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从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崛起”理论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否打破以往世界各国崛起的常规方式,普遍表示关切。对中国来说,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和平崛起是必然选择。清醒认识和平崛起道路上的挑战有利于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一个发展、变革和转折的重要历史关头,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日渐结合,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面对并存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概括自己的任务,确定自己的目标。中国试图探索一条不同的发展途径,寻求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和平崛起便是中国求索后的选择。这一战略顺应国际政治与国际法联姻的历史潮流,势必会继续推动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薛红焰 《攀登》2005,24(1):43-45
中国“和平崛起”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是近年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但是,这条道路的实践探索却早已开始,它源于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始于新中国的伟大建设,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对此,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通过正确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成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基础,其中体现的科学思想方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锦华 《百年潮》2011,(12):4-7
上海是中国和平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上海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中国某些高层次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今,中国崛起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议题,在全球引发了激烈的探讨和争论。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正式场合申明“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立场。这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地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做好和平崛起的安全战略谋划,抓住并充分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人们不难发现“和”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铸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可贵品格。郑和七下西洋足迹所至,秋毫无犯,广架友谊桥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这便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典型范例。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和”这一古老智慧的博大内涵。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辉煌胜利60周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的全民族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次取得反抗外国侵略的完全胜利。在纪念抗战胜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对华侵略在侵华时期的种种暴行及罪孽。为此,我们编辑部在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协助及各界人士的关心之下,组织了一组章,多为专家学新发现的史料,将分两期发表。抚摸历史,伤痛犹在。我们不忘历史,是为了珍惜难得的世界和平,是祈盼世界更加美好。[编按]  相似文献   

9.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新生的中国,在民族关系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60年前,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活剧拉开了大幕。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分裂和统一、战争与和平的波澜壮阔的大剧。当时的人和事还没有走远,那个时代的气息还在我们身边萦绕。当我们今天梳理60年前的重大事件时,昔日往事再次鲜明地浮现,令人感受到历史的脉动。  相似文献   

10.
殷辂 《神州》2010,(4):31-31
和平崛起和中华复兴是一致的,只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才会有真正的和平崛起。要实现中华复兴与和平崛起,最根本的任务是“立本”,没有这一点而仅仅依靠技术设计是没有用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纺织品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的真正起步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慕的发掘开始.从此之后,对于纺织品的科学测试方法基本没变,但在微量和精度上则有很大的进步,染料和纤维的测试将成为将来的重点,纺织科技史研究也将以纤维加工、染色以及织造技术作为重点展开;而在纺织品保护修复方面,难以重复的现场保护要以经验性总结为主,较易重复的加固修复应以标准化为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由科研院校与文博机构合作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人材.  相似文献   

12.
13.
郎晓玲 《民俗研究》2004,3(2):64-69
在西方文化起源时期,深深滋养于超自然之泉的古代人相信精灵世界的实有,他们感到自己就处在其中。上帝、天使、魔鬼和死人的灵魂是凡人用眼睛可以看到、用耳朵可以听到的。人们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秩序,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遇到它的代替品。基督教兴起之时,它从文学、哲学及社会现实中汲取古希腊、罗马的幽灵观念,从中寻找可利用的方面,为基督死后幽灵现世和最终复活寻求有力的论据,从而使人们转而相信基督,皈依其教。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器物学鉴定工作中,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文物年代的分期断代和真伪鉴别上。但在古代书画鉴定工作中,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鉴定方法上。本文就运用一些必要的科学手段来证实鉴定结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的分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学术界的学分南北,在后来主流的叙述中,隐然成为新旧的同义词,并有连续的人脉关系,化作成见与心结,继续操控学界的动向。实则南北各有新旧,一般学人也不作此是彼非,壁垒森严的划线。出身北京大学而非新文化派的金毓黻,凭借1920年代下半期尤其是迁都以来的南北学界对流之风,入主南派大本营的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因应国内外学风转移,以及个人阅历学识的增长,其观念与人事均主张融会贯通,捐弃各执一偏的极端,回归学术的大道本原。  相似文献   

17.
A previously outlined paradigm for laying out Roman camps was used to fit particular auxiliary units to certain small camps. A spreadsheet for estimating the numbers of cavalry and infantry within camps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by reference to the putative camps of a two-legion army group, a one-legion group and two subdivisions of a legionary army group. The same paradigm with different constants applied to forts and legionary fortresses with, on average, the intervallum 1/16th of the sq. root of the area it enclosed in the fort and 1/32nd in the fortress. In the forts of both auxiliary units and legionary vexillations, each notional cohort (480 infantry or 240 cavalry) was almost certainly intended to have eight actus quadrati (a.q.) within the intervallum. This allowed the forts later to contain larger auxiliary units. Dividing a fort's acreage by 3.25 indicates the number of notional cohorts for which it was probably first made. The vexillation fort at Longthorpe was probably intended for half a legion and the reduced fort built for two auxiliary units. In legionary fortresses each notional cohort had 12 a.q. The paradigm applied to the Heidenheim fort suggested that an ala milliaria comprised 24 turmae of 42 men. The fortress at York was probably first built as a legionary fort.  相似文献   

18.
19.
从《安庆年鉴》的实际出发,对年鉴如何记载改革开放的新内容做了探索和尝试,以求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更全面系统地记载改革开放的内容信息,更好地为读服务,将年鉴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此,要求年鉴编辑深入调研,设立专栏,调整年鉴结构,辩证全面地记载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钟文刚 《收藏家》2014,(2):72-76
有一张画,很小,小到不足一平尺,且笔简墨淡,空灵疏秀,不注意就会逸出视线之外的。我在那家画廊识得,它被镶进一只略显陈旧简陋的小术框里,正安静地悬挂于扶梯一侧的墙壁上,不发出一丝声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