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是一个商埠,是商家表演的舞台。因此它与众多商埠一样,在"舞台"大盛的同时却少有自己的"戏班子"。各地商帮在武汉"献艺""竞技"时,往往是湖北武汉的"本帮"显得力量单薄。茶叶业却是一个特例,在徽帮、浙帮的包围中,却有一个本帮的车和顺,从清朝的乾隆年间一直开到了公私合营。最盛时,汉口打车和顺招牌的达到30余家,后经过清理,也有8家之多,分别在"车和顺"后面以不同的"记"相区分。仅在汉正街,就有益记、信记、元记、鸿记、顺记等8家。而其中的车益记则在本埠有4家,重庆、广州等大城市也有分号,是茶叶业中难得一见的"连锁店",也是武汉各业中扬名最早的"四大名店"之一。本文的讲述者车守基,是车益记最后一任老板车子谦之子。他走访了许多亲友才有了这次口述。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农历正月十五,省委史志研究室办公大楼里充满着欢乐祥和、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抬眼望去,舞台上那在红色背景映衬下的"促融合·一家亲"元宵联欢会电子屏幕会标,显得格外耀眼。在这春风荡漾的舞台,到处都弥漫着其乐融融、温馨和谐的家的味道。"回首2018,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难以忘怀,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原省地方志办公室成为一家人,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史志人!"主持人的开场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氛围一下子浓烈起来,70多位至亲至爱的史志人都有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相似文献   

3.
肖宇 《大众考古》2021,(2):73-81
宋代钱绅《舟泊常州》描绘了一幅江南风貌,"几家烟火桥边市,一曲渔歌郭外村"。古桥是江南留给现代的历史符号,横亘于空中,倒影于水中,沟通两岸,通达古今。纵横交错的水网使这里桥桥相望,干姿百态的桥梁使这里水陆两便,更添富庶。古人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将桥梁喻作"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或"玉带浮水",更是将桥梁当成展现江南之美的舞台,匠心营造。  相似文献   

4.
骈洋 《神州》2013,(10):5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观众对舞台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观众不仅要欣赏高品质的节目,满足精神上的追求,而且要在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中满足感官上的享受。一场成功的舞台演出需要有好的剧本、演员的良好演技,合理的场景设置、协调的音乐的配合等,同时还离不开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烘托渲染。"灯光是舞台的太阳"、"灯光是舞台的魔术师",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灯光"在舞台表演中的  相似文献   

5.
别有影情     
二姨说:咱们家就指望你了!我吓得神志不清,还有那么多优秀表哥,复兴家族这事轮不到我吧。二姨的下半句是:……把外婆的故事写成个散文诗似的电影剧本。好!虽然我只写过舞台剧本,但外婆的故事毕竟是祖传秘方,什么本都不在话下。睡前我躺在床上,开始盘算"散文诗"。  相似文献   

6.
李芳 《沧桑》2012,(2):122-124
在倡导文化大繁荣的今天,戏剧舞台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反思雄踞舞台的精品剧目,何以成为精品,本文试从戏剧精品剧目《雷雨》《白毛女》等成功之作来探讨它们长期屹立于戏剧舞台的艺术魅力,以期实现对戏剧舞台上"人性"的召唤。  相似文献   

7.
正幼教发展日新月异,家校一线通、网络平台等现代化通讯方式不断深入人心,但"家长园地"始终没有退出家园联系的舞台,在家长工作中仍然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家长园地"在家长工作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怎样才能不流于形式?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目前"家长园地"在创设中的常见问题:1.形式大于内容,对造型的关注超过内容,内容上缺乏对家长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不突出。2.单向传递为主,较少考虑到给予家长相互传递信息的空  相似文献   

8.
丁瑶 《神州》2013,(7):3-3
人生如戏,《白蛇》中的主人公孙丽坤在文革前、文革期间、和文革后的生活都在舞台上得到展示。事实上,小说中的"舞台"并不仅仅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而存在的,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这一点,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制造出戏剧化场面,而且还影响着小说中的各个角色及其命运。同时,《白蛇》中的"舞台"还兼具着反应社会历史,揭示小说主题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抽去这一空间,或置换为其它空间,故事也将无法存在。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一个朝代,伴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瓦解了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并对传统的禁欲主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明代的文人们所关注的已然不再是家国天下,而是个体感性生命存在的点点滴滴。他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放纵个体感性自然的欲望,彰显个体感性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在其时的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0.
薛雷 《环球人物》2013,(18):88-89
2003年5月某晚,香港红磡体育馆,黄贯中和黄家强倚靠在一个放置于舞台中间的电子屏两侧。屏幕上是黄家驹身穿红衣、披着长发、略显瘦削的昔日影像。此时,距离他1993年6月30日在日本因意外坠落舞台而去世,已过去10年了;距Beyond 1983年组建乐团,已过去整整20年。家驹跨越时空,和真实世界里的Beyond乐队其他成员一起弹唱演出。他们齐唱的,正是那句经典"你我霎眼抗战二十年"。在这20年  相似文献   

