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一二”前夕蒋介石汪精卫上海会谈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11月,在法国养病的汪精卫接到国民党中央和省市党部联席会议促其回国复职的电报,立即回国,于4月2日到达上海。其时,蒋介石、吴稚晖、李宗仁等正在上海策划反共。闻汪到沪,齐赴汪寓(汪住孔祥熙宅)进行会谈。由于此次会谈是秘密举行的,局外人士很难知其内幕,嗣后书刊谈及这次会谈时,说法不一。董显光所著:《总统(蒋介石)传记》认为,蒋汪在反共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当时的《国闻周报》登出蒋汪会谈的内容较为详细,亦给人以蒋汪已达成反共协议的印象。其后六年,大公报编  相似文献   

2.
20多年以前,在一位朋友家中,偶尔看到台湾省台北市编辑人协会发行的一本《报学》季刊.上面登载有一篇题名为《在中国创办的英文报纸》的文章,作者是董显光博士.这是一篇演讲稿,叙述他当年去美国求学,学成返国时搭乘“长崎丸”轮船赴上海,适逢孙中山先生也在船上,便借机拜访了孙先生并写了一篇专访寄往美国发表.到上海后,孙中山先生询悉他尚无工作,便邀他参加当时国民党办的一家英文报社(China Republican)工作,这篇文章就是1959年1月15日董氏对新闻研究所同学所讲.由刘廑笔记.主要讲的是1949年以前在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发行的几家英文报纸情况.  相似文献   

3.
蒋豫生 《古今谈》2009,(3):54-56,59
何子恒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的农历十二月廿九日。父亲何仰韩去世之前,曾向东家张静江托孤。尔后,11岁的子恒与大哥思敬一起到上海的张家店里当学徒。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中学和创胜明智大学(犹太商人哈同所办,免收学费)参加学习。1921年,进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计算员。因向往作家,他业余翻译,向《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投稿,得到该报主笔张东荪的青睐。1923年进入时事新报社任要闻版编辑和《学灯》副刊撰稿员。  相似文献   

4.
1985年12月25日至28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全国历史教学杂志第二次座谈会。出席会议的编辑部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历史教学》、《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文史知识》、《历史知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生学习报》、《中学文科教学》、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座谈会期间,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处、高教处、华南师大的领导向与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人俞颂华蜚声中国新闻界。近些年,对他的研究文字较多,但对他的生活和病因却少有人提及。笔者查阅了1947年10月至12月期间的《人物杂志》《国讯》《大公报》《申报》等报刊,从其家人、友人、同事、学生的追思文章中,看到一个为了生活颠沛流离、为了信念屡遭排挤、为了事业殚精竭虑的民国进步报人。一代报人进步人士俞颂华(1893—1947),江苏太仓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澄衷中学、复旦公学,从小立志  相似文献   

6.
一、《狮声》的发现和创办的时代背景《狮声》月刊是芜湖圣雅各高、初两级中学校刊,创刊于1925年4月。该刊至今在安徽未发现,当年在芜湖圣雅各中学读书的王稼祥、甘野陶、江去疾也未提及。1987年6月4日上海《社会科学报》“罕见报刊过眼录”专栏刊登了题为《<狮声>的“驾  相似文献   

7.
《武汉星期评论》是继北京《每周评论》、湖南《湘江评论》、上海《星期评论》等刊物之后,又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刊物。 《武汉星期评论》1920年诞生于汉口后花楼永庆里一号黄负生所任职的致忠中学。它鼓吹改造社会、普及教育,并评论湖北政治、教育、社会各种问题,言  相似文献   

8.
一、贵州的第一出话剧《维新梦》及其影响话剧艺术登上贵州戏剧舞台,是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07年,旅日的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夭录》(《黑奴恨》和《热血》(原名《杜司克》)等剧,成为中国人演出话剧之始。同年,春阳社在上海演出《黑奴吁夭录》,上海成为新剧(话剧)在中国的发祥地。贵州的话剧活动,便是在上海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1912年,达德学校校友聂正邦、王慎余、朱练甫朱冠山等人,从上海回到贵阳,他们带来了新消息、新风气。一次,与省内校友周杏村、朱梅麓、包百■、熊梦周等人…  相似文献   

9.
黄平,亦名黄有恒、黄国佐,祖籍广东中山,1901年8月生于湖北汉口。1908年2月,从家庭教师习《三字经》、《四书》、《五经》等,1911年2月,在汉口致祥里一所私塾学习语文、算术;1912年7月前往上海海宁路养志小学读书;1914年9月,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读中学,受英文教育较多。1917年9月,转至上海沪江大学附中学习。  相似文献   

10.
1946年秋,刘劲、江炳灵、李伯刚、施方白多次约聂国青、周杰、唐午园等人在武昌大江中学商讨建立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湖北省组织问题,并公推聂、施先后到南京、上海与民盟总部负责人邓初民等同志直接联系.1947年春,聂由南京回省,并带回民盟总部的一些文件,其中有《民盟章程》和民盟当时在上海召开二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报告》的主要精神是:1.努力促进和平谈判;  相似文献   

