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所据材料及研究方法的不足和不同,关于南澳Ⅰ号沉船所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生产年代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在全面搜集嘉靖至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材料的基础上,重点依据观音阁窑址出土资料,结合居址、窖藏、沉船出土青花瓷及纪年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综合分析南澳Ⅰ号沉船所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器形、纹饰和款识三个因素,认为其生产年代为万历早中期(16世纪晚期)。并进一步指出,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同一时期存在精粗产品共存现象,且存在同类特征跨时期延续但工艺退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南澳Ⅰ号沉船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三点金海域,2007年6~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对其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出水器物有瓷器、陶器、铁器、铜器等,其中瓷器的数量最多。根据对出水瓷器的形制、胎质、釉色、纹饰、制作工艺等的研究,并结合沉船考古的特点判断,南澳Ⅰ号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时期。南澳Ⅰ号沉船的发现对于明代中晚期海上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外销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7月,对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发现的船体纵长约27米,有17道隔舱板和16个隔舱。发掘出水各类遗物1万余件,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应为漳州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产品,沉船所属年代与此大致相同。南澳Ⅰ号沉船的发掘为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正无论是作为文化遗产,还是当作实物遗存,"南澳一号"都让世人弥足珍贵。在沉船的出水文物中,瓷器纹款、博戏用具、果品遗骸、铜钱铜器等,无不留下鲜明的历史印记。这些新的实物证据,为撩开明代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神秘面纱的一角提供了有力证据。从中,可以一窥晚明时期民窑瓷器的生产技术、贸易活动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种种。一、瓷器纹款留下民窑时代文化印记一件瓷器就是一个年代的历史、风物、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众多水下沉船打捞出水,随船货物或船上大都发现了铜钱,如韩国新安沉船出水铜钱28吨之多[1],"南海Ⅰ号"出水铜钱23000枚,"南澳Ⅰ号"也出水大量铜钱等。"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后一直未曾发现铜钱,2019年,在对沉船保护实验室进行改造过程中,偶然在龙骨末端榫卯处发现了堆积在一起的几枚铜钱,其中一枚只剩下锈蚀物痕迹,其余6枚表面富集凝结物或者锈蚀物,清理后钱文"开元通宝"字样清晰可见。6枚铜钱保存各异,有两枚被白色物质黏合在一起,上面一枚直径28、厚4.86mm,下面铜钱直径26.25、厚5.4mm,重20.81g(含粘合剂),表面被黑色和黄色锈蚀层覆盖,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的大量陶瓷类文物进行安全高效的脱盐保护处理,选取“南澳Ⅰ号”出水的3种不同窑系的陶瓷文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胎体理化性能进行分析检测与对比,并在常温静水浸泡、加热静水浸泡、超声波与加热-超声波4种方法11种不同技术参数下分别进行脱盐实验,并作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加热与超声波技术相比常温浸泡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脱盐的速率,但是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与超声波频率的增加,脱盐速率增加幅度不大。实验中发现超声波对比较脆弱的陶瓷文物的釉面与胎体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对比实验基础上提出了3种不同窑系的陶瓷文物相应的最佳脱盐参数,以期为安全高效地完成“南澳Ⅰ号”出水的2万多件陶瓷器的保护脱盐提供研究支持,并为其他沉船陶瓷器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支专业高效的考古队伍。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西沙华光礁沉船,还有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等都成功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水下沉船遗址调查,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研究、整体保护与展示,为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0.
在已经过去的人类历史中,航海船舶的建造是最能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科技水平的标尺之一。宋元时期,中国大陆与海外诸国的往来日趋频繁,大量的华人移居海外带去了各种先进的产品、文化;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宝,经济作物等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随着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在我国辽阔的海疆不断发现了历代沉船遗存,揭示出曾经蓬勃兴盛的海上商贸活动。其中近年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有位于广东台山海域的“南海Ⅰ号”沉船和西沙群岛华光礁沉船的水下考古发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汕头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开埠前后,就是举世瞩目的海洋强港。其港口来往船只总吨数居上海、天津、大连、汉口、青岛、广州之后,排行第七。其黄金时期,仅次于上海、广州,高居全国第三,被称为"中国通商第四口岸"。古代从汕头出口的瓷器,被外界称为"汕头器"。2007年5月下旬,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三点金"海面发现"南澳一号"沉船。六七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水下考古工作队对"南澳一号"进行调查和试掘,2008年由该所水下考古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南澳Ⅰ号"打捞瓷器、"宋钱"等遗物及相关历史文献、纪年瓷器、沉船资料的多方位考察、比较,围绕该船的年代、历史背景、贸易性质、航路、船货、沉船发现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探索,推断该船或为隆庆开海之际的一艘沉船,对于深入了解隆庆解除海禁之后的海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认为该船首段的航线,为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环球贸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进一步了解16世纪后半叶新航路开辟后的海洋贸易状况具有极其重要价值,为研究隆庆开海后景德镇及漳州窑的瓷业生产,特别是为了解漳州窑瓷器的早期面貌及景德镇瓷业对漳州窑的影响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同时也为研究明代造船、航海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5~7月,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开展的水下考古,出水了大量来自福建省平和县明末烧造的"漳州窑"瓷器,再一次使平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平和漳州窑的三大类瓷器(青花瓷、彩绘瓷和素三彩瓷),明清时期大量销往海外。已在东亚、东南亚、西亚、东部和南部非洲、欧洲等地被大量发现、收藏和研究。海外人士以"汕头器(SWATOW)""吴须赤绘(吴州赤绘)""吴须染付(吴州染付)""交趾香盒(交趾三彩、  相似文献   

