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依据层位关系,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可将其大体分为四期,其年代分别与枣园类型晚段、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早段约略相当,基本包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遗址外围发现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大、小两条环壕,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2.
巴彦套海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巴彦套海艾里东南的一座沙丘上,地表遗物散布范围东西长约200、南北宽约50~70米。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以细石器为主,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动物骨骼在内的丰富遗物。根据采集标本的形态风格来看,该遗址的延续时间较长,早至新石器时代晚到唐代,是一处时代跨度较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复合型遗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漯河地区四处龙山时代晚期中小型遗址(寺疙瘩、凌云台、善德、大悲寺)调查发现的炭化植物遗存为切入点,探讨淮河上游南部地区的农业结构。浮选出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属、小麦5种农作物,狗尾草属、马唐属等旱地与荒地杂草。量化分析显示漯河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中小型遗址的作物结构以粟为主,黍为辅,普遍伴出少量稻、大豆,可能出现小麦。综合已公布的研究资料,认为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上游广大区域内的农业结构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夏商时期的玉虎,经历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中晚段、二里头文化、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前段、商代晚期后段等几个发展阶段。笔者推测夏商时期玉虎的渊源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早中段。夏商时期玉虎的流变,一方面是在商代晚期前段由玉虎演化出玉龙,另一方面是直接向西周时期玉虎演化。西周时期承袭了商代晚期玉虎的文化传统,发展了玉虎造型的种类,产生了诡异凶猛的玉虎,以及形象更为逼真的玉虎,新出现片状镂雕玉虎,为东周图案化装饰纹样玉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2005年棲木沟遗址试掘中,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将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陶器全部为夹砂陶,以灰褐陶为主,素面占绝大多数;石器有穿孔石刀、刮削器等。晚期发现一座浅穴式房屋基址,陶片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素面为主,出土磨制和打制石器若干。早期遗存与横栏山遗址出土器物十分接近,年代应相当;晚期遗存与大石墓中出土器物相似,时代应在春秋至两汉末年。  相似文献   

6.
2005年木沟遗址试掘中,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将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陶器全部为夹砂陶,以灰褐陶为主,素面占绝大多数;石器有穿孔石刀、刮削器等。晚期发现一座浅穴式房屋基址,陶片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素面为主,出土磨制和打制石器若干。早期遗存与横栏山遗址出土器物十分接近,年代应相当;晚期遗存与大石墓中出土器物相似,时代应在春秋至两汉末年。  相似文献   

7.
小河沿文化陶器至少可以区分为三个组合,基本上可以代表小河沿文化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其早期曾与红山文化有过一个同时并存的时期,晚期最晚的器形与白燕遗址三期同类器具有相似性,应当已进入龙山时代。从遗址分布看,燕山以南小河沿文化遗址以早期为多,少量进入了中期,晚期遗址不见,而燕山以北地区早期遗址相对较少,中期以后遗址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下川雕刻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沁水县下川遗址中的雕刻器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中较为丰富而典型,这为我们系统地了解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雕刻器的类型、特点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本文研究的雕刻器基本上是下川遗址1973~1975年间调查发掘所获,内有17件已在《下川文化》一文中作过报道①。从这批雕刻器的坯材选择、器身整形以及雕刻器刃的打制等各个环节来看,其打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本文试图通过对下川雕刻器打制技术及类型的研究,以求认识中国雕刻器的形制特点以及与西方雕刻器之异同。  相似文献   

