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二适先生,一名锡璜,号舒凫,江苏东台人,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与陈树人、马一浮、于右任等名士唱酬甚密。高二适先生为人磊落坦荡,刚正孤傲。1965年,我国书法界、学术界对《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高二适先生对郭沫若先生关于《兰亭序》为“后世依托”之论独持异议,撰成《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但慑于郭老的威望,无处敢于发表。毛泽东主席看到高文后分别致函章士钊、郭沫若两位先生,内有“……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等语,高二适的文…  相似文献   

2.
《驳议》的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二适先生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我仔细地阅读了不只一遍。《光明日报》七月二十三日的铅印,我仔细地阅读了。《文物》第七期影印出的手稿,我也仔细地阅读了。《驳议》的发表是值得欢迎的。对于学术问题,高先生肯把不同的意见提供出来,进行讨  相似文献   

3.
谈起高二适先生,人们就会想起发生在1965年的那场兰亭序真伪之争,即所谓“兰亭论辩”。二适先生批驳郭沫若的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是通过章士钊呈送给毛泽东的。章先生在信中是这样向毛泽东介绍二适先生的:  相似文献   

4.
揭开《兰亭序帖》迷信的外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潜 《文物》1965,(10)
从郭沫若同志的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发表以后,报刊上又相继发表了高二适、严北溟、唐风等先生的文章,对《兰亭序》的真伪问题进行了商  相似文献   

5.
赵洛 《纵横》2003,(10)
窗外雪飞,飘来春的信息。羊年春近,收到江苏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曹松华、郁胜天编辑的新书《高二适手札——致费在山》,纪念高二适先生百年诞辰和纪念馆开馆二周年。书前言称高先生激荡的书风,灵动的线条,百看不厌,正合我心,亦震憾不已。想起2001年2月随众人来到苏北的姜堰市。 车子过长江大桥向东北行,大多走高速路。过了扬州就是泰州,泰州东北还走了不少路,从前叫泰县,今天的姜堰市。沿路经不少桥,看到这片平原上河渠不少。河中不乏船,还有机帆船。大地上遍处绿色,麦子已经返青。但树少出芽。早春时节,  相似文献   

6.
尹树人 《江淮文史》2013,(4):132-140
"巍然一硕书"是章士钊写信给毛泽东介绍高二适所下的评语,意思是说高二适是一位顶级的大书家。章士钊本人是一位大书家,毛泽东当然也是一位大书家,一位大书家向另一位大书家介绍又一位书家时,竟然说他是"顶级大书家",敢做如此评价,决非一般客套话,更非如今满天飞的纸糊高帽,而是这位老人郑重其事、  相似文献   

7.
1965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文,引康生、陈伯达言论,对传世名帖《兰亭序》真伪提出质疑。此论一出,一片哗然,但多不敢言。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适撰文给予驳辩。在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最高指示下,一场震惊全国、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辩"拉开序幕。然这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论辩,最终却在"文革"的号角声中草草收场……40多年后回眸这场论辩,我们仍不禁掩卷深思。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10)
<正>20世纪的书法史上,高二适以其迥然于一般文人、书法家、画家的书法,脱尽寒酸、迂腐、阴柔与做作、浮滑,以其深厚之学养和昂扬之书风崭然于书坛,正像他的为人,耿介、爽直,超然于世俗,在近现代文化史上确立了一代高峰。  相似文献   

9.
彭洁清 《百年潮》2007,(11):56-61
1960年前后,我和我先生姚桐斌散步时,远远看见一位身材高、瘦,腰板挺得笔直的年轻人。我先生对我说:“他就是孙家栋,连苏联专家都佩服他。”这句话给我印象甚深,因为我先生平时少言寡语,不但对他的工作只字不提,也从不谈论他的同事,为何他对孙家栋却另眼相看呢?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塑像知多少朱旭先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为表达南京各界人士对这位革命先驱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新街口广场重朔一尊高5.75米的孙中山先生全身青铜像。这是自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迄今72年来,人们为纪念他而设计制造的第27座...  相似文献   

11.
1965年,郭沫若发表文章,推断《兰亭序》为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高二适对此不以为然。高文经章士钊推荐到达毛泽东手中,又在毛的直接过问下得以公开发表,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关注,学术争论逐渐深入。然而,就在此时,形势突变,毛泽东、郭沫若态度都有改变,而章士钊也感觉到“气候”有所变化,他的秘书把本打算发表的文稿从《光明日报》撤回……  相似文献   

