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初知识分子对议会政治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史学月刊》2005,17(1):61-68
民国初年,面对议会政治的失败,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大致表现出三种路向:第一是认为中西社会条件不同,代议制不适合中国;第二种主张用普选制、职业团体选举来改造代议制;第三种要用直接民权取代代议制。但民初政治发展的实际走向是从移植西方代议制转向由集权走向宪政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2.
刘欣怡 《上海地方志》2023,(2):77-84+96
“民主共和”是唐绍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绍仪幼年赴美留学期间是其“民主共和”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初步公开了他“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唐绍仪“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日益公开化,并具体化为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内阁、国会、约法等要素的效仿和学习;此后,唐绍仪在辞任内阁总理及与袁世凯决裂等事件中,体现出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维护和贯彻。袁世凯去世后,愈发紧张的“内忧外患”局势及此前“民主共和”实践中的受挫均使唐绍仪认识到,“和平”对国家和人民十分重要,动荡时期国会和约法不可持续,由此,在“民主共和”思想中加入了“和平”这一思想前提。这也体现出唐绍仪的“民主共和”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局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开始出现全面政治危机。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各领域相继产生了以自强御侮为主要目标的革新运动,公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即为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一种政治性极强的教育理念,源于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在晚清中国的生成,固然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必然结果,但却更体现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改造国民性及国家建构等多重政治诉求。政治转型因素对晚清公民教育思想兴起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不但使得这种公民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政治性大于社会性、工具性大于价值性等教育救国性质,而且使其在基本内涵及时代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原生性公民教育思想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1,(4):48-49
一、在清朝的政坛上,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 我们看到,无论谘议局还是资政院,都还不是议会,即使连日本那种二元君主制的议会也不如。这是因为,它们既不能选举行政机构人员,或者议会多数党组阁,同理也不能真正制定宪法。但是,它们也不是以往历史书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朝廷的咨询机构,橡皮图章。  相似文献   

5.
王亚嘉 《安徽史学》2005,1(6):120-122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核心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腐朽的封建政体,还为拓展和深化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国民党统治中国理论上的"合法性"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①.  相似文献   

6.
杨燕 《丝绸之路》2011,(8):75-7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与阶级应运而生。对此,佛陀提出了其理想的政治诉求,即"以佛法治国",它包括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社会政治主张以及理想的政府职能。虽然这些理想政策的实施曾经取得过良好的效果,但最终却不能持久。佛陀已经认识到了菩萨与众生、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万民、佛法与国家等一系列永恒的政治问题。而这一切又都充分说明佛陀最终追求的是全人类社会乃至一切生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黄昊 《文史天地》2009,(8):20-24
王国维和罗振玉作为中国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们之间曾经是莫逆之交,彼此赏识,互相扶助,成就了流传于世的罗王之学;他们也因为政治走向和儿女姻缘的争端,结束了近三十年的深厚情谊,分道扬镳,自此天各一方。  相似文献   

8.
呼啸 《文物天地》2021,(3):83-85
体育(Physical Educatio n)的概念是晚清时期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而“体育”一词,则是20世纪初经由日语翻译后引入中国的,是专指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方式,后来才逐步泛指各类身体运动的总称。因此,体育这个概念自引进之初,就与健康、发达、自由、美德、进步等概念相联系,是晚清中国面对西方的全面领先,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求得民族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孫宏雲 《中华文史论丛》2011,(3):163-194,392,393
那特硜對德國國家學在近代日本的傳播和明治政府建立普魯士式國家官僚政治制度發揮了有力的影響。由其在東京大學的講議輯録而成的《政治學》,對國體與政體、國家概念(Conception)與國家觀念(Idea)等概念作了明確的區分,並對各國立憲制度的歷史由來、法理與實際及其利弊得失加以論述,具有歷史學派國家學的特徵。該書出版後不久就被譯成中文,再藉由報刊、新學書目和圖書廣告的宣傳,成爲清末憲政運動的一種思想資源,對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相似文献   

