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第一次见到吴大猷老是1992年5月17日,他在李政道教授和夫人陪同下,从台北经香港来北京。这是他时隔46年后第一次重返祖国大陆。我当时负责大猷老来大陆访问的接待工作。当时他是海峡对岸来访的职务最高的人,而且是一位患病的87岁的老人。我感到压力很大,生怕有闪失。在机场上,我见他虽然坐在轮椅里,但精神很好。  相似文献   

2.
余云 《江淮文史》2009,(5):60-65
我第一次看到宋美龄的山水画作,是在台北友人寄来信件的邮票上,方寸之间,显示了山川之秀,给我印象很深。我第一次感到,宋美龄还会画画,蛮有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宝为证     
一个来自台湾的13岁孩子曾经对我说.他喜欢台北故宫.最喜欢看的是《富春山居图》.喜欢它的构图.它的颜色,真是棒极了。我惊讶13岁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鉴赏力.但我还是问了他我更关心的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那图还有一半,叫做《剩山图》?他睁大眼睛,说.我从没见过?在库房里吗?我说.不是.在大陆……1948年,645,784件因战事被迁至南京的故宫国宝.最终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携至台北.从此一宫文物分藏两地,台北故宫博物院在17年后诞生。  相似文献   

4.
正总觉得和台湾很有缘,第一次去台湾的时候在台湾大学的表演系,偶然见到了这张海报,蒋勋的《少年台湾》。我很喜欢台湾,大概源自于一些话剧,当年算了下时间,觉得没有机会去看这场戏。没想到在第二年的上海有《少年台湾》的公演。毫不吝啬地买了票,没有失望。台北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街头巷尾的生活气息与文艺的氛围是我喜欢这里的理由,总有人跟我说台湾没有内地的好山好水,但是台湾毕竟是  相似文献   

5.
我第一次到台湾是在1998年,2004年春夏之交,又应邀访问一个月。其间,乘火车南下,单身一人从台北到花莲、台东、台南、屏东、苗栗等地旅行一周。每到一地,就会有一位当地朋友按预先的约定,到火车站接我,带我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第二天,我再继续乘火车南行。下一站又有一位新朋友应约在车站等候我。于是新一天的旅程又开始了。这些都是我的一位热心的台北朋友C先生的精心安排。我于是享受到了一个漂泊者的感受,每天用笔记本电脑把当天的新鲜见闻记下。2006年底又去了第三次,也是每天写下旅行日记。两份日记总共约有十万字之长。  相似文献   

6.
他的身上有“士气”,优雅、豁达、格局阔大,以中文之“雅”营造了民歌之“风” 告别2013年12月27日,下午两点,在台北新店慈济医院的安宁病房,南京媒体人黄佳诗见到了弥留之际的李泰祥。“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7.
次旦总巴拉萨探亲记廖东凡六月的一天,我的朋友拉萨市歌舞团团长土登先八生,从拉萨打电话告诉我:"台北的次旦总巴老阿妈又到拉萨探亲来了。她托我向你问好呢!这回在阿乃拉家里住了小半年,身体比在台北好多了。老太太已经提出申请,准备在拉萨长期定居安度晚年!"我...  相似文献   

8.
他坐在椅子上,把身倾前,诚恳地说,“甚至‘张学良’这个名字──我也不想要!我不想做‘张学良’!我只想当个普通老百性,自由自在地做我想要做的事,我不能接受每一个人的赞誉。” 1936年,他参与改变中国历史,发动了“西安事变”。他释放了蒋介石,并与蒋介石一起,乘飞机回南京。他从此受到软禁,销声匿迹半个世纪。 张学良在解释他决定接受惩罚时说,“我是个军人,有上级也有下属。这是造反的行为.我必须对此负起责任,我曾准备被枪毙。” 去年张学良90岁生日时,他是自1936年以来第一次公开露面,与敬仰他的人士在台北一家酒店庆祝寿辰。他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刘涛 《风景名胜》2014,(6):100-116
自从喜欢上摄影,就烙下了深深的街巷情结.一直以来,我都梦想着能拍一次日本的街巷.从第一次看岩井俊二的爱情电影,第一次看安达充的棒球漫画,第一次听久石让的电影配乐开始,我就想来看看这个国度.等我成功置身于梦想中的这个国度时,我发现真正纯粹的和风街巷,是在日本的关西.褪去了科技的冰冷和霓虹灯的繁华,走在关西的街巷,能感觉到的绝不只是复古的外表而已.  相似文献   

