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凝 《收藏家》2006,(4):67-68
《收藏家》2006年1期刊王少石先生《清吴之阣松荫对弈图竹雕笔筒—兼谈吴之阣的生卒年代》一文,向读者介绍他在数年前以一幅荷鸭图换得访客一近四百年前的竹雕笔筒,但从图片看,我认为可能是一件利用旧材料雕制的现代伪品。而王少石先生文中所述有误。故拟文略抒己见,以供参考。王文说此笔筒“椭圆形、棕灰色、高15.5、口径13.1-14.7厘米。可能因为一度保管不善,笔筒受到潮湿环境的侵蚀,外观呈陈旧的木质感,光泽也较弱,内底已有些朽意。”从物件的尺码和图片所见笔筒比例失调,形象不美,口形几乎是鸭蛋状。虽说竹子天然生成,难以求得正圆,但此…  相似文献   

2.
王少石 《收藏家》2006,(1):11-13
数年前,一日客来舍下造访,出一颇旧之竹雕笔筒赠予,欲索拙作荷鸭图一幅。予喜甚,挥洒立就,奉之为谢。  相似文献   

3.
润德 《收藏家》2011,(4):69-70
竹雕艺术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下可到目前的各大流派。  相似文献   

4.
中国竹雕艺术的滥觞,不晚于南齐。从四川省博物馆藏的竹雕笔筒来看,明朱氏祖孙、濮仲谦、清吴之璠等艺术家风格各异,各领风骚,其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璞不斫的明清金陵竹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啸 《收藏家》2006,(6):61-66
(一)竹子结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皮坚质密,是竹雕艺人操刀的理想材料。竹刻也称竹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多使用竹茎与竹根施雕,用于雕刻的竹材应选择生长了3-4年的竹子,不宜太老或太嫩。太老出筋了,质糙不细腻,难以雕琢;太嫩则不经削剔,亦显现不出竹的细密纹理,失去竹刻的个性。竹茎圆而中空,适宜制作笔筒、臂搁、香筒等器物,技法多为阴刻、浮雕、皮雕与透雕。竹根节密内厚,纹理纠结,凹凸不平,巧妙利用其天然的形态、纹理、疤节甚至瑕疵,在造型上因质顺形,类物刻象,…  相似文献   

6.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有一件"之璠"款竹雕佛手摆件,系该馆旧藏,通高9厘米,围径6、5厘米,重约40克,品相完好,色泽黄中透红,入藏时间不晚于1960年,文物藏品检索卡上的品名是"佛手果",时代一栏定为"道光"(图版一)。此器的特别之处是在佛手造型的瓜蒂处蝇头般大小而不规则的圆形截面上,不易被人辨识地镌刻着阳文篆书"之璠"二字(图版二)。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批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精品,现择几件竹雕艺术品介绍如下。(一)明朱三松《饮中八仙》竹雕笔筒(图版陆:1、2)。高13.8、口径13.6、底径13.5厘米。此器口沿露出棕竹斑点,纹理细腻,色泽光润,筒身雕刻饮中八仙图像,刀法圆熟简练,遒劲有力。图中山间怪石嶙峋,老松巨  相似文献   

8.
栾晔 《收藏家》2014,(12):40-46
<正>沈阳故宫所藏的竹雕器物大体来源,其一是北京故宫调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再就是外地督抚进贡,还有少部分是民间征集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竹雕作品有高浮雕山水人物故事笔筒,镂雕的臂搁、花熏、如意、螃蟹,形象逼真的圆雕人物东方朔坐像、三羊开泰、象驮宝瓶,竹簧八方盒、竹簧浮雕冠架、竹簧雕双鱼海棠式盒,及竹根雕作品等。作为一种既可品玩鉴赏,又与平日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应用器物,竹雕已经进入帝  相似文献   

