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博文 《纵横》2011,(10):16-20
前不久,笔者应全国侨联之邀,参与筹办《华侨与辛亥革命》图片展时专门翻阅了《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发现其中有几位民革前辈的小传,于是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民革前辈中是否还有其他人也亲历过武昌首义?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请教了有关人士,结果令人兴奋。据不完全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数十位亲历武昌首义者加入了民革组织。  相似文献   

2.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一声炮响,推翻了260多年专制统治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2000余年的封建制度,功昭日月,炳耀千秋。武昌首义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多年的奔走呼号和多次起义的促进,湖北、武汉革命力量在新军内部的结聚。许多史家在这方面已有详尽的论述。笔者觉得还有遗漏之处,  相似文献   

3.
我幼年随父亲在黄陂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了蔡济民。记得我的父亲和蔡的父亲唱和的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甲午后割澎湖、旅大),曾使我们两人深受感动,同时又看到当时的一些进步书报,就起了革命的念头。1908年(戊申),父亲叫我到省考学校谋出路,我却响应了“要革命到营里去”的号召,于是年下季,毅然投入第三十一标第一营前队当兵。蔡济民则在我之先投入第二十九标,  相似文献   

4.
工程第八营发难经过 肖三烈士就义之先一日,即农历八月十八日(10月9日)下午5时,邓玉麟偕杨洪胜匆促到工程营前队第三棚徐少斌处,密召熊秉坤日:昨日汉口炸弹失慎,孙武受伤入院医治。清吏恐慌,大事搜捕。我等决定今日起事。炮队先行发动。军械所系汝营驻守,今夜无论如何困难,一听炮声,必须即行占领。发难后各营需要子弹,此点甚为重...  相似文献   

5.
徐则浩 《江淮文史》2006,(5):113-1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农村成为“大包干”的发源地。人们往往把“大包干”同安徽1961年的“责任田”联系起来,于是在出版物上有关“责任田”的历史资料和回忆文章多起来了。这些材料,我都愿意看,因为当年我也曾参与过这件事。在看的过程中,也启发我把自己的点滴经历写出来。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基本内容是以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为重点,包括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对生产的瞎指挥风在内的“五风”,规定了12条政策。安徽省委为了贯彻《紧急指示信》,对“五风”刮得比…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革命,年轻的学予们都充当了先锋队。青年的血,是最热的。  相似文献   

7.
辛亥年时,我正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已读完二年级。正在准备毕业考试。这一届同学分别来自鄂、湘、滇、黔、桂、陇六省。其中,云、贵两省同学组织了同乡会,我被选为会长,常于星期日约集同学到云贵公所会聚,阅读书刊,揭议时弊。  相似文献   

8.
第一枪有划时代的意义。刨根就底,也就理所当然。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究竟是谁?据《中国近代史大辞典》《近代中国百年史大辞典》《历代名人大辞典》《历代爱国名人大辞典》等史籍记载,一致公认:"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总代表熊秉坤(1885—1969)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9日,汉口机关被破坏,武昌戒严。  相似文献   

9.
一组别开生面的回忆录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70周年前夕,《武汉文史资料》第四辑(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专辑)发表了10位参加武昌首义的辛亥老人撰写的一组回忆录——《辛亥十老忆  相似文献   

10.
余湛邦 《北京文史》2000,(1):31-33,30
光阴荏苒,北平和谈已经五十周年了。它在二十世纪中所占地位不是太重要,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是个重大转折。我是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北平和谈还健在的一个人,我把自己亲身经历如实写下来,为百年历史作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1.
口述时间:2012年11月 口述内容:1937年在上海爆发八一三战役时,我正在义乌老家,湖南部队十四师来我的家乡招兵,我投笔从戎,报名参军,被安排在苏州临平医院卫生队的担架队中,负责在嘉定黄渡附近接运伤病员。由于当时年龄小,又是新兵,我只参与对伤痛员补助工作,帮助他们吃饭、搀扶他们走路。淞沪大撤退放弃上海向南京后退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根据父亲罗绳武生前的有关手稿和书信整理而成。第一节(原文标题为《辛亥革命·父亲的牺牲·梦幻中的期待》)和第二节(原文标题为《我和妹妹的求学道路》)是他于1973年3月10日用铅笔书写的手稿片段,如今稿纸已残破,字迹不清。  相似文献   

13.
一 张振武湖北罗田人,后寄居竹山县。1877年出生,少时在湖北省立师范学堂读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这个时候,正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威逼下,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时代,同时,也是新思想萌芽的时代。从甲午战争,到各帝国主义以武力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的炮声震撼了这位富有爱国思想的青年,他认为,“大丈夫忍为奴隶国民耶?”  相似文献   

14.
读了《上党晚报》登载的《长子县追寻留日学生》一文,得知相关部门与社会贤达对外公张景拭的历史资料甚为关注,也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他的回忆。我们与外公在太原共同生活的几年中,有的是三四岁的幼童,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记忆十分朦胧。外公晚年因病返乡时,我们均年岁较小,且相处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对已度过87个春秋,并亲眼看到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盛事的我,真是感慨不已、思绪万千,许多活生生的往事总想梳理梳理、回味回味。  相似文献   

17.
佟勇为 《沧桑》2013,(4):13-14,17
近年来口述历史在中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口述历史的概念、特点,以及口述历史与口碑资料的联系与区别,对口述历史做了一点粗浅的研究。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该地方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情全书,方志界研究并利用口述历史为本领域服务对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研究方志馆收集、收藏口述历史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收集、收藏口述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口述历史在方志界的作用,试图摸索出一条方志界运用口述历史为社会服务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胡博 《中华遗产》2015,(1):132-145
我时常在想.历史来自哪里?亲历者的回忆.知情者的记述,让事件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却也可能因为遗漏、因为回避而语焉不详。有时很“幸运”,历史的旁证甚多,报道、档案拨云见日般涌现出来,可能抹净化过妆的面孔,却也可能为其罩上又一层面纱。无论如何,历史不能画地为牢,历史需要去细读。  相似文献   

19.
20.
在七月流火的山城,我的躯体被滚滚热浪所困扰,思绪却飞向了遥远的北国,想起了十八年前的这个季节叩访过的响沙湾。那里的天是湛蓝的,云是雪白的,风是干爽的……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清凉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