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咸阳位居名山环峙的关中平原的中部,控制着东南趋向函谷关与武关的交通大道,同时,又具有原隰相间,向南开放的小环境。勇敢进取的秦人能够审时度势过徙自己的都城以适应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在变法图强、志在东进逐鹿中原之时,秦孝公选择了咸阳作为都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战略眼光,而最终咸阳也成就了秦人扫灭六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秦雍城,在秦国历史上作为都城使用250多年,其在秦人的发展历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一座都城。雍城的选址、发展和迁都都与其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及当时秦国的发展状况与策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对雍城定都与迁都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或能从一定程度上恢复秦人不断强大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雍城14号秦公陵园是雍城初期秦国国君的公墓地。本文主要从城的位置与年代寻找突破点,结合秦人自平阳迁都雍城的历史背景和"集中公墓制"的分析,提出秦人在初居瓦窑头一带的都城"体验"期,是把雍城14号秦公陵园作为平阳陵区的新选址来看待,陵园墓主应为秦德公、秦宣公和秦成公。  相似文献   

4.
都城是一代政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往往成为当时国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荟萃之地。对于都城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秦自襄公建国(前770前)至秦王朝灭亡,而经春秋战国和秦统一两个阶段。在长达近600年的历史中,秦人由弱到强、由西向东并最终统一中国,曾先后以西垂(西犬丘)、秦邑、、渭之会、平阳、雍、径阳省阳、咸阳为都。自王国维《秦都邑考》一文发表以来,已有不少现代学者就秦都城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收获。然而,由于秦人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资…  相似文献   

5.
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秦不仅多次迁徙其都邑 ,而且迁徙的相近之处颇多。二者都是从关中以外迁都于周原以后才强盛起来的 ,而作为其逐鹿中原夺取天下的重要步骤 ,周秦又都向东迁都。周人迁于丰 ,定于镐 ,秦人先居泾阳、栎阳 ,定于咸阳 ,最后选择的区域非常接近。当然 ,周秦都邑的迁徙与选址仍存在不少具体的差异 ,如迁往周原选择都城时 ,周人是一踯而就 ,建立了岐周 ,而秦人却是经过多次临时选择 ,多年后才定鼎雍城 ;向东迁都的具体路线也不一致 ,周人偏于渭水南岸 ,而秦人则在渭北经营很久  相似文献   

6.
胡岩涛  田亚岐 《文博》2023,(1):57-65
秦雍城的军事地理环境符合特定时期秦国择都的首选要求。秦雍城军事城防格局从初期以防范戎人为主要目的的“城堑河濒”,到中期出现“回”字形双重壕堑,再至晚期修建城垣设施,形成护城河、城垣、壕沟在内的多重防御,标志着完备的城防体系最终确立。这一方面反映了秦国能够及时顺应时局之变,是秦人对都城安全环境的主动和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雍城由纯粹的军事城邑朝向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的“大都市”趋势发展。秦雍城军事城防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与秦国军事国防密切相关,同时也为秦人从早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落结构过渡到以地缘政治为格局的多元性社会架构带来契机,对其后秦国变法革新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秦人祭祀始于襄公,文公徙都汧渭之会后又作鄜畤等祭祀设施,随着都城迁移在雍城周边形成了以雍四畤为中心的祭祀文化体系,包括上帝、先祖、山川、社稷及伏腊等五大类祭祀,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相关祭祀不仅见于古代文献,并多为考古发现所证实。秦国都城迁徙到栎阳、咸阳后,雍地的祭祀中心地位一直未动摇。秦始皇统一六国,雍地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相关礼仪经整合、增益而推行于全国。西汉王朝建立后,不仅继承秦代的政治制度,也沿袭秦的祭祀礼仪并略有增益,进一步形成了以郊雍为特色的西汉国家祭祀礼仪。  相似文献   

8.
柴怡  刘尊志  赵兆  张广占  楚展鹏  黄佳豪 《文博》2022,(2):12-34+47+2
为配合西安北至机场西城际铁路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墓地清理墓葬76座,共出土陶、铜、铁、玉石等质地文物119件(组)。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特征,初步判断该墓地主体应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秦人平民墓地。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咸阳都城附近居民的丧葬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秦国在统一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以南,东距西安市170公里,西南距宝鸡市50公里。据文献记载,从春秋晚期的德公元年(前677年)至战国中期的献公二年(前383年)的294年间,雍城一直作为秦国都城,成为秦人由西向东逐渐迁徙  相似文献   

