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其附近发现了许多秦瓦残片及卷云纹瓦当。这表明 ,此地曾经有过陵寝之类的地面建筑。两座大墓和两座车马坑非常紧凑地集中在一个较小的方域内 ,组成一处完整的陵园。M2墓主被葬在M3之旁 ,也许是因为后者执意要与先君葬在同一个陵园 ,所以大堡子山秦陵才有如此设计。如果说大堡子山陵园与凤翔1号陵园还可以类比的话 ,大堡子山陵园与圆顶山墓地则缺少可比性。众所周知 ,周代诸侯国都邑旁的族茔 ,国君陵园与国人墓地是分区规划、分别管理的 ,公陵的布局与一般贵族墓葬的布局制度不相同。所以 ,没有理由因为圆顶山两座相近的墓墓主可能是夫妇关…  相似文献   

2.
考古发现的商周车马坑多达数百座,多数属随葬性质,分布于各地各等级贵族墓葬附近。车马坑与主墓的方位及朝向关系,往往体现了不同地区、国属、等级、文化背景的墓主人的葬制葬俗。通过统计分析,商周各时期各地区车马坑的位置设置各有特征,能够作为不同葬制葬俗对比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江汉考古》2021,(4):102-111
西汉中央集权制下,各诸侯国受制于朝廷,包括葬制在内的各项礼制皆"仿帝制"。从目前资料看,西汉长沙国葬制受汉葬制影响较深。然而长沙地区是先秦楚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强势入侵的汉葬制与楚葬制(俗)开始了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园邑、陵园、陵寝、陪葬墓、外藏坑、黄肠题凑等汉葬制为轮廓,以墓道偶人、椁箱分室形制、内外髹漆套棺、笭床等楚葬俗为内核的极富特色的西汉长沙国陵墓制度。  相似文献   

4.
卡殷墟宫殿宗庙区内埋葬着两座特殊的晚商高级贵族墓葬——妇好墓与亚长墓.这两座墓葬在墓葬级别、墓室面积、随葬礼器、墓上建筑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从墓葬位置和墓主人身份等诸多细节来看,它们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妇好和亚长生前曾为殷商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死后则葬于宫殿宗庙区,继续担当殷商社稷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5.
霸陵的“薄葬”,一是指其“丧礼”的简化,二则仅表现在大陵园不起高墙、帝陵“不起封土”且仅以平铺的河卵石为界等;霸陵在墓葬和陵园规模、外藏坑数量等方面与西汉中期帝陵几乎一致,更多地体现出了“简化葬礼不减葬制”的基本特点。形制要素的创新,则表现在双重陵园的首创、外藏系统的形成、葬墓的出现三个层面,这些变化对西汉帝陵规制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6,(8)
正外藏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过程中晚于实践而出现的葬制名词,它是相对陵墓墓室(正藏)而言较晚出现的一种陵寝制度因素[1]。外藏系统是指秦汉时期帝后陵墓墓室之外所发现的形制多样、数量众多的陪葬坑,是对秦始皇帝创设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管理机构在陵园的模拟再现[2]。外藏系统经历了先秦时期的滥觞、秦统一时期的探索、西汉早中期的成熟、西汉晚期的衰落以及东汉时期消失等几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与影响东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探讨了战国秦陵的墓主、选址、共性及个性特征。认同并补证了学界关于芷阳一号陵园葬秦昭王与唐太后、芷阳四号陵园属宣太后、严家沟秦陵为“公陵”、周陵镇秦陵为“永陵”的意见;提出了司家庄秦陵的墓主为孝文王、“韩森冢”的墓主为叶阳后的观点。认为秦称王后在都城西郊开辟了咸阳原陵区,随着都城向渭南扩张,又出现了芷阳陵区。本文还归纳了战国秦陵在陵园形状、墓形、建筑、陪葬坑、祔葬墓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又根据其内部差异,将之分为“咸阳原类型”和“东陵类型”,认为前者充分借鉴了东方列国、尤其是魏国陵园制度,呈现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后者在某些方面趋于守旧,则为本土保守派势力回归传统的选择;而夏太后陵、乃至后来秦始皇陵园的规划设计,是二者发展、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白光 《文物春秋》2008,(1):23-33
丰宁县境内的早期墓葬以土坑墓和石棺墓为主,从其葬制、葬具及随葬器物分析,应为山戎文化的遗存。本文就历次文物普查中抢救性发掘的早期墓葬资料,分别对皮匠沟、牛圈子梁、火焰驹梁、东沟道下、四、五道沟门等墓群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做了综合性整理与介绍。  相似文献   

9.
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性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埋葬人员庞杂,随葬大量毁坏的兵器和车马器、随葬器物分层埋葬和无嫁女的媵器等特征,不仅与其它地区西周贵族墓地有明显不同,而且与西周时期实行的族葬墓制度也不合,结合《周礼》关于西周墓葬制度的相关记载,联系到这里曾是“成周八师”的驻防地,我们认为这处墓地是“成周八师”阵亡将士的“陵园”。  相似文献   