9.
陈子凤 《收藏家》2007,(10):27-27
清中期以后,竹木刻艺术领域空前繁荣,艺术大师们风格独具,个性鲜明,各领风骚,出现了不少竹木刻名家.他们展现的舞台往往是与文人密切相关的笔筒与笔搁,尤其以笔筒为最。湖州市博物馆藏清黄花梨浅浮雕"风尘三侠"纹笔筒不失为一件珍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16,(5)
《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义》、《毛诗笺传是非》是魏秘书郎刘瑶所作。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说刘瑶生平不详。刘毓庆和牟玉亭根据《三国志·魏书·刘靖传》认为刘璠是荆州刺史刘弘之子。然《晋阳秋》载刘弘生活在西晋,《晋书》所载刘弘及其子刘瑶亦西晋时人,且并无此刘璠在《诗》学方面成就的任何记载。则魏秘书郎刘璠与荆州刺史刘弘之子刘璠并非一人。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件上虞窑青瓷扁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年8月,江苏金坛县白塔公社惠群大队出土了一只青瓷扁壶。直颈,平口、扁圆腹,圈足扁圆外侈,两肩各有一鼠纽(鼠形,有翼、短尾,可能就是《山海经》上所说的"飞鼠")。腹部上刻划一装饰图案,其下划刻"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十三字,另一面划刻"紫是鱼浦(?)也"六字(图二)。器外施满釉,釉色一面泛黄,一面泛青,呈半透明状,有冰裂纹,并有渣点。圈足底下及腹内无釉。腹内平面有旋削纹。器高23.2,腹宽21,扁直径11.5、口径6.3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2.
孙黛影 《神州》2013,(3):10-12
西汉时代的士与帝王关系极为复杂,思想对弈是其复杂关系的一种体现。西汉大儒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奏对,反映出当时士人与帝王在思想文化上的既不同又有一致的地方,通过解析这种思想对弈,有助于我们认识两汉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洪彦 《收藏家》2020,(10):102-102
在广州的一个小拍上,笔者喜获一件大明崇祯年间的青花人物故事笔筒。该笔筒器高18.9、口径10.6厘米,直壁直口圆桶状。笔筒颈部及足上方各有一圈双弦纹夹忍冬草暗刻纹,足底露胎,略内拱,胎质细密坚白,且有明显竹刀旋刮痕。中间绘青花山水人物图案。远山近水、瀑布、小舟、鱼鳞状萱草、左右漂浮的"括号云"。  相似文献   

14.
徐白两门各领风骚江南人种竹、用竹、咏竹、画竹、刻竹、赏竹、爱竹。以竹简传递信息始于唐;宋代又有长足的发展。历代咏竹、画竹的圣手不可胜数。东坡居士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尽了竹的风雅。到了明清,竹雕竹刻发展到一个高峰,朱松邻、封锡  相似文献   

15.
康熙朝瓷器的烧制,以笔筒最有特点。笔筒不仅是康熙朝文房用瓷中的重要一项,而且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充分反映出康熙帝对汉文化的推崇。本文以故宫藏品为例,试图对康熙朝所制笔筒加以简要分期断代。  相似文献   

16.
施远 《收藏家》2008,(2):53-57
雍正、乾隆年间制作竹刻笔筒成就最高的是周颢,他在技法上集嘉定派之大成,又自出机杼,援南宗画法入刻竹,终成合南北宗为一体、以刀代笔无不如意的新风貌,对后世影响很大。吴之墙及其以前包括三朱时期的竹刻笔筒作品,山水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一隅而存在,在景深上为近景。  相似文献   

17.
万新华 《收藏家》2005,(12):37-40
笔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好的文房用具之一。挑选一只精美的笔筒,置诸案头,就感到舒适无比,笔筒造型的意趣甚至影响到文人的创作情感。其材质不一,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巧拟古,蔚为奇观。笔筒在中国古代文具中出现得较晚,据相关资料显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嘉靖朝。事实上,明中期以前的文献中未曾出现过“笔筒”这一词汇,同时,从古代绘画图像资料来看,明代中期以前的绘画中有关文人生活的场景也没有发现笔筒的踪迹(但其他文房用具、案头陈设均有描绘),说明当时还没有笔筒。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而在笔筒产生以前…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发现金代铜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9)
1978年10月,北京市复兴门外某大楼工地施工时,发现金代铜则一件。铜则呈鼓形(图一、二)。正面有一圈缘线,圈间点刻缠枝纹。圈内刻牡丹花卉,花卉中间有双线方格,格中刻双钩铭文:  相似文献   

19.
陈寅生,晚清著名的铜刻高手,被誉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凡入都门购文玩者,莫不以有寅生所刻为重,足与曼生壶并传”。陈寅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先进的商业意识,并与晚清收藏圈交游密切。寅生铜刻是“文人铜刻”,从一诞生起,就高于一般工匠在器物上的商品铜刻。陈寅生的高明,不仅是在技法上,更多的是文人趣味的先进,是美术理念的先进,是金石文化的先进。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0,(5)
正整料挖制圆盒及盖,作两截式,盒体直壁,敛腹,圈足,简洁规整,器身满雕锦地,刻工整齐。盖钮采用圆雕技法刻刘海戏金蟾,细节处多用心雕琢。只见金蟾表情夸张,伏於盖顶,双爪向前伸向,肌骨丰满,形神并肖。刘海交脚而坐於金蟾背上,袒胸露乳,衣袍系於腰间,表情展眸欢笑,造型生动。刘海戏金蟾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刘海则被视为仁慈之神,竹雕常以此为题材。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