10.
7月3日,泰国举行国会下议院选举,在野的为泰党在下议院500个席位中赢得过半数席位(265席),获得了组阁权;执政的民主党只赢得159席。虽然现在就来评估泰困政治发展是否进入一个新时代还为时尚早,但此次人选所展现的一些迹象,让人们对泰国政治发展有了一些比较乐观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12.
如果说清朝最后12年乃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段之一,那么,1905年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年份之一。就在这一年,日俄战争宣告结束,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矢志推翻清朝的中国同盟会却在东京宣告成立,曾经亲手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授意光绪帝,一边宣布废除延续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一边破天荒地派遣载泽等5名大臣,远航东、西两洋,专程考察  相似文献   

13.
在16—18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界,一些基督教学者援引《希伯来圣经》,认为古代希伯来社会就是上帝为以色列人设计的完美共和政体。这股绵延近三个世纪的"政治希伯来主义"思潮发端于意大利,随后向北蔓延,尤其在荷兰与英国达到高潮,甚至一度被纳入政治实践中。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希伯来主义是套用希腊罗马的古典政治概念来理解形态迥异的古代希伯来社会,目的是借助所谓的希伯来理想先例为近代早期反抗王权、确立共和的话语构建提供合法依据,希伯来因素从而以这种被异化甚至被歪曲的方式参与到近代欧洲政治文明的创建之中。  相似文献   

14.
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学 《安徽史学》2004,(1):80-85,74
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晚清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见严重,传统的政治文化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无能为力,于是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向西方(包括甲午后的日本)学习要求.相比较而言,政治思想的学习远比社会经济变革来得快.近代政治思想的超前发展带动了社会变革.但是,不是建立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近代政治思想缺憾甚多,并给晚清社会的变革留下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莉  付永旭  星灿 《南方文物》2009,(4):165-172
研究人员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的背景不同,便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对考古学的解释。的确,这种情况存在于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及其物质遗存中,在谈到黄河中游的二里头文化(1900~1500 BC)时尤其如此。二里头文化的时空范围与文献中记载的夏王朝部分一致。很多证据显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的中国,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许多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产生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一100余年前,一批年轻的德国传教士,越过大洋,来到中国这块陌生的土地。这些传教士自称"斗士",将自己从事的传教视作至高无上的事业。到了中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未知的命运,他们有的病死,有的被杀,有的则在华多年,从事传教、教育、医疗事业。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对商会的早期认识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振强 《安徽史学》2004,12(2):52-60
商会作为"舶来品",是西方商业文化、制度文明的一部分,近代中国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且认识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对1904年中国商会诞生以前的商会早期认识进行考察,认为有从官办商会、官督商办商会、商办商会;有从保伸商权、开展"商战",有从倡导地方自治,有从维持清政府统治等角度去认识商会,涉及到商会的开办方式、组织系统、营运程序、功能作用等诸多方面,进而分析了此时期中国时商会的认识所具有的特点与社会背景,指出这些认识对当今新兴商会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钱纹陶瓷器是公元1世纪至6世纪(约相当于中国的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不同国家的重要器种.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两个类别,一是钱纹陶瓷器皿,一是钱纹砖瓦,它们的工艺特点是在器物表面装饰着模印钱纹或变形钱纹及类似钱纹.  相似文献   

19.
程红 《安徽史学》2004,(5):87-91
在近代中国,首先提出建设中国铁路的是洪仁玕,但格于时局未能实行.接着西方列强也提出了修铁路的要求,同样也未能允准;19世纪70年代初,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私自修建的吴松铁路甚至被清地方当局购买拆毁.在"两宫也不能定此大计"的朝野守旧氛围下,李鸿章、郭嵩焘、丁日昌、刘铭传等淮系要员,能够因时乘势,互相呼应,放胆直陈,掀起了建设近代铁路的争议,并在随后的实践中付诸实施,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商丽浩 《近代史研究》2007,1(2):137-141
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绅士收入、晚清外国教习待遇和五四时期中国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多有探讨,但对于晚清中国教习在新式高等教育机构内的薪酬状况尚无深入研究。中国新式高等教育在内忧外患中以洋务运动为契机而产生,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至宣统年间,京师与各省专门以上学堂共有教习千余名。晚清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国教习,处于传统绅士向现代知识分子嬗变之中,其薪酬受国际化进程和中国传统的双重影响。从中国教习薪酬的高低和变化可以透视新旧文化资本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价值的变迁。中国人获得比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