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君 《中国钱币》2007,(3):26-32
“开元通宝”钱是唐朝开国铸币,史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条,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的铸行,开创并确立了“通宝”钱制,其本身的重量和形制也成为以后历代推崇的榜样;不仅如此,后代甚至采用简单“拿来主义”的态度,直接选取某些版式的开元通宝钱,将其改刻添补后再翻铸新的流通钱。  相似文献   

2.
历代改补“开元通宝”版式流通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元通宝”钱是唐朝开国铸币,史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①开元通宝的铸行,开创并确立了“通宝”钱制,其本身的重量和形制也成为以后历代推崇的榜样;不仅如此,后代甚至采用简单“拿来主义”的态度,直接选取某些版式的开元通宝钱,将其改刻添补后再翻铸新的流通钱。这种改补开元通宝版式的行用钱,在相当长的时期和较为广阔的空间内存在。谈到开元通宝的版式,要先从其钱文说起,《旧唐书.食货志》言:“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②欧阳询是初唐三…  相似文献   

3.
汪有民 《安徽钱币》2007,(2):7-8,11,F0003
开元通宝铸行近300年,基本遵循径八分、重二铢四 的标准,制未变(图1,径24mm,重4g)。高宗初期、开元盛世、中兴早期,曾出现一些超标准的开元钱(图2,径25.1mm,重5g)。唐代,钱币始终不足,钱荒不断,钱币的购买力一直很高。因而,官炉的减重钱,主要是通过降低钱厚来减轻币重,直径和铸工没有明显变异(图3,径24mm,重2.9g;图4,径25.2mm,重仅3.5g)。私铸开元多选用23.5~24mm的普通开元,磨去大部外轮后充当母钱,再翻铸成轻小式钱(图5,径21.6mm,重2.7g)。也有少数是自制母钱翻铸的,其外轮阔窄不一(图6,径20mm,重2g),文字歪拙模糊。可见,官铸减重钱与私铸是不难分辨的。泉界俗将私铸开元称为小开元。  相似文献   

4.
《安徽钱币》2007,(1):25-25,27
《唐会要·泉货》载:"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文亦通,流俗谓之‘开元通宝’。"《唐会要》卷八十九载:(开元通宝)"其钱文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  相似文献   

5.
正据清朝乾隆年间户部大臣梁诗正和于敏中所著《钱录》一书记载:"旧唐书,高祖李渊即位时,仍用隋五铸钱,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才废止五铢。铸行开元通宝钱,有当时给事中,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含八分及隶书的开元通宝。"也有读为开通元宝的。初唐铸的开元通宝钱十分规整,字郭深峻,个大精美,青铜质地。与中唐及唐后  相似文献   

6.
2002年春.笔者在吐鲁番火焰山一带(即高昌故城所在地)收集到一枚汉粟双体文“开元通宝”钱(见图)。钱面的铭文为“开元通宝”,“元”字首横加长(大头元),第二笔左挑,连点走之儿“通”,为中期开元通宝钱;钱背为突厥粟特文.粟特文在钱背的廓和穿之间围成一圈。经测,径26mm,穿6mm,厚1.8mm,重3.4g,钱锈入骨,青铜制作,钱体虽有锈蚀,但钱文清晰,内外廓周正。  相似文献   

7.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方孔圆钱从此以通宝、元宝相称。初唐开元径24.5mm左右,重4g上下,“元”字第一笔短,“通”字走部三笔互不相连,被称为短头“元”或短一“元”。  相似文献   

8.
1997年9月甘肃武威市首次在东大街凉州宾馆工地发现唐代钱币窖藏。钱币置于距地表约1.2米的灰陶瓮内。武威市博物馆追回了大部分钱币,约有8公斤2000余枚。钱币上起莽汉,并有南北朝、北周、隋,下讫唐中晚期,以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为主,并伴有银开元通宝钱。窖藏数量虽不大,但下限钱币只见唐中晚期较粗糙、钱形薄小的开元钱,因此窖藏年代最晚也应在唐末(900年左右)。银开元完整的约有6、7枚,另有少量碎片,分四式:I式径23、穿7毫米,面背周郭,锈蚀较薄;II式径22、穿7毫米,字迹较清晰;III式径22…  相似文献   

9.
唐初沿用隋代旧钱,私铸盛行,量轻质劣的恶钱充斥流通。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整顿钱制,始铸“开元通宝”,标志着新的钱币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货币史上,开元通宝的铸行意义重大:设置官铸钱监,国家重新统一铸币权;钱币标准化,确定钱币径寸、重量、合金比例;改革衡量,枚重一钱;十钱一两;通宝称名,单位为。  相似文献   

10.
笔者新近获得一枚钱币-汉粟双体“开元通宝”钱,圆形方孔,青铜所铸。内外有郭,径26mm,穿6mm,厚约2mm,重4.5g。该钱正面为“开元通宝”四个汉字,背面为粟特文,由四个单词组成,直译为“天(圣)的突骑施可汗钱”或译为“强大的突骑施可汗钱”。现将该钱刊出供广大泉家鉴赏,并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1.
杨槐 《中国钱币》2022,(4):30-35
<正>1996年,杜维善、顾小坤合著《开元通宝系年汇考》出版,书中披露了一种双语种钱币新品:正面是“开元通宝”四个汉字,背面铭有一圈阿拉伯文字(图1)。此钱的直径比普通的开元通宝略大,重量为5.48g,多年前出土于阿富汗,系德国图宾根大学(TUBINGEN,EBERHARD-KARLS)伊斯兰钱币研究所1994年收集的藏品[1]。《开元通宝系年汇考》转述了美国伊斯兰文钱币专家史蒂文·艾尔本(Stphen Album)对阿拉伯文的释读为:“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铸于拔达克山”。  相似文献   