9.
正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1979年3至4月、1999年、2000年分别对新砦遗址进行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1))。2002年至2005年10月,对遗址继续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的重要遗址~((2))。目前已知,新砦早段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870-1790年,新砦晚段年代约为公元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境内陆续发现了建新北、大岭下及鲍付沟西遗址。石器有大型打制石铲、磨制石斧、石刀、石剑等;陶器多为黄褐色泥制夹砂陶,手制,以刻划纹为主,由刻划纹再组成弧线纹、复杂网格纹及横"人"字纹,还有少量篦点纹、戳印纹。这几处遗址均具有新石器向青铜文化过渡的特征,其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李家崖》考古发掘报告的资料,将李家崖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在讨论城墙、居址和墓葬相对年代的基础上对李家崖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重构。以李家崖遗址的分期为基础,结合绥德薛家渠遗址和柳林高红遗址的资料,将李家崖文化也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相关资料的比较,本文认为李家崖遗址的青铜器属于石楼类型青铜器。通过分析李家崖遗址早期和晚期的文化因素可以发现李家崖文化的来源与朱开沟文化有关,其衰落与西周文化的强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湖南辰溪县松溪口贝丘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溪口贝丘遗址位于辰溪县城东南,遗址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120平方米。遗物以陶器为主,石器次之。陶器种类有罐、釜、钵、盆、簋、盘等,纹饰流行凤鸟纹、羽翼图案、祭祀场景等。该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年代为距今7400~7100年,其文化内涵与高庙下层文化近似。晚期的年代为距今7100~6600年。作者将该遗址晚期的晚段遗存另划出来,命名为“松溪口文化”认为它与高庙下层文化有着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之恒 《四川文物》2007,(1):50-53,95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14.
1990年河南把县鹿台岗遗址的发掘①,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一件陶中柱孟。该遗址龙山时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四段,总体文化性质属中原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中柱孟发现于晚期第四段的T16第2层中。标本*16②:1,泥质素面浅灰陶,器口双层平方唇,浅斜直腹,平底,内中部凸出一空心及底的立柱,口径对.5厘米,底径17.5厘米,高3.6厘米,中柱残高6.7厘米。(图一,l)中往盂又称“中柱盘”或“中柱盆”,由盂形或盆形器内底竖立一空心或实心的中柱而得名,为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司见之器,分陶质或青铜质,多平底,有的下附…  相似文献   

15.
湖北荆州纪南城遗址,文献记载为楚郢都故址,但20世纪的考古发掘表明,纪南城的年代上限为战国早期或春秋晚期,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进一步确认纪南城的年代上限仅为战国中期早段,其使用时间为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纪南城外的冯家冢可能为楚肃王墓,与纪南城的起始年代吻合。清华简和葛陵楚简记楚肃王徙鄩郢,因此纪南城当即鄩郢。楚肃王四年(前377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纪南城作为楚都历时99年。  相似文献   

16.
南坡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地理位置最靠西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共发现石制品119件。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南坡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南坡遗址的石制品特征来看,应是从峙峪、杜庄遗址等发展而来,属于典型的"细石器文化传统",年代较二道梁、油房等遗址要晚,与于家沟、马鞍山大致相当,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17.
沉船所见明代民窑青花瓷依据器物组合异同分为6组,结合窑址、居址、窖藏、墓葬等考古资料及纪年器,将年代推定为:明代早中期(约15世纪中期)、明代中期早段(约15世纪晚期)、明代中期晚段(约16世纪早期)、明代中晚期早段(16世纪中期)、明代中晚期晚段(16世纪晚期)以及明代末期(17世纪前期)。  相似文献   

18.
《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七期发表了《屈家岭遗址下层及同类遗存文化性质讨论》一文。文章中认为屈家岭遗址下层文化遗存与大溪文化晚期遗存是同类遗存文化性质。前者包括朱家咀和放鹰台、钟祥六合遗址中层墓葬以黑陶为主的遗存。后者包括有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晚期墓葬,公安王家岗遗址第四层墓葬,枝江关庙山遗址第三层,湖南澧县三元宫遗址晚一期,澧县丁家岗遗址T_3晚期墓葬,安乡度家岗遗址墓葬,安乡划城  相似文献   

19.
安图沙金沟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图县沙金沟遗址于2006年发现,遗址位于沙金河右岸第Ⅲ级阶地上,在地表和含角砾的黄色亚黏土层中共发现石器82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二类和三类工具(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遗址的地质年代推测为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20.
社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交东村西南。1958—1978年,广东和广西两省(区)文物工作队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调查。2012年2—4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防城港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实际发掘面积6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石器139件,以打制为主,有蠔蛎啄、砍斫器和尖状器等,磨制石器有斧、磨棒;陶片数量较多,可辨器型有罐、釜和钵;骨器7件,均为骨锥。大量海生软体动物外壳和鱼骨的发现证明了遗址以采集海生资源为主的生业模式。社山遗址属海滨贝丘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本次试掘对进一步了解北部湾地区海滨贝丘遗址的文化面貌以及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生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