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传玺 《江淮文史》2008,(6):109-122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抗战进入极其艰难的相持阶段。恰其时,美国给予中国第一笔战时借款,给中国抗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么,这笔借款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时任驻法大使顾维钧引起,陈光甫直接商谈,新任驻美大使胡适的外交保证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王成勉 《近代史研究》2012,(2):88-99,161
要驻扎在天津长达26年(1912--1938)的美国第15步兵团,是过去研究中美关系学者普遍忽视的研究对象。事实上,这个不起眼的军事单位却意外孕育出一些美国军界的中国专家。在1940年代迄1950年代初期,许多涉华事务的重要将领都出身于这个步兵团。他们早期的对华经验也成为后来处理对华事务的重要参考。本文即探讨这个步兵团早期在华的驻扎情况,主要军官的在华经验,并检讨这些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同时期内,国民政府中承担对美广播的电台不同,播音管理部门及其职权也多有变动,但最终在1940年夏季形成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掌管技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掌管内容的分工,这加强了对美广播宣传的专业性与隐蔽性。地处中美间的电台之转播是对美传音成功的必要条件,1940年5月后,马尼拉的美国电台与美国人斯图尔特的转接构成了对美传音的稳定新渠道。为增强对美广播宣传效果,中方增加节目时长,调整节目时段,因时制宜地制定宣传重点,但核心诉求始终是推动美国制日援华。得益于中美相关人士的默契合作,国民政府对美广播塑造了与美国在理想、利益层面均有相似性的国家形象,这有助于中国争取美援、坚持抗战。  相似文献   

4.
与中美平衡外汇基金借款有有关的档案资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已编选了一部分,以下公布的29件孔祥熙、宋子间的来往电是新近发现的,可与《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对照使用。  相似文献   

5.
周韬 《史学月刊》2007,(8):131-134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得到美国的援助,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3年这个阶段内,美援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抗战初期。诚然,在此期间美援确实起到了援助中国抗战的作用,但是,美援的真正目的不是纯粹为了帮助中国抗日,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立足于美国自身的利益和其在  相似文献   

6.
抗战中期,作为学者的胡适和作为政治家的宋子文,先后受命赴美争取抗日美援,在华盛顿有过一段两年多的共事缘分。两人发挥各自的特长,为争取美援尽了各自的职责。但由于个人背景的不同以及性格、作风等方面的差异,在共事中两人合作得并不默契,常常发生不愉快乃至相互拆台,并最终导致胡适的去职。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关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关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相似文献   

8.
高薇薇 《丝绸之路》2009,(10):45-48
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为中国提供了一系列的援助,空中援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中美在战略目标、物资数量等方面的巨大分歧,致使双方在有关对华空中援助问题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严重影响了战时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品 《民国档案》2004,(3):101-105
抗战期间,美国总统特使居里为协调战时中关关系曾两度访华,成为中关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本对其以特殊身份两度来华的历程进行阐述,并作出比较性评估。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开辟西南交通,获取国际物资,国民政府于1938年筹备修筑叙昆铁路。为解决路款问题,国民政府与英、法两方洽商借款事宜,经多次协商,中法双方于1939年12月达成借款协议。本组史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民政府交通部、中国建设银公司与中英银公司、法银团等之间关于叙昆铁路借款问题的谈话过程,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中央信托局举办的战时兵险为国内外重要抗战物资的运输及后方工矿生产事业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其得以安心运输与生产.大量兵险法规章则的制订与施行表明当时经济部门对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非常重视.战时兵险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且与其他财经措施相互配合,产生了超出"保险"以外的稳定效应.国营、民营保险机构精诚合作,共同经营战时兵险.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说明,民国时期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关系除了基于利益矛盾的冲突,还有其他可能的面向,而这是学界以往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抵制美货运动展示了与传统排外主义迥然不同的对外方式和理念 ,包括人民主权思想和全民国家观念的兴起、新式社团和报刊等现代传媒的运用、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成长和现代舆论的崛起 ,以及文明理性的对外精神 ,因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以近代民族主义为动员方式反抗西方列强的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金虎 《史学月刊》2007,2(8):72-78
美国内战期间,南部邦联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筹措资金。为达到此目的,南部邦联政府采取了征税和发行国库券与债券等措施。由于通过征税获得的财政收入微乎其微,南部邦联政府的财政资金便主要依靠发行国库券和债券。此举固然使得南部邦联政府短期获得一部分可支配资金,但由于南部邦联没有坚实雄厚的财政基础,又得不到外来有力的资金援助和支持,因此南部邦联财政政策并未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加剧了南部邦联的民心涣散,最终加速了南部邦联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是四川近现代史上公共卫生事业大发展时期。从发展速度、规模,开展工作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看,战时四川公共卫生事业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更具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经过抗战时期的发展,四川奠定了在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大省的地位。疫病防控、空袭救护、医药治疗是战时四川公共卫生工作的三大主要内容。但受经费的短绌、质与量发展的不协调、卫生行政体制的弊端等因素的制约,战时四川公共卫生事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朝鲜战争第一年中 ,中美双方在不同阶段决策的变化 ,来研究大国间“局部战争”概念的形成及局部战争中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吴宏亮  陈杰 《安徽史学》2015,(6):157-162
鄂豫皖根据地创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由该根据地诞生的红军部队,历经浴火斗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部队,成为中共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根据地重视干部培养和人才集聚,为抗日斗争和日后中共建政,培养了大批干部人才。鄂豫皖根据地虽然长期孤悬敌后,但是在中共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抗日武装队伍不断壮大,游击战争始终得以坚持,有力打击和牵制了敌伪顽力量,根据地成为中共抗日武装东进南下的桥头堡,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以及中共"绾毂中原"在全国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晓莉 《史学集刊》2006,1(6):87-93
美墨战争发生在19世纪美国大陆扩张进入高潮时期,是美国以武力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在美国国会内部引发了一场有关美国国家目标的外交大辩论。辩论从得:克萨斯兼并开始,涉及宣战、拨款、领土兼并以及奴隶制的扩展等诸多问题,但其核心主题在于扩张性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自由事业是否相容,美国的国家目标是追求领土的扩大,还是自由的延续,从而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权力与自由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面抗战胜利的到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平与战争,民主与独裁两种力量的斗争,成为战后国内政治的显著特点。依据中国共产党七大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中共中央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战略方针,极力推进和平建国构想的实施。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追求和平、民主的真诚努力,揭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独裁的真实面目,极大地团结和教育了全国人民,从而把政治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最终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准备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争取和平建国的斗争,也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觉悟和国民党的彻底孤立。  相似文献   

19.
城墙防空洞是在城墙下修筑工事以躲避敌方轰炸的一种防空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依靠城墙高大宽厚的墙体做掩护,供民众躲避敌机空袭,是城墙防御功能在热武器时代的一种拓展,但也对城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旨在以相关档案为基础,并结合报纸等其他资料来考察抗战时期西安城墙防空洞的建设、形制与规模、维护与管理、作用与影响等相关问题,以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够丰富对民国西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沛霖 《安徽史学》2017,(6):116-125
本文拟由电信法例保障战时军事通信,电信组织相适战时军事需求,电信建设满足战时军事推进,战时军事发展与电信财务困境等四个维度着力,分层透视其时电信与军事领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