11.
1922年12月,应日本大阪《朝日新闻》邀约,郭沫若为该刊《新年特号》撰写《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一文。其文初用日文发表,后由成仿吾先生摘译,于1923年5月20日发表于上海《创造周报》2号。郭氏《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发表前夕,中、西文化在近一个世纪的激烈冲突与碰撞过之后,中国文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文化的出路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上海对中国民俗学运动的贡献是很大的。在1995年巴蜀书社出版我之《中国民俗学史》中,对上海的民俗学运动有简略的介绍。如:1921年1月上海《妇女杂志》开辟“民间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胡愈之发表了《论民间学》;乐嗣炳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出版38册的《儿童歌谣集》;1931年叶德均在上海编《草野》的“风俗专号”;  相似文献   

13.
清廷腐败无能,甲午(1894)一战,败于日本.有识之士以为奋发图强,当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者遂兼习中西之学.1897年,沈桐生刊行《东西学书录提要总叙》,次年为《中西学门径书七种》作序.1899年,徐惟则、顾燮光印行了《中西学书录》.不少学者则研究祖国国学,以发扬我固有精神文明.1907年,国粹学保存会在上海成立,编印《国粹丛书》及《国粹学报》月报.1908年,国光社在北京成立,编刊《国学萃编》半月刊(初名《国萃一斑》).1911年,上海成立了国学学报馆,编刊《中国学报》月刊.北京国学研究会也相继成立,发行《国学》双月刊.1912年,上海国粹学报社《国学汇刊》刊印了《清学部善本书目》.1914年,北京发刊了《国学丛刊》.1915年,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同撰写的划时代经典文献,1920年经陈望道翻译,8月由又新印刷所印刷,上海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发行。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它的问世是中共上海发起组积极运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黄志伟  黄莹 《文史博览》2005,(11):51-53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广告历史的国家,在古代就随商品交易产生了口头叫卖、实物展示、招牌、幌子等广告。而近代广告的特征之一是报刊广告。中国第一个报刊广告在1815年8月5日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上登载。1853年8月创刊的《遐迩贯珍》上开辟了第一个广告专栏,在第12期上发表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广告评论。1850年8月5日,英文《北华捷报》在上海问世,创刊第一版即以广告为主,其中有上海的洋行、商店、保险公司、房地产、拍卖行、银行等广告。1861年11月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创刊,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月,日本人在福州创办的《闽报》出版,它是在台湾总督府的支持下创办的中文报纸,在福建省部分府县及北京、天津、上海、南昌、澳门和新加坡等地都设有售报处。《闽报》肆意丑化中国人民,宣扬日本国威,言论蛮横.是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一个舆论工具。民国5年(1916年)初,福建巡按使与《闽报》因“洪宪号外”演出的一场闹剧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17.
季瑞  何夫杰  塞风 《世界》2005,(10):74-77
季瑞OregG一rard摄 房子,2005 季瑞GregG}rard摄 上海视野#2,2003 季瑞Greg Girard摄 厨房新乐路公寓,2003 季瑞Greg Girard 1955年出生,加拿大籍摄影师。从1983年起在中国 以及亚洲地区作为签约摄影师为《时代》《新闻周刊》《财 富》《商业周刊》《纽约时报》以及其他美国和欧洲媒体 供稿。1 998年来到上海,并设立纽约Contaet Press Images图片社上海办事处。2002年起与何夫杰(Fritz H offmann)一起创办网上图片社“记录中国图片社” (DocumentChina.eom)。 何夫杰Frit之Hoffmann 美国摄影师‘1995年来到上海,在中国乃至整个亚 洲…  相似文献   

18.
正1962年7月,天气十分炎热。我从南京乘火车途经上海停留,去"上海文化会堂"看望我在崇明中学读书时的历史老师、时任《萌芽》文学杂志社诗歌编辑的汤茂林。我因当过《苏北日报》、《新华日报》记者多年,和汤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但已有十年未见面了。十年后相见,她依然亲切如故,热情地接待了我。那天,我们叙了师生情谊,谈了许多别后情况,还因在文学写作方面的共同爱好,谈到上海文坛一些作家、诗人的近况。  相似文献   

19.
这张明信片上的人物叫李霞卿,右下角的“李旦旦”是她的艺名。她曾就读于上海中西女校,自幼聪明活泼,多才多艺。1926年,李霞卿的父亲李应生与中国电影事业的著名先驱黎民伟创办上海民新影片公司,聘请卜万苍、欧阳予倩等著名导演拍摄故事片。仍在上中学的李霞卿受卜万苍的邀请,在欧阳予倩编剧的《玉洁冰清》中出演角色,轰动一时。之后,她给自己取了艺名:李旦旦。  相似文献   

20.
刊中人     
中国的"短征"《时代》把中国大城市迅速向外扩张的现象称之为"短征",并以驻上海资深记者鲍威尔的经历为蓝本,探讨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他的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2004年春天他们从纽约搬到了上海,两年半后在上海郊区一个叫松江新城的小镇买下一幢3层高、5间卧室的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