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德富  刘梅 《沧桑》2009,(1):148-149
孔予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全面认识。它的落实是建立在将学生分类,依据其各自特点、年龄、爱好等区别施教基础之上的。“因材施教”不仅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他对学生爱心、仁德的表现,这是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马尽举 《史学月刊》2004,(10):23-31
《论语》雌雉节汉代以来无定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判此节两处有阙文,此说遂成定论。此节与《乡党》篇旨通意连,决无阙文。两千年来先贤大师释不通此节,关键在于离开“雌雉”之“雌”而去释解“时哉时哉”,结果变成离“礼’’释义。只要从“雌”字着眼,以“雌”释“时”,“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与“礼”连接起来。雌雉节是子路惊飞孵卵雌雉,孔子强调此时正是雌雉孵卵之时,责备子路不应违反“不唐不卵”的时令之“礼”。子路打拱认错,雌雉终又惊飞。此解不见于《论语》讲读各家释义。  相似文献   

3.
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大师,所著《论语孔氏训解》一书被清代学者目为伪书。但事实上《论语》孔注绝非后人伪造,孔安国和《论语》有一定的联系,他确曾考论古今文字,为《古文论语训解》,但流传下来的《孔注》屡经后人的口传笔抄及增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孔安国对《论语》的注解,重在训诂,兼及大义。《论语孔氏训解》是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论语》注本,也是儒家经典中"行于世"的最早注本。  相似文献   

4.
王婷 《黑龙江史志》2014,(12):29-30
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进而对《论语》中的"君子"进行分析。首先,对君子涵义的演变进行了梳理,粗略概述了君子的品德。其次,认为《论语》中"君子"可以分为身份意义的君子,道德意义的君子和智慧意义的君子,并分别予以阐述,并且都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原文进行论证。重点分析了道德意义的君子所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包咸的《论语章句》,是东汉章句之学的代表作之一,对《论语》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在注释中,包氏将“解词”融于“串讲大意”之中,使诂训服务于串讲;有时他还在注中交代时代背景,介绍与经文有关的历史知识;其注中留存了不少的《论语》古义。包氏之注对后世的注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代《论语》诠释,上承宋元之余续,下启有清一代之端倪,具有自身的时代特色.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论语》进行了各具特色的阐释、利用和发挥,建构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对《论语》的阐述、利用、发挥,又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后世学者对这一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既有宏观的通史类、断代史类著作,也有微观的...  相似文献   

7.
安萍 《沧桑》2012,(4):78-79,90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书育人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晓慧 《神州》2014,(15):11-11
孔子十分重视交友,其交友思想在《论语》中得以集中体现,其对交友的原则及相处之道分别做了阐述,深入浅出,对当今社会人们的交友具有指导作用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洛濛潜 《神州》2012,(30):151-151
今本《论语》为西汉末张禹融合鲁齐《论语》本,又为张侯论。其篇次自《学而》至《尧日》,共二十篇,以《学而》、《为政》为其奠基石,其次第和结构体现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本体。  相似文献   

10.
袁梦 《神州》2014,(8):150-150
《论语》是被国外学者翻译的最多的中国经典名著之一,尤其以英文翻译居多。本文以理雅各和韦利两者的《论语》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风格和核心词汇的翻译两方面,对二者的英译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汉代各家《论语》异文资料的详尽比勘,在文献记载基础上,我们认为郑注是杂糅三《论》而成的,而不属于单纯的某一《论》。郑注注重经典义理的阐发,注重礼仪制度的诠释,注重交代孔子言行发生的具体背景,同其他《论语》注相比,更有助于我们再现历史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论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论语”一名之来历及含义、《论语》的编纂者、历代注本、历史影响、时代价值、出土文献、海外传播等七个方面,对中国学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论语》研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伴随《论语》在儒家经典的地位的上升,以目录学为观察视角探析《论语》在众多的目录著作中由最初的"经之附庸",逐步发展为一个固定类目,梳理《论语》类目在目录著作中的分合衍化,在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明清四个阶段后,由《论语》类目发展为"四书"类目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之中发现了大量竹简,其中包括许多《论语》残简。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论语》白文版本,也是目前唯一能够见到的《论语》的西汉抄本原件,是《论语》出土文献的代表。学者们通过对此简本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自汉儒始的两千年来,对《论语》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句,长期以来被曲解并批判为孔子蔑视"下愚",搞阶级歧视,为压迫、奴役制造理论根据。笔者从儒学思想体系的整体性、深刻性、严密性,以及社会学、语用学、语义学的角度,采用经典自证、诸籍互证、薄物征知等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否定前贤及时人的定见成说,提出了自己的肯定性见解,为孔子正名,为经典正义,在尊重经典本义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之,以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出土简帛文献,《论语》中的“即戎”当为“節戎”;根据《论语》的一贯思想和“教”、“以”的用法,《论语》中“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当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相似文献   

17.
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孟子》讲到饮食状况和规范 ,以之为资料 ,讨论古人饮食生活 ,从而考察中华饮食文化 ,涉及到下列六个问题 :一食品与食物的不充足 ;二食法与规范 ;三家庭饮食与家内人际关系 ;四饮食、礼制与人际关系 ;五为政核心事务———重农耕与民食足 ;六古代饮食与中华饮食文化。古人食品虽多 ,但食物不充足 ,所以行旅要自带粮食 ,才会制定出“通行饮食”治罪条例 ;古人饮食讲求“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注重饮食卫生 ;家庭饮食规范 ,遵循孝道原则 ,先尽老人 ;社会上饮食活动中贯彻礼制原则 ,尊卑有序 ,敬重长者 ,克己待人 ,体现等级制度和宗法精神 ;为保障民食的生产 ,政府重农耕和不违农时 ;讲述古代饮食 ,是研讨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 ,从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特点 ,即精妙的烹饪技术与美食的讲求 ,注重饮食礼仪 ,饮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郭祥贵  杨和为 《沧桑》2013,(5):92-94,101
《论语》一书属语录体,因语境记录的不完整,对《论语》中一些章句的理解就会产生误解。通过还原语境,从《论语》中找出线索进行互文性阐释。用这种方法对“吾道一以贯之”进行阐释,“吾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一以贯之’僦是以“仁”贯之。  相似文献   

19.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说文>段注解释"原壤夷俟"句马融注,中华书局标点本引文部分有错误,其中讹字二个,断句错误一处.  相似文献   

20.
刘洁 《丝绸之路》2013,(16):43-44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道德修养为后世所称赞。《论语》较详细地反映了孔子的修身之道,既包含人际交往中的处世哲学,也涵盖个人自我修身的内容与方法。修身之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具体表现,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