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世存 《神州》2011,(29):163-164,166
中国画的精妙在于以书法笔墨来表现。山水画不仅善用笔法墨法,同时还特别讲究画的"立意"、"立象"之道,"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山水画是以散点透视造型构图,其是表现的艺术。表现寄托以神与诗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印章珠联璧合、对应成趣。中国山水画家不只是运用墨法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并融入作者个性的审美意念,以情、意、境、趣的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表现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元代山水画的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中国山水画的前几变是标志着山水画由早期的原生态一步步走向成熟,那么,大痴、黄鹤的一变则使山水画艺术从写实走向精神的质变。元代社会,由于统治者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汉族士人大都游离于朝廷之外;又由于宗教的盛行,汉族士人大都信奉宗教,从而演绎了元代山水画的核心变化。元代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一种自然景象与图象的取舍,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客体的描绘,演绎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感受,那种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境意态;不仅仅是技法的演变,而是从整个创作动机到内涵的演变,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高峰。元代山水画的核心精神就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精神”,充满玄机、自然、真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世人都说,黄宾虹的水墨画在时间和空间掌握的分寸上发挥到了极致。时间和空间的发挥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破墨法”,这一个“破”字,不仅仅代表着简单的字面意思,且意味深长、意境深远,其中蕴含的内容也是变化丰富的。如今“破墨法”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那么,黄宾虹对于“破墨法”的掌控与理解又有着怎样的深度呢?文章针对黄宾虹山水画中对于“破墨法”的运用与理解进行简单探析,主要从黄宾虹一生所留下的山水画作品中探索其“五笔七墨”中的“破墨法”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其对于“破墨法”的使用,以及研究黄宾虹给后世学者带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建立元朝以后,推行了一种民族歧视政策,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汉人四等,在法律、政治、经济上压迫汉族人民.并且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致使一些士人被迫放弃科举这条路,或隐居山林、或依托山水、寄情笔墨来抒发胸中郁闷不平之气.中国的“文人画”就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和变化,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其中山水画显得最为突出.由于山水画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的意兴,因此使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大量涌现.随着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对“文人画”的要求也就进了一步,它不但要求画家具有文学修养把绘画作品变成诗、书、画熔为一体的艺术,而且还特别强调笔墨技巧的运用,讲求绘画作品要具有书法韵味,在创作理论上主张“以神求貌,以逸为上”,重视绘画创作中主观意兴的抒  相似文献   

5.
刘洋  李婧 《神州》2013,(24):207-207,209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它对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上,从而使中国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和审美样式系统。  相似文献   

6.
柴天磊 《神州》2012,(18):200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此两元,展现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精神尤甚。本文主要以笔者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为基础,来谈谈"空灵"和"充实"确为中国山水画不可或缺的二元。  相似文献   

7.
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出现以前 ,画家关注的对象是人物。对山石、树木、流水的描绘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和衬托出现的。敦煌壁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绘画艺术自唐代以后以山水为核心 ,而山水画的精神恰好体现在对树木的描绘上。这是因为早期绘画表现的角度区别于现在的角度 ,还因为它继承的是比兴和象征的传统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王平 《东南文化》2005,(1):52-55
“米氏云山”由宋代名书画家米氏父子所创,其以水墨“米点”表现山川自然是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开中国“人画”之先河。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精神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  相似文献   

9.
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宋法刻画,而元变化。”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元代一大变化,是“士夫画”的异军突起;而“士夫画”的始作俑者,是赵孟頫。本文主要通过对赵孟頫矛盾的生平、山水画理论及其影响,揭示赵孟頫“托古改制”的山水画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元代是文人画兴盛发展的时期,在文人画发展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多取材江南一带风景,吸收了前代画家对南方山水的画法,“江南”这一意象因此成为后世画家反复描绘的对象。文章探讨了元代文人山水画在江南地区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探究其艺术表现上的主要成就以及对后世画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画如其人”的“人本艺术”观,是在突出艺术精神与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品行修养的互为映衬与观照。管玉对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重视,使画家获得了一种自在而自如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受到玄学的影响,尔后中国的山水画始终是在主客交融、主客合一中前进[1]。山水画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忘境”。这是因为中国画的发展与“体道”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结古代山水画创作“忘境”的起因及旨趣,对与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是不无益处的。一我国山水画萌芽于晋而成于刘宋[2],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完全脱离了人物故事画而彻底独立。山水画的发展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受当时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崇尚魏晋玄学。玄学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宗,称“三玄”。其中尤为推崇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哲学精神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香石 《神州》2012,(5):28-29
道家精神为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山水画就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道家思想自起源发展,它逐渐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和儒家文化一道起统领作用,宗炳最早把老庄之道和山水画联系起来,因此画和画技皆"道",后人称画:"非画也,真道也"。  相似文献   

14.
郭帧 《收藏家》2012,(11):75-78
人类是智慧之灵,在大千世界中寻找到绘画这个媒介抒发内心的悸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万物对人类内心的寄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山水画则承载了这一使命。追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其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阅读自己,更好地表达自我,更好地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15.
观张军的山水画自有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书卷气”是学者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一位画家的作品能被人读出“书卷气”来是不容易的。因为“书卷气”是造不出来的.它是人生历练的整合,表现出的是人品、  相似文献   

16.
怎样处理“形”、“神”的关系,一直是古今画家探索、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个问题触及了绘画的本质,触及了绘画发展的规律,是许多创作思想、理论的冲突在实践中的集中反映,是“以形取神”还是“遗貌取神”.时至今日,东西方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也不能为之寻到一个结论性的说法,或许这一问题本身就不该有一个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结论.最初,绘画因为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所以反映物象的准确程度几乎成了它唯一的艺术标准.随着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绘画,往往因为这一阶层具有复杂  相似文献   

17.
考察董其昌一生的艺术历程中,禅宗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本文通过对董其昌山水画笔墨、章法的解读剖析并总结其形式语言的特征,认为董其昌山水画中笔法、墨法和皴法所呈现的洁净、明透和单纯,画面在空间、走势和虚实上自由感性的主观呈现,和禅宗追求个体心性的体验有不少契合之处。其山水画形式语言所具有的形式感和抽象性特征,正是禅宗影响下神与形迹、具体而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山水画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没有传统文化的引导,不可能产生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艺术。研究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追求空灵、意境等表现动机,研究画面构成中的虚与实等的真正内涵,无不从传统文化谈起,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进入我国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之后,梳理山水画发展的理论体系,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或者是树身的脉络纹理的画法,是一种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技法。山水画家往往通过皴法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自我对自然事物的体悟来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审美渴求。山水画中的皴法展现了中国画的线条之美,皴法的多样性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线条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进一步地表现出山体的质感和传达出画面的意境。随着时间不断地流逝,皴法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追溯到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其中以黄公望为首的四大家集古人之所长,融进己意,自成家数,使我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文章将结合元四家山水作品中的皴法来诠释我们中国山水画的线条之美。  相似文献   

20.
杨勇 《收藏家》2022,(3):55-66
从《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始,中国人对山水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山水之乐,是平淡天真的雅逸情致;山水之乐,是人们心灵中桃花源的向往;山水之乐,是“天人合一”的冷静直观。古人以诗言志,却在画中流露真性情,所以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重要艺术载体。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成熟完善以来,也逐步成为中国画的最主要宗脉。立轴山水画不同于手卷山水画逐段展开的欣赏方式,观者面对立轴画面会豁然开阔,在纵观全景之下,随着视线“穿游”于各色景致之间,“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