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倩 《文博》2023,(4):39-48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考古材料,对陕北高原汉代墓葬的形制及主要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陕北高原汉代墓葬分为五个时期和四个区域,并总结各期及各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墓葬是安置死者遗体的特殊建筑,是我们了解古代丧葬思想的重要媒介。汉代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形成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以汉代墓葬为例,就如何真实客观地释读墓葬信息进行探讨,论证了古代墓葬的诸多性质,如神圣性、象征性、礼仪性、等级性、安全性、时代性,并希望通过以上论证,解析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自古素有“帝王之州”的美称,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一千零六十余年之久。作为周、秦、汉、唐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周围分布有相当数量的古文化遗存,尤其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墓葬分布更为密集。本文拟对历年来长安城周围发现或发掘的汉  相似文献   

4.
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样,既有统一性,也有特殊性,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排水沟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推广、普及,反映出墓内防排水及保护墓葬的目的和需求,对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发展和演进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考古发掘来看,墓植柏树与墓葬用柏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柏木本身的特性及其所引申出来的文化内涵为其盛行奠定了基础;二是,汉代本身独特的文化元素与之融合,互为促进,主要表现为尊亲忠孝的儒家思想、尊君一统的社会秩序、视死如生的厚葬之风.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过的人口迁移次数不胜枚举,每次移民事件的发生都对移民迁出区和迁入区产生了诸如疆域形成、民族融合、地区开发、文化传播、城市形成与发展、人口增长和  相似文献   

7.
试析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是其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置放方式和表现形式,二者的不同表现出时代特征的不同及墓主身份的差异。徐州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是男性墓主的特权,女性墓主不能拥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升仙的需要。另外,画像石中的车、马及车马出行图等画像并不可能是车马陪葬的代替品。  相似文献   

8.
王玮 《黑龙江史志》2014,(14):22-23
汉代是汉民族完整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的政治制度、专业学科、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不但互为影响、互为利用进而共同发展,也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的整个中国社会。其中与社会人息息相关的民居建筑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它不但对整个中国的建筑史影响极大,也影响着人类生活中的另一种特殊建筑——墓葬。汉代人们不但注重阳世生活的质量,也同样在意肉体死亡后的归宿。对生命的眷恋使得视死如事生的观念在当时十分受推崇,这一思想也真实的反映在对阳宅与阴宅的建造上面。  相似文献   

9.
曹迎春 《文物春秋》2012,(5):11-14,25
中山国铸铁炉边发现的骨料,不是为铸铁增加含磷量或用作燃料,而应该是用来降低冶炼熔点的熔剂。中山王墓出土的木皮铁杖与《吕氏春秋》所载铁杖虽同名为"殳",但用途各异,一为步战之兵、礼仪之器,一为车战之兵、实战之器。中山国的半倒焰式馒头形陶窑并非独创,而是战国时期陶窑的流行式样。灵寿城出土的炊器陶在燕国考古中也有发现,并非中山所特有,另一种炊器陶则更具中山国特色。中山国的货币存在仿铸现象,但非民间仿铸,而应该是官方仿铸。  相似文献   

10.
张卓远 《华夏考古》2013,(1):126-133
我国的砖石结构墓葬起源于东周,西汉中晚期后日渐成熟并流行。木结构技术在西汉早期墓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中晚期仍对墓葬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东汉中晚期,随着我国墓葬结构技术的发展,砖石墓葬又吸收木结构技术的合理因素,使画像石墓的细部结构和室内装饰具有很强的仿木结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河南省境内目前发现的汉代仿木构墓葬的建筑形式进行了类型学的探讨,主要包括了仿木构墓葬的类型、历史分期等,最后分析了河南地区汉代仿木构墓葬的建筑特征和技术成就,进行了建筑学的总体论述。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发掘的49座墓葬中,可以断定22座墓属于战国时期、8座墓属于汉代。战国墓的墓葬形制有甲字形土坑积石木椁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铜器、玉器、水晶、玛瑙器、石器、骨器等。汉代墓有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种,随葬品有铜器、石器、骨器、铁器等。  相似文献   

13.
2000年8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本建设在许昌市仓库路发掘战国、汉代墓葬58座,出土陶、铜、铁器199件,为研究许昌地区战国、汉代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汉代画像基葬由于分布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将它们加以综合审视,从中可以发现汉代画像墓葬从兴起、流行、昌盛到衰落的发展历程.对各地不同时期画像墓葬的种类与特色,本文也有一个整体上的比较和揭示.  相似文献   

15.
16.
17.
2001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小浪底水库移民工程,在上亳墓地发现和发掘大批东周及汉代墓葬。上毫墓地位于山西省垣曲县王茅镇上亳村东侧,亦即战国至汉代的古城“亳城”的北侧。墓地南北长1400余米,东西宽1200余米。2001年春,小浪底水库移民区上毫村建设新村,在墓地中部地带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04年第8期、《考古》2005年第 4期分别发表了《咸阳平陵十六国墓清理简报》和《陕西咸阳市文林小区前秦朱氏家族墓的发掘》两篇简报,这是十六国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发掘的,以西安草场坡墓  相似文献   

19.
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使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刘胜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在纪念满城汉墓发现40周年之际,本文依据史籍记载,概述分析了历史上的刘胜其人其事及中山王世系,简述了刘胜的兄弟们"景十三王"的为人及归宿,并以亲身之经历介绍了该基出土的金缕玉衣在国外几次展出的盛况。  相似文献   

20.
熊北生 《江汉考古》2000,(1):3-16,21
襄阳县竹条镇位于襄樊市区西北约10公里处,西南距汉水约0.5公里,北距襄渝铁路约5公里,汉十公路从这里通过。竹条墓群正位于竹条镇街区,墓地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其东约8公里有邓城遗址,再向东有余岗墓地(图一)。这一带处于汉水谷地,地势平缓,为汉水冲积平地。东面桐柏山及随枣丘陵迤逦而来,西面武当山、荆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