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董家巷片区位于江汉区民族街,以垂直相交的大董家巷与二盛巷为核心,由大兴路(北段)、民权路(中段)和花楼街(南段)围合而成。大兴路的前身,是明代的黄陂街,即明万历《汉阳府志》记载的“汉口黄陂街,大率黄孝人也”的黄陂街,至今400多年了。黄陂街与汉正街,是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汉口镇两条主要街道中的一条,是明代汉口镇的主要街区之一。清代,大董家巷片区,既是汉口的政治中心,有汉阳府汉口同知署、礼智巡检司、守备署、都司署、江汉关监督署、  相似文献   

2.
正广益桥的油条头我儿时生活在汉口花楼街广益桥。说起广益桥当年的热闹景象,老武汉无人不晓。这条街不宽,从民权路口陈太乙药店进入,至街内木兰巷口,不足70米的路段即为广益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铺满青石板的几十米小街的两旁,开有茶馆、熟餐店、杂货铺、玻璃铺、白铁铺、电料行、秤铺、胡琴铺、荒货铺及散装酒店等等,一家挨着一家。还有那在巷头墙角摆地摊的,那补锅的、补碗的、修伞的、卖柴火的不一而足。每日早市,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那提篮的、挑担的、摆摊的;那叫卖的、讨价还价的,说笑的混杂其间,构成了当年特有的繁华。  相似文献   

3.
汉口的铜器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初汉口便出现了专门生产铜器的专业性街道——打铜街.打铜街是今天汉口花楼街与统一街之间的一条横街,长约70余米,宽约2米.从前这条小街热闹非凡,终日捶打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4.
“花楼”名称的由来今天的汉口花楼街,东端抵江汉路,西端到大兴路,中间被民生路、民权路穿过。上世纪40年代以前,花楼街并不是这样。花楼街的东段,即民生路到江汉路一段,名后花楼,黄陂街的东段名前花楼。  相似文献   

5.
六 投身“五四”运动1918年夏,黄负生应冼百言之邀到汉口致忠中学兼职教书。这年恽代英在中华大学文科毕业后留校任中学部主任。而他的同班同学冼百言在汉口办的致忠中学,地址就设在汉口后花楼街的永庆里(现在叫永进里),过交通路再往上走一条宽大的石头铺成的路巷的顶  相似文献   

6.
一、早期博学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创办博学书院,校址在汉口后花楼居巷(今交通巷).创办筹划人——杨格非牧师,故英文校名为杨格非学院(GriffithJohn College).第一任院长马辅仁牧师.1907年伦敦会同人,借杨格非牧师来华传教五十周年纪念而募款,经汉口教会的教师李家兴先生介绍,以1800串钱购买韩家墩李姓地皮约200余亩,并协助马院长筹建新校舍.1908年新校建成后,博学书院迁入现址.花楼街旧址则让与汉口大同医学院.新校校园宽广,运动场地宏大,西式教学大楼中耸立着钟楼,悠扬的钟声,响彻周围农村,是当时颇具规模的洋学堂.  相似文献   

7.
我家住在汉口民生路,属现在的花楼街区域,目前已拆除的花楼街街办事处所在地即是我过去的家。这幢建筑是由我祖父于上世纪20年代设计建造,也是我祖父创建的惠罗药房旧址。我生于此长于斯,这里是我真正的“根”。2003年初,武汉市政府将汉口的以民权路、民族  相似文献   

8.
汉口人口头流传一则歇后语:“广益桥的茶馆——临鹤”.歇后语和茶馆搭上帮,可称得上是汉口人对茶文化的一个创造.广益桥这家颇有名气的茶楼——临鹤茶楼.业主姓马,又说是与他人联合经营的,两层楼房(现在仍可看到).至于这条歇后语,为何选中临鹤茶楼?“临鹤”二字是什么含义?都无法得知其奥秘,可能是“联合”或“灵活”的谐音.  相似文献   

9.
汉口之有西医始于清同治年间.1858年(咸丰8年)天津条约后,汉口辟为商埠.于是英、法、德、日租界相继产生,外国传教士大批拥入汉口,他们一面宣传洋教,奴化愚弄我国人民,一面借助行医治病来笼络人心,于1864年(同治3年)在汉正街开办了第一个教会医院——普爱医院,1866年(同治5年)又在花楼街居巷开办了仁济医院,随后我国人自办  相似文献   

10.
汉口最早是由一个古老集镇发展起来的,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汉水的交汇处,以后又是平汉、粤汉两铁路的中枢,故其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经商的船只来往也十分频繁,许多货物都集散于此,商业十分发达,故其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镇之一,即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汉口因处于汉水之口而得名。  相似文献   