10.
渔阳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咸嘉湖西侧,陵园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墓的东、西、南面均有一个外藏坑,呈"品"字形。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封土、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其中漆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该墓采用的是"题凑"葬制,而且多件漆器上有"渔阳"题记。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早期汉皇室的一位公主,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而嫁给长沙王。  相似文献   

11.
2002~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一批周代墓葬,其中M34、M37较重要。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中部有长方形腰坑,葬具为单棺单椁,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两墓应为西周晚期元士一级的贵族墓葬,墓主可能是早于虢国的焦人。  相似文献   

12.
汉阳陵陪葬墓分为东区和北区,以东区为主.东区陪葬墓以东司马门道为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布,距离陵园暨司马门道近者规格较高,规模较大,随葬品亦较为丰富.2014~2016年,阳陵考古队对东区陪葬墓M3的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墓葬有外藏坑(外藏箱)2座,设在墓道位置,用木材搭建成长方形的箱体结构,放置陶/木俑、木质车马、石磬、生活器具等随葬品千余件.  相似文献   

13.
位于雍城南郊三畤塬上的秦公陵园系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国国君陵寝之地,与其它先秦诸陵园相比,雍城秦公陵不仅具有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它与之前和后来的秦陵园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继承性、完整性、独特性的秦国陵园体系,其表现整个秦陵园从集中公墓制即所有墓葬均集中于规划的陵区之内,向着独立陵园制及各陵园以兆沟相互隔开的发展过程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上世纪80年代曾在十四号陵园以西约3公里处的南指挥一带发现13座陵园,按照当时界定的标准,所勘探出的18座"中"字形大墓的墓主即为秦公,且与在雍城执政的国君位数基本吻合,而此次新勘探出的十四号陵园不仅存在与南指挥陵区之间的距离问题,而且是否真正隶属雍城陵区,以及新发现"丰"字形大墓形制等方面则为秦公陵园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7,(7)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对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一号墓(编号M1)进行了发掘。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封土和墓道已遭破坏。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东、西边箱及棺箱四部分。随葬器物放置于头箱、边箱、内棺及内、外棺之间,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男性。根据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简文内容判断,安岗一号墓为战国中期偏晚阶段的典型楚墓,墓主身份为下大夫。该墓的发掘初步确认了安岗墓地的时代、等级和性质,为探索战国中期楚国中等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从出土文献看堧地之制在秦代就已列入禁苑规制,礼制建筑中也设有庙堧;西汉时期的都城、禁苑、宗庙、陵墓等也继续沿用堧地之制;因此秦始皇陵两重城垣之外的区域应该为陵墓的堧地。秦始皇陵的堧地中设置的内容有墓葬、外藏坑以及池沼、建筑、道路等,其外围标志则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来验证。  相似文献   

16.
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强 《东南文化》2002,(3):51-54
本通过对狮子山汉墓墓葬结构的分析,认为该墓尚处于竖穴墓向横穴式崖洞墓的过渡阶段,早期特点明显;墓葬仍采用了西汉时期的前堂后室葬制,墓主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同时由于楚国较早地采用了凿山为藏的横穴式崖洞墓的形式,并以其在西汉早期的政治影响力,加速了这种墓葬形式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商代高等级墓葬的墓上建筑遗存,文章认为这些墓上建筑就是陵寝制度中"寝"的起源,同时也可能兼备"堂"的功能,从而确认陵寝制度的渊源可上溯至商文化时期。另外,文章认为,殷墟西北岗发现的大批祭祀坑,虽然是商王室的公共祭祀场所,但也应该是针对墓主的,因此可以确认商代时期应该已经存在墓祭。  相似文献   

18.
正墓主清楚的墓葬能够带给我们的信息往往有独到之处,刘贺墓是突出一例。刘贺墓不仅揭示印证了汉世一段特殊历史面貌,也为我们研究汉代葬制以及葬制的背景,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兹文即就刘贺墓葬制提一些看法,以诸求教。一、与汉简《葬律》比较刘贺墓显然逾制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多位赵国侯(王)死后葬在邯郸城附近。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部发现多座战国时期的赵国侯(王)墓葬,这些墓葬在位置与分布、墓葬制度、墓外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战国时期赵国王墓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内涵。可以说,赵都邯郸时期,不仅促成赵国侯墓向王墓的变化,也完成了王墓向王陵的转变,为探讨战国时期王墓的发展及陵寝制度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印山越国王陵的陵区是经过精心的选择的。从陵园布局和墓葬形制分析,越王国王陵在仿效先秦秦国王陵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色。而墓葬的巨大封土应是对越民族传统葬制葬俗的继承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