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执掌全国政权的国民党理应率领全国人民奋起抗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但为了维护其统治,国民党推行"安内攘外"的反动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致使大片国土节节沦丧。国民党蒋介石的这一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节节紧逼,国民政府却采取步步退让的不抵抗方针。在民族危急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曾经是坚决反蒋派的冯玉祥痛心疾首,开始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力主动员全国军民,抗日救国,以武力收复失地,对蒋介石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他极端痛恨,曾在日记中写道:“如蒋稍有人心,万不至将国事弄到如此地步也。今日将成为如何情形?真是伤心万分,愧对国人万分矣!”开始身体力行地做抗日救亡的工作。 当年11月22日,他给薛笃粥、邓哲熙的信中,在谈到如何对待当前政局时说:“(一)对国内者,中国革命应…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东北当局奉蒋介石命令,采取不抵抗政策,黄显声是唯一一个进行抵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抵抗失败后,黄显声组织义勇军进行抗日,给侵华目军以沉重打击。义勇军失败后,黄显声感到报国无门,遂与中共发生联系,并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黄显声最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秘密杀害。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东北当局奉蒋介石命令,采取不抵抗政策,黄显声是唯一一个进行抵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抵抗失败后,黄显声组织义勇军进行抗日,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义勇军失败后,黄显声感到报国无门,遂与中共发生联系,并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黄显声最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秘密杀害。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了我国大片国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时,国民党政府实行妥协退让政策。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政策,广大的人民群众纷纷起来,要求抗日,一些爱国学者也加  相似文献   

8.
"鞋匠"王海     
《神州》2004,(9)
人生在世,谁不穿鞋?穿什么样的"鞋"?走什么样的道?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双星集团总裁汪海选择了国有企业这双鞋,他也走出了一条勇敢者走的"敢为天下先"的国企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9.
国难会议召开了1932年4月,是九一八、一二八事件之后,国民党中枢的一个反应。 国难会议最初是由1931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当时止值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呼声甚高,一些民主人士开始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不抵抗政策,要求改组政府,领导抗战。南京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组织国难会议  相似文献   

10.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基于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认识,在“和…‘战”问题上,作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对抵抗日本的侵略始终缺乏信心,“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是其基本立场。本认为,在长城抗战失利之前,尽管汪精卫主张“抵抗”与“交涉”并重,但他更强调“抵抗”的重要性;此后的汪精卫不仅很少提到“抵抗”,就连理直气壮的“交涉”也从未出现。一味的妥协退让成为其对日态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并包围了北平城,但以国民党第四兵团司令李文、第九兵团司令兼第十三军军长石觉等为首的蒋介石嫡系,并不愿意束手就擒,其实力明显优于傅作义,成为和平解放北平的巨大阻碍。但为何他们最终却接受了傅作义的命令,放弃抵抗,连一兵一卒也不带就离开了北平?  相似文献   

12.
1946年底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后,不顾中共与民盟的抵制,于1947年拉拢民社党与青年党两"友党"进行政府改组,组成多党联合执政。民、青两党试图利用此次机会积极参与政治。青年党要求甚多,民社党意见分歧。蒋介石面对政党杯葛,为迅速完成政府改组,被迫多方沟通,妥协退让。国民党虽完成了改组,并继续占据政府主体地位,却不得不分身处理复杂的政党关系。政府改组加剧了国民党内外政党纷争,政局更为不稳,国民党政府进一步走向虚弱。  相似文献   

13.
《神州》2004,(10)
"拿自己当骨干,自我感觉良好。"鞋道,商道,归根到底还是人之道。人生在世,谁不穿鞋?穿什么样的"鞋",走什么样的道,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汪海选择了国有企业这双鞋,他也走出了一条勇敢者走的"敢为天下先"的国企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4.
汪朝光 《民国档案》2005,(1):97-105
国民党在战后国共内战中的失利.有诸多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层面之因素,但直接的原因仍应为其军事失利。本文以全面内战初期国民党之军事战略战术为中心,从战争爆发时的国共力量对比、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方面,对国民党军事失利之原因作初步之考查与辨析,期使我们对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之缘由有更进一步之体认。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谁胜谁负并不在于谁不犯错误,而往往在于谁的错误犯得更少,谁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迅捷。当我们论及国民党军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作战,从前方到后方,屡屡犯着同样的错误而不知或不能改正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可以判断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者究属何方。  相似文献   

15.
淞沪抗战是以十九路军为代表的中国军民反抗日军侵略的爱国壮举。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始终存在着是抵抗、还是妥协这样两种方针的斗争。在民族危亡的严峻关头,国民党内的分化加剧了,要求抵抗的呼声日益高涨。国民党内主张对日妥协的,有代表美英利益的蒋介石,与代表亲日派的汪精卫;主张坚决抵抗的,不仅有国民党左派冯玉祥、李烈钧等。而且还有要求民主宪政的中间派。如孙科为首的国民党留沪中央委员。按照这场争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月陶德曼调停失败至年底汪精卫出走近一年的时间里,军事上的失败和外交上的困境,对国民党高层人士造成很大压力,蒋介石等人在对日和战态度方面时有反复。在此期间,蒋介石作为战时体制中最高、最后的决策者,虽然对战局也有过消极的看法,对于外来的调停有过幻想,也不反对与日方进行虚与委蛇的接触,但最终守住了抵抗侵略、拒绝投降的底线,从而为国民党政权的主体部分留在抗日营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重申了要坚决执行孙中山的遗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和《处分违犯本党纪律党员决议案》,对西山会议派的首要分子进行了纪律制裁,打击了国民党右派力量。但是,这次大会也存在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其一是对右派作了妥协和让步。当时陈独秀认为郭松龄倒戈失败后,革命处在低潮,怕共产党力量太大,吓跑了国民党右派,指示在统一战线执行退让政策。他在上海和孙科、叶楚伧、邵元冲等右派分子谈判,请那些已被革命势  相似文献   

18.
许韶明 《世界》2005,(8):21-24
30年的时间,他把印度的一个钢铁作坊发展成了总部在伦敦、注册地在荷兰、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和荷兰阿姆斯特丹泛欧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全球第一大钢铁公司。什么样的人舍得花1.28亿美元为自己买一座住所呢?不是比尔·盖茨,他那6000多平方米的豪宅价值也不过5000多万美元;更不是沃伦·巴菲特,他那乡下的老房子47年前买时为3.15万美元,如今市价也不会超过70万美元:那是谁呢?  相似文献   

19.
贪婪已成性,军长爱“偷摸” 在北京战犯管理所中,成百的前国民党将军、党政头头们集中在一起,真可说是“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不但什么样的人都有,而且什么样的事也会不断发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里写的两位前国民党将军的所做所为,我分析就是根源于这八个字。1949年以后,统治中国大陆的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战打早了,蒋介石上了别人的当。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并没有全面占领中国的想法,正是因为中国的全面抵抗把两国拖人了战火,造成了战略上的失分。这样说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想过九一八,事变当时,不也看不到日本内阁和军部有全面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但日军照样半年内席卷东北。如果按照这些人的说法,七七事变后中国继续退让,那么,如何可以排除,日军在东北的行动就不会在整个中国全面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