11.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竹枝词》里的一个名句,精炼地概括了汉口从一个汉水边的码头。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近代化城市的历史。近代,外国人要深入中国腹地,指名要在汉口开埠;国人也言必称“大汉口”,或曰“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或曰“天下四聚”(京师北京、苏州、佛山、汉口)。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档案馆藏有两本英国传教士写的英文书,一本名为《The Sons Of Han》,译为《汉人》,作者是伯纳德·阿帕德(Bernard Upward),1908年出版;另一本是《In The Valley Of Yangtze》,译为《长江两岸》,作者是福斯特女士(Mrs.Foster),1899年出版。两书中各有一章是作者对汉口教会学校的描述,书中提到的教会学校有由英国传教士兴建的武昌博文书院、汉口博学书院,以及位于花楼街的男子医院附属医学院等。  相似文献   

13.
王业信:过去汉口有两家砚盘铺,都在花布街。一家是我屋里的王祥盛,另一家叫王宏盛,只隔十个门面。花布街就是现在的花楼街。我家的砚盘铺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开了,前店后厂。做砚盘不像其他的大生意,赚不了几多钱。砚盘是个手工制品,做这种生意胀不死也饿不死,算是能维持下去,这也是手工业的一个特点。三镇所有的文具店都到花布街来进货,我屋里做的砚盘价格合适,也卖批发,做湖北、河南两个省的生意。走远一点就是四川,当时四川只有水路没得铁路,货到那里蛮难。  相似文献   

14.
(一) 汉口后花楼街曾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叫百子巷,"文革"中改名叫"革新巷",是我家生活20多年的地方. "百子"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思齐》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西周文王的妃子太姒生十子,众妾则宜生百子也.其实,百子巷的取名还是直接来源于巷子里曾经有一座小庵堂,叫百子庵,位置在百子巷中段往居巷的拐弯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的汉口镇与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合称为古代“四大镇”。汉口自古便作为发展商业城镇是有其缘由的,因其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 1905年以后又相继修建了平汉。粤汉两铁路,相聚于汉,水陆交通较为便利,故其从古至今均为贸易集散之地和武汉三镇的商业中心。 据史料记载,历尽沧桑的中山大道,其路基原为汉口的城垣旧址, 1907年被拆除,修筑了后城马路(即今中山大道)。旋即在京汉铁路以南、前进路以东,将后城马路两边进行了大规模的填土筑基工程,土淌湖和单洞门铁路以内的黄孝河故道逐渐填平,扩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佛山是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大约在4世纪时,已形成一个繁荣的渔村墟市。作为一个工商业城镇,其基础是在唐宋期间形成的,明清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在《佛山史话》一书中,对佛山有这样一段描述:"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镇(景德、佛山、朱仙、汉口)和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称,其中北京是国都,汉口、朱仙是交通  相似文献   

17.
旧时汉正街     
汉正街东起集稼嘴,西至硚口,全长约十余华里,为汉口最古老之街道.北边与小夹街、大夹街、汉中路平行,南边与汉水街平行,两边大小巷道均以百计.由于汉正街紧邻汉江和长江,商船穿梭,货运便利,自然形成商业中心.1920年刊印之《夏口县志》卷十八《艺文志》中,曾载诗三首,记当时汉正街之繁华.其一云:“汉口通江水势斜、兵尘过后转繁华.  相似文献   

18.
宗关地名考     
在汉口硚口区的汉水之畔,江汉二桥和铁路桥之间,有“宗关”故址一处.由此还衍生出宗关街、宗关一巷、宗关二巷等街、巷名,乃至统辖面积3平方公里、街巷36条、居民4万的街办事处,也以宗关命名.如今,宗关处于硚口地区繁华路段,又在汉口与汉阳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它远近驰名.  相似文献   

19.
汉口统一街图书市场是沦陷时期逐渐发展而形成起来的,除本地有一批书局迁入统一街开店外,还有一批是从上海迁来汉口统一街的.因此,在这个市场上形成了“木帮”(即本地帮)和“洋帮”(即上海帮)两派,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明争暗斗,十分激烈,都为各自的生意挖空心思.这里介绍的是“木帮”大亨大文堂书局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汉阳,是武汉三镇中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桥城”。 当今汉阳,不仅有连接武昌、汉口的八座现代跨江公(铁)路桥梁,也有武汉最早的立交桥(琴台立交桥)、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人行天桥(钟家村人行天桥)、三镇最长的跨湖大桥(墨水湖大桥)、两座铁路跨线桥及诸多湖(港)交通桥和景观桥。其实。依江伴水的古汉阳也曾有过一些桥,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或已不存,或演变成当今的街巷。或仅见于地名文献中,或被今人改建成坚固的现代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