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震,番禺县东圃宦溪乡(今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莆田。南宋淳祐四年(1244)中进士,后任南海道宣慰使、知广州,遂举家迁至广州。次年升任广东都统,官封二品。  相似文献   

2.
元代中书省所辖腹里地区设有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和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山东东西道宣慰司为地方行政机构,它的辖区有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元史》对此记载模糊。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为监察机构,它的监察区域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区缩小无关,元代中后期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的辖区和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的监察区域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萨迦本钦不是乌思藏宣慰使,萨迦本钦是萨迦地方政权负责人,乌思藏宣慰使是直接隶属于宣政院的派出机构乌思藏宣慰使的官员,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职官体系。自乌思藏宣慰司设立以后,历任本钦的正式官衔并不是乌思藏宣慰使,只不过有几任萨迦本钦兼任了乌思藏宣慰使。  相似文献   

4.
汉文和藏文帝师法旨中无“本钦”这一称谓,“本钦”是乌思藏地方对乌思藏宣慰使(首席)的俗称;本钦须由帝师举荐,皇帝任命,是元朝乌思藏地方的高级官员,而非独成系统;在乌思藏地方不存在有别于乌思藏宣慰司的其他行政职官体系;《萨迦本钦非乌思藏宣慰使考辨》所提出的“八个理由”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先后响应,宣布独立。在四川,蜀军政府先于11月22日在重庆宣告成立;同月27日,在成都又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这两个军政府于次年3月12日合并,称四川军政府。到1912年7月,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令任命四川总督后,该军政府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当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时,众推蒲殿俊为四川都督,甫十一日,遭防军论(讠华)变,公私洗劫一空,蒲出  相似文献   

6.
乌当区文物管理所1995年7月24日在洪边寨凤凰山发现的第三任贵州宣慰使司宣慰同知宋斌及妻《明播州宣慰使杨铿之女》夫妻合葬石室及被毁为八块的宋斌墓志铭一函等文物,均为印证了那段历史的珍贵实物。  相似文献   

7.
191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财政部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整理广东纸币办法及拨用盐款合同》,规定由善后借款中整顿盐务费内拨出一百万英镑为准备金,由中国银行发行伍元特别券,用于收回广东辛亥革命时军政府发行加盖军政府戳记的原广东官钱局钞票和此后的粤省军政府军用钞票。中国银行广东伍元特别券在许多著作和资料中都说是大洋券,  相似文献   

8.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很快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1月27日,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形势所迫,与四川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等签定《四川独立条约》,交出政权,四川宣告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从此结束了满清王朝在四川的封建统治。然而,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存在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即被新一届的四川军政府所取代。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军政府令,开铸新版四川铜币。新币的正面珠圈内书“四川铜币”四字,中心部位有一朵芙蓉花,圈外上缘书“军政府造”,下缘书“当制钱×文”,两侧各有一个十字花;背面中心圆内有篆书“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叶民国五年至民国十五年前后 ,四川各地曾流行过种类繁多 ,发行广泛 ,用于市场交易的代用币。当时人称为“钱牌” ,儿童叫它“钱牌子”。钱牌的出现 ,至今已近百年。尽管像昙花一现 ,很快消逝得无踪无影。可是在当时各地市场缺乏小面值钱币情况下 ,它曾鼎盛一时 ,代替了钱币 ,起了兑换和找补作用。钱牌的产生与衰落辛亥革命成功后 ,民国元年成立四川军政府。四川成都造币厂奉令铸造民国铜元供市面流通 ,起名“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时以“文”为基本钱币单位 ,造币厂在民国元年和二年 ,铸造有一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和二…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成都于11月27日宣告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推举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都督,陆军第十七镇统制朱紫桥为副都督。12月8日,原署四川总督赵尔丰唆使成都巡防营发动兵变,蒲、朱二人仓皇逃窜,全城大乱,各银号、当铺及商店多遭洗劫,四川藩库所存约三百五六十万两现银全被抢掠一空。次日,尹昌衡率军入城平息骚乱,着手恢复地方秩序,并出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以咨议局副议长罗伦为副都督。因公款荡然无存,军饷告急,乃邀请绅商头面人物在成都商会集议筹款,决定利用原官印刷局余存纸张印制军用银票300万元,分一元和五元两种。  相似文献   

11.
论南宋宣抚使和制置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南宋初年军事行动的需要,宋政权建立了多种管理数路兵马防务并兼管民事的机构。其中以制置使和宣抚使为长官的机构,在绍兴五年之后,已在四川、京湖和江淮地区形成较稳定的辖区范围,并成为辖区内最高军事民政长官。但是,通过剥夺监司和总领的权力,其在民事和财政上的职权于绍兴五年之后一直呈现逐渐扩张之趋势。制置使和宣抚使是宋政权加强军事防御的产物,但它们增加了地方行政层级,导致中央集权的力度减弱。本文并讨论了与制置使、宣抚使相关的其它制度,分析了四川、京湖、江淮三大制置使、宣抚使辖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从一集邮朋友处收集到一枚“试机钱”,迄今为止还没见过类似的第二枚钱,故将它献诸同好,以聆指正。这枚钱正面为“雍正通宝”,而钱背则压制成铜元图案。铜元一面标明“四川铜币”,上有“军政府造”,下有“当制钱十文”字样。钱风与民国初年军政府造“四川  相似文献   