11.
王克明 《炎黄春秋》2013,(10):85-89
现在通常认为,在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文艺界的主流艺术是"大洋古",它们充满或曰统治了延安舞台;《讲话》之后,文艺界主流的表演形式改成了小秧歌剧。查阅史料可知,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一、只有传统古装戏曲长期统治延安舞台"大洋古"是说大戏、洋戏、古戏。大戏是指抗战期间国统区剧作名家的"与抗战无关"的多幕话剧作品,洋戏  相似文献   

12.
吉庆街艺人     
正"老通城",本名吕文礼,来自河南,1963年生,12岁进入专业艺术院团,1991年从河南省越调剧团来到吉庆街从艺。"老通城"坦言,"刚开始真拉不下面子,怎么想怎么难受。硬着头皮演了几次后就放开了:只要有人喜欢,哪儿都是舞台!"图为"老通城"在为外国客人表演节目。"老通城"擅长吉他弹唱,表情丰富,深受吉庆街食客欢迎。他曾以《欢迎你到吉庆街来》《梦乡》和《家在汉口》自创歌曲而走红,成为吉庆街人气最旺的艺人之一,与"拉兹""麻雀""黄瓜"一起被誉为吉庆街"四大天王",并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专题节目。  相似文献   

13.
平阳地区的戏曲活动早在十一世纪初年就有了修建舞台的记载,宋景德二年(1005年)在万荣县桥上村修建了"舞厅",以后又在平阳各地陆续兴修了许多舞台。根据当时文物的发现证明,在金、元时期建立的舞台更加增多,可知金、元杂剧在平阳地区的广大乡村与城镇中普遍地流行,演出活动颇为频繁。  相似文献   

14.
“人伤了心以后会扔掉所有的。就是过年很难过。过年我也看中央4套的春晚,眼泪滴答落下来。我不是想上舞台,是想家。那时候回香港跟人吃火锅,没吃就眼泪直流,我说火锅就是我的家,就是我的国家,我想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15.
让大脑翻墙     
正第一次知道万维钢(网名同人于野),是因为他写的一篇博客,标题叫做《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出来得非常及时,因为当时正是博客热,一大批小说家、诗人和时评家们在这个新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写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口水文,也就是被称之为"心灵鸡汤"的那种东西。这类文字的一大特点是特别爱引用名人名言,然后将其曲解,给读者灌输一些廉价而又没用的营养品,比如万维钢在那篇博客里提到的郑渊洁曲解爱因斯坦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概述"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创新体裁,是展示志书主编们才华、运思和文字功底的舞台,是志书中的精华部分。经过众多主编们的辛勤笔耕,"概述"园地里已呈现出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绚丽景象。"概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民国的梨园很热闹,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舞台小天地上,演绎人间大悲喜。可是在舞台下,乱世名伶们却成为军阀蛮横争夺的"香饽饽",同样演绎了另一幕人间悲喜剧。"三太子"带头抢演员民国元年(1912),北京开禁有了女子演戏,来自天津以及河北的"坤角"(旧时戏剧女演员)们,纷纷到京献艺,让北京城的观众耳目一新。当  相似文献   

18.
濮存昕     
<正>除了表演艺术家,人们总会给他另外一个称呼,社会公益家。作为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过去的一年里上了8个戏、演出123场。每一部戏、每一场演出他都用心去做,把每一个角色活化在舞台上。  相似文献   

19.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3,(1):103-110
程敏政《篁墩文集》中较多使用"故家文献"一词,为"故家"注入"文献"的含义,即宿贤之"故家",增添了文化内涵,"故家"作为文化传承的产物,所以具有自己的风范,包括世德、学问,传承文化是"故家文献"的特征。宋以后徽州等地的"故家文献"类型宗族,对于传承并创造中国文化与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人才的重要载体,人才往往离不开"故家文献"对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乡贤谢晋     
赵畅 《纵横》2008,(12):53-57
从《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鸦片战争》,谢晋的每一部作品都给干家万户带来巨大的艺术震撼。大师酷爱电影艺术,亦热爱生他养他的故乡。10月18日凌晨,曹娥江畔,一位在外漂泊了大半辈子的游子.带着他对电影艺术的无限热爱,带着他对乡情乡亲的无比眷恋,终于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10月26日下午,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门口,送别的场面是那样的"壮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量众多的普通群众。躺在鲜花丛中的人民艺术家,安详而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