(5):53-57
目前学术界就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共提出“江河源文化”、“青藏文化”等9种文化命名,本文认为青海地域文化命名多样化产生原因首先是由青海历史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的,而政区和文化区范围界定的不匹配、青海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时期移民活动则是注定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其他省份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的基础上,建议把青海地域文化命名为“青海文化”,因为“青海”既是历史地名,又是自然实体名,符合已有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文章最后特别指出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命名和历史文化定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地域文化名称如人的姓名,只是一种识别符号,所以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后者是历史文化定位的内容。针对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建议以分层的方式来解决青海历史文化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南京郑和文化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全国各地从事郑和化研究的专家、学齐聚金陵、这既是郑和研究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南京化界的一大幸事。在此,我代表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向莅临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客家化在各地的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时期其化中心也不断推移,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重要分支,客家化根源于中原,但绝不是中原汉族化的抄袭备份。客家化也是一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史书,是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以及定居赣闽粤等地区之后,吸收了各地不同化的有益成分基础上,形成的独特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当今的现实社会中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然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对客家化的凝聚力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是会增强还是会削弱?本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