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迎誉 《神州》2011,(29):129
自俄罗斯启动民主化改革以来,其政治发展历程受到了世界广大学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公民文化的大幅度构建,更是在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就目前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与公民文化构建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创新。政治文化的创新首先是政治观念的创新,以人为本、服务政府、公民社会等观念引领政治文化创新的走向,推进了民主法制等的制度化建设,也使其包容性与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其在21世纪的“文化均势”相辅相成,并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以扭转“西强我弱”的文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它要求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不仅受到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二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建构新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我国政治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才蝶  周宇虹  王雅伦 《神州》2012,(28):139-13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字,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国家与公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谢晶莹 《攀登》2007,26(6):156-158
公民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一样,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文化差距而产生的文化矛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等是制约当前公民文化权益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鲁京铸 《黑龙江史志》2013,(11):325-325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得到了广泛使用,改变着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治文化上也不例外,网络政治的兴起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参政议政观念,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迅速普及,为我国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集中民智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家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情况,就其特点,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文化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政治文化是与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于影 《黑龙江史志》2008,(12):55-55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政治文化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政治文化是与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公民社会理论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基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组织的严重缺乏,民众与政府对话的平台缺失;由此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参与的素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公民社会的概念虽然不是我们的本土理论,但公民社会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文章通过一个案例——瓮安事件、利用一个理论分析视角——公民社会构建理论来分析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和根据原因分析我们应对这类群体性事件可以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培育思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抵制政治急进主义,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奠定群众基础;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意识、公民文化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相对于近代而言)的法律规定和政治观念中,并无“公民”的踪迹,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人们政治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臣民与公民无论实质、内容抑或表现形式都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2.
张安新 《神州》2011,(8):99-100
网络给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到了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对现代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网络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主要从公民意识形成的规律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梅祖蓉  马敏 《史学集刊》2007,4(2):57-64
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运行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魏玛共和国民主试验的失败是其制度设计上的重大缺陷、经济上的失败及政治文化转型迟滞的复合性后果,而联邦德国民主制度的成功运作,则得益于它精致完备的制度安排、成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努力培育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文化。因此,制度转型与文化转型具有内在的深层互动关系,政府效能和合法性与政治文化特质高度关联,而文化转型则是一个渐进发展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4.
苗贵安  王云骏 《攀登》2009,28(4):50-54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群体性突发事件为切入点,在对政治参与内涵及价值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公平正义、制度建构以及公民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建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的奇特文化,让人感受到两个不同的俄罗斯:一个由政治和物质构成,一个由文化和精神构成。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被俄罗斯所吸引和迷住,就是受到了俄罗斯的文学、诗歌、音乐和艺术经久不衰的影Ⅱ向。俄罗斯纪行之二,带我们继续了解俄罗斯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李萍 《攀登》2008,27(2):94-97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民主行政的表现形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在完善现有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宽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7.
李朝智 《攀登》2007,26(2):9-1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意。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非和谐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公民参与的理性认识,逐步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俄罗斯海外同胞权益保护的法律根据、俄罗斯海外同胞权益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俄罗斯海外同胞权益保护制度的特点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了俄罗斯海外同胞权益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侨务法治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借鉴。研究显示,俄罗斯重视海外同胞权益保护立法,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其相关立法既有专门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也有散见于各部门法的有关规定,内容涉及国籍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保护等;俄罗斯通过专门立法、实行有限双重国籍制度,为海外同胞权益保护奠定法律基础,并且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顾颖 《神州》2014,(8):216-217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作为一个“公民本位型”的民主政府,其服务基调的奠定为公民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理论支撑:公民参与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处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究阶段,普遍存在对公民参与作用的理解不足、缺乏公民参与意识,政府不够重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以哈尔滨、广州、南京为案例,分别介绍了各地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寻找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优化公民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朱德胜 《神州》2011,(8):22-22
从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和公民文化权益的角度,实现群众文化的真正繁荣,需要文化馆体系重建文化价值体系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文阐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时代价值,深入分析了群众文化的管理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