14.
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进行了补充鉴定。结果显示,除了前期调查发现的木材种类外,该船的构件中还有榄仁(Terminalia sp.)和五瓣子楝树(Decaspermum parviflorum)两种木材。这两种木材在国内同类文物的鉴定中尚未发现过,因此对这两种树木的分布和种属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对"华光礁Ⅰ号"出水的南宋沉船船体构件第1~6层板、龙骨、立柱等31个样本进行了树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华光礁Ⅰ号"船体木材树种有松科、柏科、樟科、杉科、大戟科等,松科居多;木材主要来自华中、华南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造船用材产地。同时分析了该船不同构件所用木材的特点及来源,并对造船用材与树种进行了比较。"华光礁Ⅰ号"沉船构件用材表明,古代匠人非常熟悉各种木材的性质,并能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在船只的不同部位。  相似文献   

16.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救榜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Recoveries PLC)在台山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RIJNSBURG)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古代沉船。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古沉船展开水下考古调查。中方队员张威下水采集回一些青白釉瓷片。通过这些瓷片,考古专家判断这是一艘宋元时期沉船,命名“南海Ⅰ号”沉船。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10,(6):11-11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沉睡四百余年的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正在进行中。据目前出水的八筐文物分析,出水青花瓷主要来源于福建平和窑,少数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观音阁瓷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用于外销。  相似文献   

18.
<正>烟波浩淼的南中国海,孕育和滋养了深厚悠远的中华文明。她的怀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养护着海上丝绸之路那段岁月的辉煌。迄今在南海海域已多次发现古代商贸沉船,诸多沉船的船体结构和船货性质,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神秘面纱。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南海之滨,依托地缘优势和多年积累,将沉船文物及外销艺术品作为征集、收藏、研究、文保等领域的重点。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南海I号""皇家南海号""南澳I号""万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正"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阶段性成果公布,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1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历时两年多后,其阶段性成果正式向外界公布。"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舟船起源甚早,《易经·系辞下》已载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从早期的独木舟,到汉唐时代木板船,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各式帆船,其发展绵延悠久,脉络明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考古工作在全国各地均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沉船实物,逐渐揭开了我国古代舟船发展的历史面貌。谈及沉船,我们总是容易想到水下考古,想到沉没于茫茫大海的古船,比如颇受各界关注的广东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即为此类。殊不知,我国古代内河航运也十分发达,而古代沉船遗迹的发现与探索更是缘起于陆地考古,包括因河道或海港历史变迁而形成的淤陆沉船。由于这两类沉船遗迹所处埋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