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水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肃天水市出土的一件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青铜牌饰,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铜牌饰的形制、风格、纹饰等均非常相似,结合甘肃东部其他与二里头陶器相似器物的分析,夏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可能已存在着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的联系。天水地区可能是连接中原与四川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三星堆等地也有铜牌饰及其他二里头文化因素,其与距离较近的陇右地区早有沟通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孙勐 《文物春秋》2007,(4):15-20
刘家河商代铜器墓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发现的商代墓葬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其中出土的青铜人面形饰不仅为系缚于织物上的装饰品之一,还是一种代表墓主人生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性器物,并具有辅助墓主人沟通人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淮阴高庄战国墓的青铜舆饰为迄今先秦考古中所仅见,在对古代车制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批文物所反映的车舆形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交龙形较饰和《续汉书·舆服志》中“乘舆金簿缪龙,为舆倚较”相符。从而说明我国古代的帝王乘舆渊源很深,许多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这批文物所反映的车舆有可能是古代的金车,也就是《周礼》中“王之五路”中的金路。  相似文献   

4.
北齐韩祖念墓位于山西太原市北郊区小井峪乡小井峪村。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共出土了22件鎏金铜器和金银器。利用无线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等科技手段,对这些器物进行无损科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鎏金铜器均为铸造而成,然后采用金汞齐表面热处理,金银器在技术和风格上均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全面了解北齐时期金属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曼 《中原文物》2022,(3):126-135
本文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等无损分析方法,对郑州地区出土的17件战国蜻蜓眼珠饰进行元素成分及物相分析,分析表明这17件蜻蜓眼可分为铅钡费昂斯、铅钡玻璃、钾钙费昂斯、钾钙玻璃4种类型。综合考古类型学观察、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元素成分、物相分析等结果,推断其制作工艺及技术来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对产地来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研究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锈体的结构形貌及其形成原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金相显微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IC)等多种分析手段,对青铜水禽锈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高湿、火烧、人为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是该批青铜水禽严重矿化的主要原因,而有些矿化严重的部分为稳定的粉状锈蚀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害锈”;从组织的微观腐蚀特征来看,铸态枝晶结构的样品α相优先腐蚀;而铸后受热组织则呈晶间腐蚀的特点,腐蚀由晶粒间界向晶粒发展;锈体层状结构的产生与Cu2O溶解产生空隙,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生成了孔雀石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判断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地质成因和产地,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无损分析技术对出土玉器进行了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46件玉器中67.4%的样品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玉料的质量较好,可能来自同一种成矿类型的矿床。研究表明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古代玉器研究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为探索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9.
结构稳定性是评估文物安全的重要方面。三星堆二号坑出土1号青铜树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且存在腐蚀、裂纹等危险因素,为了充分记录、评估其保存状况,本研究在原始几何形状和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建立其几何模型和数值模型,并估算出青铜神树的质量分布和质心位置等无法实地测量的数据,并使用有限元方法,从应力和位移的角度分析青铜树的静置状态下的安全性。经过有限元模拟和材料力学简化计算,发现龙身和树干连接处、树枝根部应力较大,是易受损区域。  相似文献   

10.
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LRS)和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P-XRF)技术,对鸿山越墓出土的战国玻璃进行了无损分析,根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钙硅酸盐玻璃两大体系。结合考古学研究结果,初步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玻璃可能与楚国有密切关系,是东周时期越楚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1.
不破坏分析法是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最有希望的一种方法。X-荧光不破坏分析法已广泛用于多种合金的分析,但在国内把这种技术应用在古青铜的分析还不多,已发表的工作还是以放射源激发为主。由于放射源强度的限制,对小含量组分(例如含量为千分之一以下)分析还存在一定困难。X 射线管激发可进行小岔量组分的分析.但由于轫致辐射引起的高本底.影响了灵敏度的提高.采用 X-射线结合二次靶激发,通过对青铜标样的研究.以降低本底.提高方法灵敏度.并与放射源激发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The bulk metal compositions of twelve socketed axes of the Geistingen type are determined in a fully non-destructive manner by neutron resonance-capture analysis (NRCA). These axes named after a hoard found in Geistingen, a Belgian village along the Dutch-Belgium part of the river Meuse, are considered in the literature to be votive or prestigious objects from the Late Bronze Age. They contain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antimony, arsenic, silver and nickel, adding up to 6–16 wt%. Seven axes have no detectable, or little tin; the other five objects contain 6–12 wt% tin.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Geistingen axes are evidence for a further example of the return to the Early Bronze Age practice of smelting fahlore related minerals.  相似文献   

13.
体大壁薄的世界铜鼓之三──北流型101号铜鼓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大的一面铜鼓,具有相当大的铸造难度。本文对北流型101号铜鼓的内外陶范及鼓耳的制作方法、内范结构、在外范上直接制作纹饰的方式、浇注工艺和垫片的使用等古代铸造工艺进行了研究。还探讨了该铜鼓的结构特征及鼓足残缺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根据要想追溯青铜器铜矿料来源,必须先了解古铜矿及其冶炼金属产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研究其输出方向这一思路,以前期提出的以较高含量的Se、Te、Ni(Co/Ni大多小于1)、Ag、Au等及相对低含量的Sb、Bi、Mo等作为安徽铜陵等地古铜矿冶炼产物一铜锭产地的特征指示元素为综合判别标志,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皖南沿江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多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Tc2007、Tc2005、fc12所用铜料不大可能来自铜陵地区,其余样品可能来自当地。鼎、(虚瓦)等大件样品可能在其它地区铸造后传人本地。研究结果说明,利用微量元素判断青铜器铜矿料来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编钟的起源若不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基于现有出土物和献记录,讨论了青铜编钟起源的若干问题,指出:青铜编钟可能滥觞于陶铃,其后陶寺铜铃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的产生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点,而青铜编钟的真正起步是从晚商铜铙开始。对二里头铜铃至晚商铜铙之间存在的缺环,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有人认为南方铙是中原铙南传的结果,本工作则根据中原铙别于南方铙的出土成编等现象,提出了中原铙是借鉴南方铙发展而来的观点。对南方铙和中原铙之间差异、甬钟等的由来、青铜编钟的起源所反映的礼乐意义及其带给今人的启示等问题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Re‐analysis of the Hal Tarxien prehistoric ship graffiti, the incised figure on a pottery sherd, from the Neolithic site of Grapceva cave on a Croatian island, known as the ‘Hvar boat’, and the Villanovian‐Etruscan bronze razor from Bologna allow the last two to be reinterpreted as animals rather than ships, and the first to be dated to the Bronze Age Cemetery phase of the site. These findings require the earliest ship graffiti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to be re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Shang-dynasty bronzes recovered in the Hanzhong region, Shaanxi province have been receiving considerable research interest since the 1950s due to their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esents preliminary analytical results of 16 samples taken from 13 Hanzhong bronze objects, which, for the first time, have revealed their diversity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asting quality. In particular, the finding that some correspondence probably exists between the types of artefact and their material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regional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zhong bronzes, as well as for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of the Shang Kingdom with the areas beyond its southwestern frontiers.  相似文献   

18.
甲骨卜辞中有个地名"疋"。通过甲骨文材料、传世文献资料、出土器物综合分析,"疋"的地望在陕西省汉中盆地中东部的城固、洋县一带,其核心区域在湑水河下游两岸的平原地带。"城洋铜器群"可能是古"疋国"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19.
<正>在辽东地区双房文化的器物群中,除了陶器以外,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所谓的"东北系青铜器"。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青铜制品,除了见于辽东地区的双房文化以外,还广布于辽西、河北北部、朝鲜半岛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