10.
张光正 《炎黄春秋》2000,(10):66-69
自1982年《城南旧事》电影放映以来,台湾老作家林海音的名子在内地几乎家喻户晓。林海音之父林焕文和我父亲张我军,都是七、八十年前定居老北京的第一代台湾人。海音之母黄爱珍与我父是台北板桥乡亲,据说爱珍女士在15岁嫁给焕文先生之前,与我们张家某人有过姻亲之议。此事虽未成,两家却一直以亲戚相称,我和弟弟们从小都叫林母为姑妈;海音姊妹称我父为大舅或清荣舅(我父原名清荣);  相似文献   

11.
“你要看毛片吗?一看毛片,就有灵感写下去了。”——稿子写不下去时,我就又想起我的师傅来,那个总是满嘴胡说八道的、35岁的“胡老头”。第一次见面,是他编我的稿子。本来应该是北京新闻部的编辑王姐姐编的,但逻辑结构乱得她头昏。中国新闻部的编辑——我师傅,一向见不得女人撒娇和掉泪的他,就在“王小麻子”的撒娇声中,晕晕乎乎地接过了我的稿子。  相似文献   

12.
杜润生老是我父亲的老乡、同学和战友,是对我父亲参加革命起到过重要影响的人之一。我第一次见到杜老是1956年,那一年我8岁,而与杜老的交往是从文化大革命中开始的。文革中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我当时只有10来岁,凭我的记忆,记述一下当时武汉热烈庆祝的情景用以反映武汉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我父亲舒少南是《武汉日报》摄影记者,自己也办有“武汉新闻摄影通讯社”,肩负着宣传抗日的重大责任.通讯社设在汉口泰宁里,与《新快报》隔壁,该社社长万克哉(后万去台湾,居台北,已去世)与我父亲十分熟悉,事先把消息透露给了我父亲.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带上我,上街去边看边走,边拍那  相似文献   

14.
女儿今年七岁,喜欢看电视,春节期间女儿每天上午都要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连续剧。有一次,我也凑过去看个究竟,看看她到底看的是什么电视。我上前一看,原来放的是《三毛流浪记》,我想这是  相似文献   

15.
正1987年8月20日,台北,国民党军事情报局收到一包厚达454页的泛黄的秘密文件(现收藏于台北"国史馆")。这是退役25年的原国民党"国防部情报局"大陆工作发展室副主任王蒲臣少将寄来的。据悉,这份文件他已经保留了38年。"老田没来吗/常来/他还卖菜吗/对啦/您领我去看看他/有事吗/请他看电影/好吧……"这样一段普通对话就是王蒲臣所寄出的  相似文献   

16.
台北——合肥,远隔千山万水。台北那边居住着蒋纬国,合肥这边生活着金定国。 鸿雁传书,台北——合肥一线牵。它带来的岂仅仅是薄薄的纸,它捎来了蒋纬国与金定国割不断的手足之情。 作为异姓兄弟,高龄80岁的蒋纬国与79岁的金定国,已有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了。但金定国先生告诉笔者:“海峡两岸情切切,纬国兄的心时时与我的心连在一起啦!”  相似文献   

17.
马志国 《南京史志》2011,(17):28-29
案例:女孩突然失眠了这一天,一位来访的家长朋友焦虑地说:"马老师,看了您做嘉宾的关于家教心理的电视节目,很想请教一个问题。我的女儿12岁,本应是不知忧愁的年龄,可是,最近我发现她突然失眠了,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还是第一次这样,我很有点担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第一次看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时,就被玛丽亚动人的歌喉和完美的爱情故事打动,而奥地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民俗更是深深烙印在我心里。10年后,当梦想终于成真时,坐在飞机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在头脑中勾画我的奥地利之旅。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糖纸     
第一次发现女儿撒谎是在她六岁那年。记得那是一个和风送暖的春日黄昏,我在阳台上眺望着缓缓落下的夕阳,想着自己的心事。女儿蹦蹦跳跳地回来了。她从书包里拿出新买的文具给我看。我夸她买得不错,并问她:“买文具剩下的钱呢?”,女儿的脸上立即“晴转多云”了。她低声说:“妈,那钱我丢  相似文献   

20.
回家的路     
那一年,他33岁,她32岁,他们的儿子刚4岁,正在上幼儿园。他被组织调配到一个离县城很远的乡里工作。第一次,她随单位的车去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