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即中国和日本关于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在认识上的纷争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那是一场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驱使下进行的侵略战争,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自卫性质的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   ……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识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即中国和日本关于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日战争在认识上的纷争问题。相对于日本来说,那是一场在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驱使下进行的侵略战争,相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场自卫性质的反抗侵略的战争:日本是战争的加害者一方,中国则是战争的受害者一方;战争最终以日本侵略的失败和中国反抗侵略的胜利而告结束。毫无疑问,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在战争状态结束以后谋求恢复邦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正视过去以及正确地认识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历史认识问题对中日关系之所以至关重要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任何革命运动都不是凭空发生的,既离不开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也摆脱不了革命者自身主观条件的规定性。辛亥革命无疑也不例外。无论就推翻清朝而言.还是从建立共和政治而论.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并不十分理想。一、就推翻清朝而言,客观条件比较成熟而主观条件并不成熟。客观条件相对成熟的主要表观是:革命的主要对象清朝统治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险象环生。自乾嘉以降.中国社会经济受自身所固有的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制约,就已相对停滞.随着西方列强的频繁入侵,人民饱经战争创伤,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4.
任海军 《神州》2011,(7S):78-78
历史进入2i世纪,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形式是否也应该多元化发展呢?主体性教育形式是现今的一个热门话题,以师为主体的教育形式正在悄悄的被以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所取代,我们今天该如何面对这场变革,将是以下要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需要是社会科学许多学科的重要范畴,历史学科也必须注重对这一范畴本身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关于历史认识活动与需要的关系,即属于此一类型的课题。一、历史认识活动与需要的本质性关系历史认识活动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就两者之间内在的固有关系而言,需...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识问题的确在某种情况下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如何看待与处理历史认识与中日关系,也自然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奥林是一位汲取"耶丁范式"以推动和深化16世纪天主教改革研究的重要学者,他不认同将16世纪天主教史等同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传统观点,而强调天主教内部也有长期的改革运动,理应从正面重新对其加以审视。奥林始终认为,天主教改革是发轫于中世纪晚期的一场富有建设性的革新运动。在数十载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他编纂史料集,讲授相关课程,努力挖掘和呈现被歪曲、被忽视的天主教历史,为确立天主教在历史解释中的主体性贡献颇多。但奥林的"天主教改革"诠释框架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将16世纪天主教史仅视为一部改革史,从而遗漏了天主教作为多网络信仰共同体,在回应时代挑战中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认识的性质上,迄今为止至少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论点。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兰克实证主义史学把历史认识视为对历史实在的客观反映,强调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论上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认识对历史客观实在的反映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发展,尤其是相对主义史学把历史看作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动创造,历史是历史学家主体思维的结果,在认识论中成为一种主体创造论。20世纪中叶以来,以爱得华·卡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之间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教科书》与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2001年4月3日由日本部科学省审定“合格”获得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史观、掩饰日本国家侵略罪恶。进而反映战后日本国家错误历史认识的表述和企图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并试图对日本国家错误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章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是有着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国际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与战后几次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不久之后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固化、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国家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建过程中对各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恢复及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近期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及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局面的动荡,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这种趋势发生发展的相对无力的应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时间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的全体。“历史叙述”不是学问叙述,而是文学叙述。“历史学”是历史的学问,历史学系统地考察内在于历史的诸事件;在全体历史中,历史学寻求某种历史规律或普遍性。“历史哲学”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叙述结果的价值评价,历史哲学探求历史的统一性、历史的意义、结构、目标、历史的理念乃至形而上学问题。人类已跨入新世纪,所谓单一文化圈的“欧洲中心论”时代早已终结,一个多元文化圈的跨文化时代已经到来。与这种新的时代相适应,人类必须构筑一种新的世界史观:一方面,这种新的世界史观应当在人类存在本身中哲学地展现人的本来的“人性”;另一方面,这种新的世界史观应当在被升华的神性信仰中活生生地显现人的本来的“心性”。  相似文献   

11.
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震访英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王震听说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70%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震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王老有点眩晕,这是失业工人吗!?他看到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面向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通过留学、旅行、化与学术交流,日中两国间的人员往来在扩大和发展,在经济方面,也在渐渐地形成东亚经济圈的基础。21世纪的潮流,正在向  相似文献   

13.
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再认识启良在西方历史上,本世纪无疑是科学发展最为迅速同时又是人类灾难最为深重的一个世纪。传统的失序,信仰的失落,文化的全面危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将西方文化推到接近毁灭的边缘。面对此种局面,西方哲学家们纷纷涉足社会历史领域,试图重新...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17,(8)
<正>纵观历史,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社会意识领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潮变幻。这其中,积极的、理性的思潮居多数,但也不乏各种消极的、非理性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消极的、非理性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一个学术流派或一种学术观点,而是带有强烈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图的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偏见,无论是文化的还是社会性别的,都会导致认识盲点,制约学人的思考。本文以一些学者对伊斯兰文化中与社会性别相关问题的误读为例,说明在探索真学问的过程中,反思文化偏见和社会性别偏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格尔说过:“假如主角方面没有利害关系,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这句话后面还可以补上一句,即历史上人们的任何成败得失,都会产生新的利害关系。利益或利害关系都属于价值关系范畴。历史上人们不仅总是在一定的利害关系舞台上展开其活动,而且其活动后果势必要产生一种新的利害关系即价值关系。历史研究的任务,不仅要弄清历史现象所由发生的活动舞台,而且还要认识历史现象发生后所产生的价值后果。如果说,前者主要是对  相似文献   

17.
关于能否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是近来史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历史认识本身的问题,更事关历史学科能否成为科学的大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对于进行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的确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人的主体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经济是人的主体性充分弘扬的结果,同时知识经济又为人的主体性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使人的主体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2月19-20日,在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支援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了"历史记忆与历史认识: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批判"国际学术讨论会.<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宋成有、徐勇、王新生、臧运祜等6名中国学者,以及朝鲜社会科学院高正雄等6名研究员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李薰等6名研究委员发表了论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