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肃要抢抓历史机遇,根据本省的地理环境及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在充分考虑民族性、文化性、生态性、地域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陇东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甘南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形成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身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白雪 《风景名胜》2021,(8):0029-0030,0034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在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态保护的可持续道路,文章选取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案例,了解保护区对民族文化整体性生态保护的实践特点,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保护应当从文化资源的整体出发,立足实际社会环境,积极尝试可行的生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4.
保护和开发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冀东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点,阐述了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应注意的原则,提出了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与创新的思路,旨在推动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民俗研究》2021,(3):15-21
黄河文化生态是黄河流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状态,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制约、维持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自工业化以来,为追求经济增长,人类对河流无限索取,造成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许多景观及遗址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尊重黄河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对河流、景观、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才能使黄河文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盘淼 《黑龙江史志》2014,(5):338-339
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先行保护、再行利用,严格防止只利用不保护,严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继承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地域文化生态文明,促进地方、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非物质遗产开发、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这不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阻碍作用,而且还会降低文化旅游价值,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加大。本文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总结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究保护特点以及原则,最后重点分析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开发、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构基于传统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文化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有模式多建基于文化"管理"或文化"经济"的认识之上,因此,从文化治理的观点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保护主体单一、公众参与不足、忽视"文化纽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力推"公益性保护",才能充分挖掘其公益价值、丰富其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博  程圩 《人文地理》2008,23(1):74-79
文化构成旅游的灵魂,在文化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和事项.因此,实现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要清楚上述二者的关系、必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特性的梳理与描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对待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农村文化是个时间节点性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更是新文化创造的源泉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同时并举,但分而为之可以实现双方的预期目标,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幻莫测却从不间断,源远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繁重的国家。传统节日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越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传统节日文化就越是丰富多彩。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多达2000多个,堪称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本文以保护我国传统节日为出发点,浅谈以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维系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2.
辽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加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承载着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特别是对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是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具有深入性和持续性的必然要求.对丰富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理论建设、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长效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源泉和生态场。只有文化得到了传承,人类的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才能被体现。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文化观或者一种文化立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14.
近来,一个颇为新鲜的词汇——“文化生态保护区”闯人人们的视野。这源于几个月前贵州省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中提到,要在非遗资源丰富的特定区域内,鼓励申请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5.
陈露 《神州》2012,(9):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丰富群众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分析"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抢救历史文化的工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模式应该重视和突出对文化精神的保护和传承,要从静态的档案式保护走向活态的档案式保护,即强调档案"承载"和"传播"人文精神的功能,通过"活态档案"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从静态走向动态,主要包括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档案三部分工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精神渗透整个档案式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生态是怎样的?我们应该保护怎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科学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理解,而且会影响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和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赵乾恩 《神州》2012,(18):1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弱势文化,亟待保护和挖掘,笔者以宁波市北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北仑区非遗工作的现实依据,取得成绩以及面临的难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民族文化内涵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国家和自治区应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