12.
赤峰发现辽钱窖藏吕文利,吴振强1987年7月,在赤峰市土产公司回收的废杂铜中发现一批出土的铜钱,经整理确定是一批完整的窖藏,这批铜钱重22公斤,5391枚。其中燕国一化(图1)1枚;东汉五铢2枚,直边五铢1枚;唐开元通宝2209枚,会昌开元21枚(背字昌、京、益、蓝、越、宣、润、鄂、兴、广、梓、福),乾元重宝16枚;五代十国汉元通宝2枚,周元通宝2枚,开元通宝4枚;北宋宋元通宝25枚,太平通宝84枚;淳化元宝97枚;至道元宝221枚,咸平元宝197枚,景德元宝262枚,祥符元宝268枚,天禧通宝207枚,天圣通宝300枚,明道元宝14权,景元宝96枚,皇宋元宝405枚,至和元宝53枚,至和通宝12枚,嘉通宝93枚,嘉元宝26枚,洽平元宝108枚,治平通宝19枚,熙宁元宝328枚,元丰通宝172枚,元枯通宝106枚,绍圣元宝36枚,绍圣通宝1枚,元符通宝5枚,圣宋元宝3枚;辽清宁通宝(图2)1枚,乾统元宝(图3)1枚;合面钱(图4)2枚。这批钱年代最早的是战国燕一化,最晚的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铸行的圣宋元宝和辽天祚帝乾统年间(1101~1110年)铸行的乾统元宝。全部铜钱中未见折二以上大钱。据  相似文献   

13.
林钧永 《新疆钱币》2009,(4):10-12,29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铸行开元通宝钱,从此,“宝”字钱(通宝、重宝、元宝等)沿用了约1300年。  相似文献   

14.
《安徽钱币》1998年第3期方建平先生写的《宝昌局阔缘乾降通宝》钱,文中指出“此钱直径2.83cm、穿径0.53cm、厚0.17cm,重6.3g,黄铜质,传世古。书体工整,字口深峻,品相甚佳。  相似文献   

15.
唐朝开创之初,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铸新钱”。其新钱钱面文字旋读日“开通元宝”,直读日“开元通宝”,究以何种读法为是,长期以来意见不,孰是孰非钱币界并无定论。唯普遍皆直读为“开元通宝”。即以各种钱谱及诸多典籍辞书中,亦多持直读为是,同时认为旋读亦通,皆可并用。  相似文献   

16.
潘懿 《钱币博览》2010,(2):40-41
古钱文字的释读,往往有一个渐趋合理的过程。 先秦圜钱中有一品种,一般认为是秦国所铸。旧读“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图1、2),然而有两个问题。一是“二”、“四”与“珠”之间均有一横画,读为“一”则不可通,于是只好跳过不读:二是即使假设其为砝码.形制上固然奇怪,实物的重量亦似出入不定。  相似文献   

17.
日本铸的天保通宝,径长49毫米,宽32.5毫米,穿7.5毫米,厚2.6毫米,重14.12克。以其椭圆形的钱形而引人目注。近读《犬鸡随笔》,内载“天保六年,有用唐铜铸当百钱之议。同年夏初,命大江光亨(后藤三右卫门)书其文字。一书天保通宝,使川村其雕之;一书万年通宝,  相似文献   

18.
兴朝通宝与永历通宝两种铜钱,曾于公元1647年左右在云南、贵州两省流通。但是否曾在贵州境内铸造这一问题,尚有争议。彭信威所著《中国货币史》“明代的货币”第646页记载:“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在张献忠被杀后入滇称东平王(公元1665年)铸兴朝通宝有三等,小钱重一钱五分,光背;稍大的重二钱六分,背有五厘二字;大的重六钱四分,背有一分两字。”千家驹、郭彦岗在《中国  相似文献   

19.
<正>前时整理康熙通宝,翻阅一些钱币著作和研究文章,多言康熙四十一年重铸一钱四分康熙通宝时,另铸重七分的"轻钱"康熙通宝。查《清史稿》,与史实不符,值得探究。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又恢复一钱四分的重量,另外铸造一种七分重的轻钱,大制钱每千文作银一两,小制钱千文作银七钱。"1王健、殷延明、张登勤《中  相似文献   

20.
甲申金秋十月,一泉友送来几枚传世小平钱。一是北宋天禧通宝,一是辽钱天禄通宝。二钱均是传世多年,钱体磨损自然,包浆温润老道,辽钱风貌仍在。天禄通宝:辽世宗天禄(947—951年)铸行。钱文右旋读,光背小平钱。径24·4、厚1·2、穿径6mm,重3·8克(封三上中)。天禧通宝: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铸行系小平大样。径2·6、厚1·2mm、重4克。二者均系青铜质泛红,声音入耳中听。现将近年来笔者所见天禄通宝资料归纳如下:据:关汉亨先生所著《中华珍泉追踪录》195—196页所载述:“天禄通宝”仅三枚存世。1981年内蒙古出土品:径24、郭厚1、穿径6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