10.
秦人的来源及秦文化的渊源,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秦人先祖为东夷族,后逐渐迁徙于西方的戎狄之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秦人是西戎的一支。也就是说秦人及秦文化有东来与西来说之争。我们已经从考古学角度推测出了商代的秦文化遗存,也就意味着为秦人来源于东方找到了一些证据。同时也告诉我们,秦人与周人接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自然秦人对周文化吸收的历史也就早到了商代。现在的问题是,秦人在吸收周文化的过程中,是不是只吸收了周人的物  相似文献   

11.
论秦人对天或上帝的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秦人对天或上帝的崇拜田静史党社一、秦人心目中的天与上帝辨析天或上帝是秦人宗教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无数材料证明,秦人崇拜着天或上帝。在古籍、简牍、金文中都可以找到证据。天或上帝,是秦人的至上神,在秦人心目中名异实同而略有差异。二者关系可简单概括为:上帝...  相似文献   

12.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秦人的故事,举世瞩目的秦始皇陵和虎视东方的秦兵马俑,只是秦人强盛至极的一个结局;故事的序幕,却要从秦岭以西的陇东南开始;在两汉水上游,秦始皇的祖辈们在此用心经营了数百年,并打下他们日后崛起的牢固根基。如今,秦人先祖的长眠之地,已被惊醒,早期秦人的真相,在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笔下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4.
在最新考古发掘报告与前贤时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二里头都城的选址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都城布局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单一城制即单一宫城形态的都城,其规划采取了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区的结构方法。宫城是一种"非城郭形态"的宫城,具有多宫城性质。二里头都城空间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都城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夏王朝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时社会发展在都城空间领域的集中反映。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都城。  相似文献   

15.
槐里犬丘与秦人早期历史相关的一点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党社  任建库 《文博》2002,(6):66-71
2002年5月,为了寻找秦人早期历史的相关线索,我们对位于陕西兴平南佐村一带的槐里犬丘进行了考察,发现槐里犬丘可能与秦人早期的活动地有关,现略作陈述,并顺便讨论几个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都城形制变化极为明显。本文以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为重要突破点,结合文献和考古勘察资料,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各个重要都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魏晋南朝时期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再到北朝时期的三重城圈形制,最后形成隋唐时期中轴对称的坊市制新型国际商贸大都市,为向以后更繁盛的开放式商业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都城形制和格局的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既沿承了传统的汉地都城制度,又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创造。总之,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这个时期都城的鼎盛之作,其都城形制产生的源头源自曹魏洛阳城,对汉唐时期的都城形制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各种渊源和汉化因素,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及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新资料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与演变同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即夏──西汉的形成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过渡期;隋──唐的成熟期。研究古代都城的发展史,对于当今都城的设计与规划无疑具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云梦秦简《日书》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代秦人社会风俗的珍贵资料。兹根据《日书》简文,将中晚期秦人风俗勾画若干如下: 一、秦人择偶观秦族崛兴于宗周故地,在与戎族长期艰难卓绝的战斗中立国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功利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秦人社会文化心理。纵观秦史,秦人历来重实利,轻虚名;重质朴,轻文饰;崇富贵,鄙贫贱;尚武智,欺弱愚。《淮南子·要略》说“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这种民族文化心理深深植根于秦地特殊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之  相似文献   

19.
秦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民族在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是周朝抵御西戎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关于秦人起源有西、东两种说法。清华简中对秦人起源的记载,确定了秦人的起源、迁徙过程。上世纪80年代早期秦文化考古在甘谷毛家坪,礼县西山、大堡子,清水李崖遗址的重大发现,证实了秦人在抵御戎人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并巩固、发展、壮大,不断东扩。  相似文献   

20.
由于嬴秦贵族多采用直肢葬,平民多采用屈肢葬,有关学者多以为秦人葬式与社会等级密切相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收集分析秦人葬式资料发现,这种象征意义只延续到春秋战国之交。战国早、中期后,随着小型秦墓中直肢葬的增加,秦人葬式中的等级色彩逐渐消失。这一变化应是内、外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外来移民的大批涌入,将平民直肢葬风俗带入关中秦地,内因则是秦国实行的变法革新,变法削弱了旧传统势力的影响,使得平民直肢葬有了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