12.
正广州市近代有两位教育家,为人所敬佩。一位是金曾澄先生,一位是许崇清先生。两位先生同住一条街,同在广东教育园地上耕耘数十载。原来金许两家是广州市高弟街聚居的望族。金氏聚居之处称"金第",许氏聚居之处称"许第"。金曾澄与许崇清两先生自幼结邻,以品学互励。及入师徒,迭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和中山大学校长。数十年间,公私交往,协和无间,廉洁奉公,对广东教育事业贡献良多,堪称一对"芳邻"。  相似文献   

13.
正评价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什么样的人致敬追怀。2020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选择对王力先生的致敬追怀,参与王力先生雕像建造的过程,是我最为难忘的一件往事。2001年9月7日上午9时,玉林市文化广场,艳阳高照,树绿花红。随着一块红布被徐徐揭开,一尊金光闪闪的铜像展现在人们眼前。铜像高2.8米,人物呈半坐形,一只  相似文献   

14.
肖力 《江淮文史》2006,(4):71-76
出于对蔡元培先生的敬仰,2005年10月,我们专程去瞻仰蔡元培先生的故居,拜访了蔡元培先生的女儿蔡睟盎.当我走进地处上海市中心闹中有静的华山路303弄时,不禁感慨莫已,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都是在附近的大胜胡同里度过的。看着这熟悉的环境,沿着那洒满法梧浓荫的鹅卵石小道,穿过一排排欧式小花园洋楼,径直走到倒数第二排一幢小楼前,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左侧耸立着一块约高2米,宽3米的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蔡元培先生故居”七个苍劲有务的隶体大字。  相似文献   

15.
我国首个国营建制的戏剧团体,是1950年1月在武汉组建的由“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任总团长的中南京剧工作团,下设一、二分团。该团集聚了南北梨园精英,阵容空前鼎盛,由“麒派”掌门弟子高百岁、陈鹤峰分任第一、二分团团长。一年之后,周信芳先生东归沪滨执掌华东京剧院后(现上海京剧院),高、陈二氏则驻守汉皋,主盟武汉京剧艺坛……  相似文献   

16.
《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一书,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术出版基金资助下,已于1998年7月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它又一次证明了东北师范大学长期重视学术研究,重视老一代学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是东北师大出版社对学术研究的一大贡献。孙常叙,又名孙晓野,1908年12月26日生于吉林市,1994年1月23日因病故于长春。先生自幼喜书画,善金石文字,小学时代即自习《说文解字》。先生于吉林第一师范学校就学期间,曾从师高亨(晋升)先生,习古文字学及先秦诸子。三十年代初,以所撰文稿拜识罗振玉(雪堂)先生,而后因问学数次往返于吉长之间,得罗先…  相似文献   

17.
鲁风 《文史天地》2005,(1):i003-i003
张书旂先生是我国上个世纪前半叶享誉世界画坛的花鸟画家,由于历史原因,出国定居并去世于美国,对他宣传较少,现在中青年画家对他可能会有陌生感,但老一代画家中,张书旂先生在画坛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18.
遵义李连昌先生潜心搜求“沙滩文化”故旧文物和沙滩文人的旧著稿本,历时有年,收获颇丰。最近从一遵义世家的故纸堆中找到一帧黎恺先生的墓志铭拓片。此方墓志铭的撰文者是曾国藩,篆盖者是李鸿章,书丹者是丁宝桢。晚清三位名臣为黎恺先生撰文作书,共同完成这一泐石,其史料价值、书艺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无与伦比,堪称绝世之作。  相似文献   

19.
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广场的台阶上矗立着一座孙中山先生铜像,根据孙中山先生生前作演讲的姿势而雕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这尊铜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是明治大正年间实业家,日本电影界的元老。在孙中山亡命日本期间,梅屋热情地帮助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山先生逝世后,梅屋请日本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金作工场铸造了这尊铜像。1928年铜像铸成,像高2.9米,重一吨多。次年3月,梅屋庄吉亲自护送铜像至南京。1929年6月1日,梅屋偕同夫人、女儿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本应恭放在中山陵墓,供人…  相似文献   

20.
“史学二陈”陈垣与陈寅恪两先生,都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堪称20世纪中国人文研究领域的两座丰碑。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于这两位大师的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呈现出“南热北冷”的倾向。对“南陈”陈寅恪先生的评价愈来愈高,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义宁之学”(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古称义宁)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几乎成为一门“显学”;相比之下,对“北陈”陈垣先生的研究,却显得有些门庭冷落,鲜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