13.
张小杰 《中国钱币》2006,(1):I0003-I0003
191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财政部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整理广东纸币办法及拨用盐款合同》,规定由善后借款中整顿盐务费内拨出一百万英镑为准备金,由中国银行发行伍元特别券,用于收回广东辛亥革命时军政府发行加盖军政府戳记的原广东官钱局钞票和此后的粤省军政府军用钞票。中国银行广东伍元特别券在许多著作和资料中都说是大洋券,暂没见有实物(只见有民国二年版中国银行伍元券加盖“广东”样票),柏文则认为是“发行五元毫洋特别券”,并对民国二年版广东省银行伍元加盖“中国”和“毫洋”字样券是否为特别券持有疑义(插三上图1…  相似文献   

14.
慧皎《高僧傳》以後,有唐道宣之《續高僧傳》,又稱《唐高僧傳》;宋贊寧之《三續高僧傳》,又稱《宋高僧傳》;此後尚有四續、五續的著作,但是和慧皎原著,有相等價值的,止有道宣之《續高僧傳》,其他皆可不論。《宋高僧傳》卷十四《釋道宣傳》,稱道宣殁於唐高宗乾封二年十月,春秋七十二,逆推當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年,所以道宣的一生,恰當隋唐佛教全盛的時期。大業年中,道宣從智首律師受具,  相似文献   

15.
198 3年 ,湖北省通城县锦山乡东港村八组吴姓村民在山坡旁发现一批窖藏铜元。铜元用棕片包裹 ,大多数无锈蚀 ,共 0 65公斤 ,大部分是当二十铜元和四川军政府造当五十铜元 ,少量当十铜元和党徽壹分铜元。在 48枚四川军政府造当五十铜元中 ,有一枚正面左下方加盖有五角星、镰刀、锤图案的戳记。戳印打偏 ,五角星仅现其中三个角 ,但镰刀与锤的图案清晰可辩。该铜元直径 3 7 5毫米 ,重 1 8克 ,正面上方为“军政府造” ,中间为“四川铜币” ,下方为“当制钱五十文” ;背面上方为“中华民国元年” ,中间为篆体“汉”字。该铜元磨损严重 ,文字多不…  相似文献   

16.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前后,大明帝国的内外局势并不平静。哱拜在宁夏造反,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侵占朝鲜,东北的努尔哈赤在白山黑水间发难……在西南,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也于这一年发动叛乱。位于开阳县乌江中游南岸的"明征播战亡士卒合冢墓"记录了这一场战争的惨烈。  相似文献   

17.
1992年 ,在三明市废品收购站征集到一批三四百枚四川军政府造当五十铜元。据说这批铜元为省外调入。在筛选中发现一枚正面右下方加盖有五角星、锤子镰刀图案的印戳、戳印打偏、五角星仅现三个角 ,而镰刀锤子图案则完整清晰。该铜元黄铜质 ,戳记处微凹 ,戳记背面相应处留下敲打时加垫硬物留下的平整痕迹 ,整个币面无大损伤。铜元直径 37 1毫米 ,重 1 7 8克 ,正面上方为“军政府造” ,中间“四川铜币”下方为“当制钱五十文” ,背面上方为“中华民国元年” ,中间为篆体“汉”字 ,该铜元包浆自然 ,文字笔划细小 ,“军政府造”字迹不清 ,似铸造…  相似文献   

18.
山西,古称河东,为"表里山河,形胜之区",元代设置河东山西道宣慰司,为中书省直辖区.由于该区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有关文献所涉滋繁,虽多收录于《全元文》之中,但仍有遗漏.笔者在翻阅碑刻文献中又发现元代所涉山西文献六则:漆伯善《宣慰谢公述修考妣功德之记》、王思诚《重修晋祠庙记》、魏初《辽州重修宣圣庙碑》、卢懋《义...  相似文献   

19.
五代巡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巡检作为官称大体始于中晚唐,五代时,已逐渐形成按行政级别分层设置的模式;此外,在盐池产地、交通要道和军队中也大量设置。充任巡检使者的身份地位高低不等,但都由武将充任。五代巡检使所带之兵由几百至几千人不等,甚至有带上万名兵士的;所带兵种有禁军、州兵、乡社兵(民兵)等不同种类。五代巡检作为一种差遣,其设置、任命都体现出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这一制度对宋代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排阵使源于唐代,五代、宋初沿置。其中五代是排阵使发展的重要时期。排阵使作为一种较为高级的军事职官,在五代频繁的战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战场上体现出的职能主要包括:辅助将领排兵布阵、前线指挥作战、统帅亲兵充当先锋。此外,担任排阵使人员的身份特征,即多为骁勇武将,绝大多数为当朝皇帝亲信,也部分体现出五代的时代特点。通过对五代排阵使的梳理,并将其与宋代排阵官进行比较,也可大致看出五代宋初军事使职系统的发展趋势,即开始向着标准化、皇权集中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